龔露 徐雅麗 袁莉 王麗雁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捷爾醫院>兒科中心 重慶 401120)
早產是指在妊娠小于37 周前的分娩。近年來,隨著生殖醫學和圍產醫學的發展、NICU 的建立、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早產的發生率呈上升趨勢。早產兒出生后,除了圍生期的各種高危因素帶來的影響,加上早產兒自身發育不足、抵御外界的能力差,易導致各種并發癥[1],是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近年來隨著新生兒救治水平的不斷提高,早產兒的病死率逐漸降低。為了解我院NICU 住院早產兒的臨床特點及轉歸的情況,對2018 年7 月—2019 年9 月收治的143 例早產兒的臨床資料進行總結分析。
2018 年7 月—2019 年9 月我院NICU 收治的143 例早產兒。
對143 例早產兒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其早產高危因素、早產并發癥及轉歸。
共143 例,其中男89 例,女54 例;胎齡27+4 ~36+6 周,胎齡<28 周1 例(0.7%),胎齡28 ~31+6 周10 例(7.0%),32 ~33+6 周20 例(14.0%),34 ~36+6 周112 例(78.3%)。超低出生體重兒1 例(0.7%),極低出生體重兒12 例(8.4%),低出生體重兒79 例(55.2%)。住院天數:2 天~67 天。135 例早產兒均好轉出院,5例簽字出院;3例因診斷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因我科暫無手術條件轉入上級醫院診治。
多數早產兒均有明確的高危因素,僅有25 例為自發性早產。早產最主要的病因為胎膜早破45 例(31.4%),胎兒宮內窘迫20 例(14.0%),雙胎16 例(11.1%),羊水少13 例(9.0%),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11 例(7.7%),胎盤早剝4 例(2.8%),前置胎盤2 例(14.0%),子宮技能不全1 例(0.7%),先兆子宮破裂1 例(0.7%),胎盤粘連1 例(0.7%),臍帶脫垂1 例(0.7%),妊娠期高血壓疾病1例(0.7%),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1例(0.7%),急性脂肪肝1 例(0.7%)。
143 例早產兒中,有一種或多種并發癥者共120 例(83.9%),無并發癥患兒有23 例(16.1%)。并發癥以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最多見,占53.8%,依次為新生兒肺炎(33.6%)、新生兒濕肺(23.8%)、貧血(16.8%)、電解質紊亂(16.1%)、低血糖(16.1%)、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9.8%)、新生兒敗血癥(14.0%)、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7.7%)、凝血功能障礙(12.6%)、化膿性腦膜炎(2.1%)、顱內出血(2.1%)、甲狀腺功能減退癥(2.1%)、肺動脈高壓(1.4%)、感染性休克(0.7%)、肺出血(0.7%)。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約有1500 萬早產兒出生,至2015 年,早產并發癥導致100 萬5 歲以下兒童死亡,5 歲前兒童死亡的重要原因為早產,全球早產率癥狀逐年增加[2]。因此,需更深一步了解早產兒高危因素和并發癥,從而減少早產兒發生率、降低其病死率。
早產發生的高危因素較多,可自然發生,本研究中常見的高危因素有:胎膜早破、胎兒宮內窘迫、雙胎、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等。其中,胎膜早破占本組資料的31.4%,與既往報道的30 ~40%的發生率一致[3]。PPROM 起源于復雜的病理生理途徑,包括炎癥和氧化應激,許多因素可增加PPROM 的風險,比如感染、胎盤出血、宮頸口松弛、子宮過渡膨脹(如雙胎)、既往流產史、高血壓、糖尿病、年齡小于20 歲等,但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4]。胎膜早破是引起新生兒感染的重要原因,所以在胎膜早破時應密切監測胎兒宮內情況及感染的指標(如體溫、白細胞、C 反應蛋白及胎心等情況),適當應用抗生素并合理選擇分娩時間,盡量延長孕周,爭取促胎肺成熟,降低早產兒并發癥發生率。
目前,隨著輔助生殖技術的成熟、激素的治療、生育年齡的延遲,雙胎妊娠率呈顯著上升趨勢[5]。雙胎妊娠會使子宮迅速增大、宮腔壓力增加、營養供應不足,進而導致胎兒生長受限、早產。據報道,約40%的雙胎是在37 周前因母體自然發作或是未足月胎膜早破而導致的早產,另一些是由于母體或胎兒疾病而具有分娩指針的醫源性早產[6]。因此,雙胎孕婦更應做好產前管理,及時發現異常,避免不良出生結局。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產科常見并發癥,遭本組資料中因該病導致的早產,共11 例,占7.7%。文獻中報道的與ICP 相關的不良胎兒結局包括醫源性早產、自發性早產、胎兒窘迫、呼吸窘迫綜合征、羊水糞染、死產等[7]。一項大型的基于人群的前瞻性病例對照研究發現,2014 年ICP 孕婦的死產率比沒有ICP 的孕婦高3 倍,ICP 患者的早產率是對照組的4 倍,自發性早產率是對照組的2倍(7.5% vs 3.8%),當母體血清膽汁酸水平大于40umol/L 時,ICP 導致的早產率是對照組的6 倍(17% vs 2.7%)[7]。在足月兒中ICP 的故對于ICP 孕婦應加強產前檢查,積極治療,積極治療的目標是盡量延長孕周至36 周,降低血清膽汁酸水平[8]。本研究中,雖發現ICP 是早產的重要原因,但沒有對合并ICP 孕婦產的足月兒進行統計,故尚不清楚兩者間是否村有統計學差異,是本研究的局限性。
早產兒孕周不足,各器官、系統發育不成熟,易發生多種并發癥。本組資料表明,早產兒最常見的并發癥是高膽紅素血癥、肺炎、濕肺等,與國內報道一致[9]。我科早產兒最常見的并發癥為高膽紅素血癥,歸因于早產兒生后紅細胞破壞增多,會增加膽紅素的生成,加上其肝臟功能發育不夠成熟,腸肝循環增加,常發生喂養不耐受導致排便減少等,從而易發生高膽紅素血癥[10]。于我科住院的早產兒,入院后24 小時之內開始常規監測經皮膽紅素,在本研究中,有超過50%的患兒合并高膽紅素血癥,均及時得到了光療干預,無膽紅素腦病發生。提示應加強對早產兒膽紅素監測,及時干預,可以有效降低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避免腦損傷的發生。
防治感染是早產兒臨床管理中的關鍵。本研究中新生兒肺炎、敗血癥、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發生率均居前列,與國內研究結果[11]一致。早產兒感染除產前、產時感染外,醫院內感染占相當大的比重。有研究指出:機械通氣、腸外營養、各種穿刺操作如中心靜脈置管、臍靜脈置管、穿刺抽血等均與醫院感染有關,而住院時間常與早產兒原發疾病危重程度相關,病情越重,侵襲性操作越多,醫院感染發生率越高[12]。本組資料中有3 例診斷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合并外科情況轉院,考慮原因為院內感染所致。故提倡母乳喂養,盡早建立胃腸內喂養,加強消毒隔離和無菌操作制度,盡量縮短各種治療性管道的留置時間,將有助于減少院內感染的發生率,降低平均住院時間。
早產兒貧血是其生長發育過程中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引起貧血的原因眾多,主要有感染、出血、失血等,醫源性失血在住院期間尤為常見[13]。本研究中貧血發生率姣高,多為出生體重小于1500g,胎齡小于34 周的早產兒,其住院時間比較長,有反復喂養不耐受、感染以及長期應用抗生素的病史,反復感染和應用抗生素可抑制骨髓造血,紅細胞破壞增多加重貧血。此外,新生兒在靜脈營養支持下,生長迅速,血容量擴張,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足,也是貧血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中,有24 例早產兒合并貧血,其中14 例因脫氧困難、呼吸暫停、心率偏快等給予輸血治療,貧血糾正后臨床癥狀明顯改善。
綜上所述,圍產期異常分娩因素是導致早產的重要原因,因此應重視圍產期保健,對有高危因素的孕婦及時發現、早期干預。早產兒并發癥多,其病情重、住院時間長,如不能及時救治,往往危及生命或導致遠期并發癥的發生。對已出生的早產兒如有條件應即刻轉入新生兒科,及時發現并治療相關疾病,以提高其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