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玉門市第三幼兒園 張存桂
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既需要家長、老師提供正確的方法加以引導,又需要良好閱讀氛圍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幼兒園教師要重視教學方法的改進和閱讀氛圍的營造,還要加強與幼兒家長的合作,家園聯合,雙管齊下,幫助幼兒養成良好閱讀習慣。
幼兒處于人生發展的初級階段,不可能擁有豐富的人生經歷,對很多事物也缺乏完整、正確的認知。幼兒認知事物的主要途徑便是閱讀,繪本閱讀則是諸多閱讀形式中的一種。繪本圖文結合、色彩豐富的特點很容易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教師從小培養幼兒的閱讀習慣將對幼兒未來的發展大有裨益。
繪本是幼兒閱讀的素材,繪本質量對幼兒的閱讀質量有直接的影響,但在實際培養幼兒閱讀習慣過程中,一些教師、家長卻沒有做到仔細斟酌、合理選擇繪本。在一次閱讀活動中,我鼓勵幼兒從家中帶一些繪本到幼兒園與小伙伴分享,許多幼兒積極參與,從家中帶來了內容多樣的繪本。我隨機抽取幾本繪本作為閱讀教學素材,卻發現了許多問題。有一些繪本存在錯字、漏字、拼音標注錯誤等問題,還有一些繪本存在文不對字、色彩怪異的問題。幼兒本身不具備識別文字、拼音等錯誤的能力,如果教師和家長不對這些繪本的內容加以甄別,很可能導致幼兒被繪本內容誤導,對一些知識形成錯誤理解。
一些教師受到傳統教學思維的限制,將幼兒教學的形式局限于課堂教學,但幼兒活潑好動,顯然無法完全適應這種教學形式。許多幼兒在閱讀教學課堂上出現故意搗亂或不聽講的行為,這是因為教學形式過于枯燥,無法激起幼兒的閱讀興趣。幼兒在排斥狀態下學習,培養良好閱讀習慣更是無從談起。
幼兒還沒有完全的獨立思考能力,他們的日常行為很容易受到氛圍的影響。部分幼兒的家長認為培養幼兒的閱讀習慣是教師的責任,因而忽視了家庭閱讀氛圍的營造。還有一些幼兒的家長有營造閱讀氛圍的意識,卻不知如何營造。在一次家長會后,一位幼兒的家長向我提出疑問:“為什么我每天要求孩子讀半個小時書,已經過去了兩三個月,孩子好像還是很排斥閱讀?”這位家長的錯誤在于過于重視營造閱讀氛圍這一形式,忽視了營造閱讀氛圍的方法。實際上,家長可以結合孩子的個性特征選擇合適的繪本,并借助現代豐富的教育資源創新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方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兒的思維并不成熟,在閱讀過程中,幼兒還不能意識到堅持閱讀這一行為對自己未來發展的益處,因此,幼兒很容易由于缺乏激勵中途放棄閱讀。一些教師沒有充分考慮幼兒的心理特征,所設閱讀目標周期過長,導致幼兒無法堅持閱讀。由此看來,教師應當設計一些階段性的激勵措施,使幼兒感受到自己的點滴進步,在不斷加強自身動能感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不同的繪本具有不同的教學側重點,教師應當結合幼兒的實際閱讀能力選擇合適的繪本,我往往以幼兒的年齡段為據選擇繪本。例如:針對幼兒園小班的幼兒,引導他們閱讀主要目的是增強他們對閱讀興趣,養成主動閱讀的習慣,因此,我傾向于為他們選擇國外作家所寫的繪本。這是因為我國與外國作家所作繪本有較大差異,國外的繪本更側重于故事情節的講解,重視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如《豬先生去野餐》《好臟的哈利》等都是情節性較強的繪本,幼兒在閱讀過程中很容易被這些繪本趣味的情節吸引。而我國的繪本更重視內容的知識型,許多繪本甚至會在書后總結一些簡單的詞匯供幼兒學習使用。因此,我在引導大班學生閱讀繪本時,往往會選擇國內的繪本作為教學素材,關注他們積累知識的情況。幼兒家長在引導幼兒閱讀時,也應當注重選擇合適的繪本,還要盡量避免選擇與校內閱讀主題相似的繪本,防止多次重復閱讀,使幼兒產生厭倦感。
幼兒好奇心強,喜歡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教師可借助幼兒的這一特點開展園內閱讀活動,引導幼兒在與他人的互動中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我在每個月最后一周的周五都會舉辦一個園內閱讀交流活動,在活動正式開始前,會根據交流的主題布置相應的場景。例如:以“親情”為主體開展活動時,教師可帶領幼兒制作展示一家三口幸福生活的小海報,還可尋求幼兒家長的支持,鼓勵幼兒從家中帶來一些家庭合照貼在展示墻上,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在活動中,我并沒有限制幼兒必須端坐在座位上,或是只能靜心閱讀,不能交流,而是鼓勵幼兒邊讀繪本邊與身邊的小伙伴溝通交流,說一說自己看的繪本講了什么故事,然后結合這個故事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在一次活動中,一位幼兒閱讀了《小蝌蚪找媽媽》的繪本,然后與他人分享了自己曾經差點走失,但幸運地被父母找到的經歷。這表明幼兒已經有了邊讀書邊思考的意識,初步養成了“讀思結合”的閱讀習慣。
營造家庭閱讀氛圍并不是要家長給幼兒固定某一閱讀時間,強迫幼兒每天準時進入閱讀狀態。而是要家長培養幼兒的閱讀習慣,引導幼兒將閱讀變成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隨著教育資源的日益豐富,家庭閱讀教育所能借助的工具也越來越多樣。家長可以在引導幼兒閱讀繪本前播放一小段描述繪本故事的動畫短片,只播放動畫的一部分,從而達到設置懸念的效果。幼兒為了尋求問題的答案,或是了解后續劇情,會聚精會神地閱讀繪本,這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幼兒閱讀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培養了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師和家長都可以通過建立打卡監督機制引導幼兒發現自己閱讀過程中的點滴進步,鼓勵他們堅持閱讀。例如:我在班內制作了一面“閱讀記錄墻”,每個幼兒的名字都被登記在了墻上。規定:如果有人讀完了一本書,并能夠描述出書里所講的內容,老師便會在他的名字后面貼上一朵小紅花。如果有同學集齊了十朵小紅花,便可以來老師這里兌換獎品。許多幼兒受到獎品的激勵,主動閱讀了許多書籍,而原本閱讀積極性不高的幼兒看到其他小伙伴名字后面貼滿了小紅花,自己的名字后面卻只有一兩朵小紅花,內心感到不甘。這種帶有競爭性質的情緒倒逼著幼兒主動參與閱讀活動,延長自己每天的閱讀時間。通過這類打卡監督機制,班級內形成了競爭閱讀的氛圍,許多幼兒能夠做到每天閱讀繪本并長期堅持下來,這便是幼兒形成良好閱讀習慣的標志。
綜上所述,培養幼兒良好閱讀習慣的途徑很多,但都離不開家長和老師的鼎力支持。因此,家長和老師應當有耐心,堅持觀察幼兒的閱讀行為,從他們的閱讀行為中發現幼兒閱讀的需求和偏好。面對幼兒閱讀過程中出現的錯誤行為做到細心更正、耐心引導,促成他們養成良好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