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外國語學校附屬幼兒園 劉 芬
幼兒園孩子們的午餐、晚點試行“自主進餐”,他們根據需要自己盛飯菜。雖然教師一再強調好吃的東西要跟同伴分享,但還是有部分孩子遇到自己喜歡的飯或菜就會盛許多,全然不顧后面的孩子;拿點心和水果時,先來的孩子常挑大的;區域游戲時,常有孩子哭著說:“×××的玩具不給我玩。”
幼兒期道德行為的特征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去體察別人的心情和情緒,雖然在故事、兒歌中了解到分享和謙讓是很好的品德,當問他們為什么要分享要謙讓時,他們的回答是:“是老師說的好的東西要大家一起分享”“是故事里講的”,很明顯,孩子們不明白為啥要分享和謙讓。
現在的孩子“唯我獨尊”,是家里的“小太陽”,久而久之,這些孩子根本意識不到別人的需要,更談不上謙讓與分享。
缺乏分享和謙讓的技能。在幼兒園、在外游玩等場合與同齡幼兒相處時,有的幼兒不懂如何與同伴分享謙讓,不會協商,更多的是爭搶,找老師幫忙等。
1.老師是幼兒模仿的榜樣。陶行知先生說:“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守的規則,教職員躬親共守”,正是說明“德”需要老師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所以,教師應注重自己的行為舉止,為人師表,身先垂范,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正能量。
2.同伴成為學習的示范者。每天相處的同伴極易成為幼兒模仿的重要對象,是幼兒學習的榜樣,在集體生活中,遇到小朋友能主動分享、謙讓同伴的現象,要及時抓住典型,對此行為進行肯定和表揚,激勵其他幼兒學習和模仿。
3.發揮優秀文學作品的正向激勵作用。優秀文學作品的感染力能夠激發和培養幼兒的分享意識。如《月亮是誰的》《孔融讓梨》等讓幼兒懂得分享與謙讓是快樂的。
幼兒的一日生活都離不開游戲。將分享和謙讓教育貫穿于游戲情境中,讓幼兒在玩樂中愉快地嘗試“分享和謙讓”行為。設計了專題活動“讓與搶”,引導幼兒通過觀看情境表演討論生活中哪些事情應搶著做,哪些事情應謙讓不搶,引導幼兒正確理解并作出判斷。
把目的性很強的專項活動滲透進主題活動,如大帶小,“剛開學時,大班哥哥姐姐照顧剛來園的小班弟弟妹妹”等活動。在自主取餐時,從幼兒自身來說,對食物的喜好決定了他們取餐的傾向,剛開始,盆子里的葷菜都被盛得差不多了,蔬菜還有許多,從此現象不難看出孩子以自我為中心。針對此種狀況,拍攝取餐視頻進行情感遷移:盆子里的肉沒有了,后來的小朋友沒得吃了怎么辦?以此激發孩子的同情心,久而久之,就強化了孩子的分享意識。從生活到學習,再到勞動和情感,幼兒學會了關心、分享、輪流合作,懂得了好的東西要分享,同伴之間要謙讓,彌補了現在家庭教養中的某些缺憾。
為了幫助孩子變他律為自律,把班級內各項規則制定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讓孩子自行商定,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制定班級公約,在認識與理解規則的基礎上,以大家集體約定俗成的規則來實現自我管理與成長。如:“輪流玩”“交換玩”“排隊喝水”“一個接著一個走”等。
家庭是個體社會化的第一場所。首先,通過每月最后一周周五上午的家長半日開放活動、班級微信群、QQ群等向家長展示幼兒園的教育引導策略,使家長認識到分享、謙讓是一種親社會行為,是人際交往的一個主要手段;其次在家里,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如果父母在生活中常表現出分享謙讓行為,則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觀察、模仿、學習。另外家長要教給孩子分享、謙讓的方法。假期會發放培養計劃表,以便教育具有連續性,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展開品德教育。
總之,幼兒的分享、謙讓行為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它既是橫向聯系的,也是縱向延伸的,需要班級老師和家長堅持一致性、一貫性的原則,從小事做起,事事以身作則、處處留心幼兒行為,細心洞察幼兒心理,多正面引導、積極鼓勵,這樣一定會養成合格的小小社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