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安市特殊教育學校 潘巧莉
近年來,為滿足特殊兒童教育與康復的雙重需求,永安市特殊教育學校堅持“醫教結合”理念,以“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幫助”為目標,強化學校醫教支持課程建設與實踐,完善區域內特殊需要少年兒童鑒定評估、康復訓練、培訓指導等一體化服務機制,打造一支懂醫學、會康訓的教師隊伍,使殘疾學生在獲得文化知識的同時,身體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復,初步形成“醫教結合”辦學特色。
永安市特殊教育學校聘請永安市多家醫院副主任以上的專科醫生作為“醫教結合”指導專家,定期邀請專家醫生進駐學校,開展講座、培訓、坐診等一系列活動,醫教專家從醫學的角度對智障學生的身心及身體機能等方面進行分析、診斷,關注智障學生的康復與教育,在教師康復評估技術、康復技能的實踐操作等方面進行指導和培訓,有效促進了智力殘疾學生更快更好地康復。
1.講座培訓
學校定期邀請專家開展心理學、康復學、神經內科、問題行為診斷等專題講座,密切的醫教學習,不僅為教師提供最前沿的醫教資訊和指導,還提高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與康復相結合和康復器械使用的技能。每周三下午,學校開展以“醫教結合”為主題的研修活動,結合課例中的“教”的成效與“醫”的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交流、點評,從而理清“醫為教所用”的思路,逐漸找準醫療手段和教育方法的結合點,用醫教結合的新技術、新方法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學校還先后組織教師赴上海、山東等地參加醫教專業知識培訓,組織教師現場觀摩醫生會診、到醫院康復科觀摩醫生的康復實操,切實落實特教學校教師到醫院康復科跟崗,醫生定期駐校的雙向交流制度,提升教師康復知識與技能。
2.分類坐診
針對不同學生不同的問題,學校定期邀請專科醫生到校分類坐診,如:康復科、心理科、神經內科等等。家長與醫生專家面對面溝通交流,提出困惑,醫生及時指導,提出建議。醫教專家、教師和家長對特殊兒童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溝通交流,確立康復意見,班主任及時收集過程性資料,并根據醫生的建議調整教育、訓練方案。
3.醫學干預
醫生定期到校對學生進行階段評估、心理輔導和行為干預等工作。專科醫生,按照學生需要解決的問題,分類診斷、分析,提出康復的建議和干預措施。
永安市特殊教育學校還與醫院簽訂協議,以購買醫療服務的方式,針對存在精神、情緒問題的學生進行醫學心理輔導、干預和用藥建議,推進醫教工作常態開展,教師結合醫生的干預和建議,開展行為矯正和康復訓練,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體質跟蹤卡。結合“醫教結合”工作需要,永安市特殊教育學校設計了《學生健康體質跟蹤表》,涵蓋學生五年身高、體重、視力、五官、血壓、智力發育等健康數據,及時掌握學生的體質變化和智力發育情況,為教師個案指導提供科學依據。
2.康復記錄卡。康復記錄卡包含學生特殊體質登記、問題行為干預、心理輔導個案、就醫記錄等內容。專業醫生從醫學的角度對學生身體機能損傷、疾病提出醫療建議。如:肌張力障礙學生的用藥指導、腦癱學生的康復建議等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學生通過服藥、就醫,緩解身體的病痛,提高康復效果;這些康復記錄卡為教師的個別訓練方案的制定和調整提供更科學、客觀的依據。
經過多年的摸索,通過課程整合、分層實施、多元評價等措施,形成了“醫教康訓”支持下的三維一案課程結構體系。
1.根據學生生活需要開設生活適應課程。在主題教學的模式下,整合教材,分學科培養學生生活自理、居家生活、簡單技能等能力,主題教學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生活文字、了解生活常識、熟悉生活環境,學會生活技能等。
2.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探索醫教康訓支持課程,開展功能康復、優能發掘、心理干預等個性支持課程,為學生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關注他們因殘疾而迫切需要發展的核心能力,如腦癱學生的肢體康復課程、語言障礙學生的語訓課程,還有問題行為學生的醫學心理干預等等,注重發掘學生的優勢智能,特別是重度殘疾學生的優勢,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學習,身心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
3.根據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開設品質融合課程。整合普通學校和社區的有利資源,開發“鄰里互動、周邊需求、品質生活”融合課程,讓學生到普通學校融合,將課堂設在街頭、超市、醫院、公園……在真實的場景中,實現課內向課外延伸。
“生活適應、醫教康訓、品質融合”三維一案課程體系,是一個從“知識儲備”到“個性支持”到“實踐應用”的多級學習發展鏈,其中“醫教康訓”支持課程,從教學計劃到實施的過程中做到了為每個不同發展需要的學生安排最適合的課程,真正實現“一人一案”。
學校以永安市特殊教育資源與指導中心為依托,組建由永安市各大醫院專科醫生、心理咨詢師、專業教師組成的專家庫,為永安市殘疾兒童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為永安市特殊需要少年兒童提供鑒定評估、康復指導、培訓等相關服務,完善區域一體化醫教結合服務機制。
一是拓展不同殘疾類別的服務對象。學校積極構建多部門協同的“醫教結合”信息資源服務機制,為全市范圍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家庭提供咨詢、評估與訓練指導等相關服務。將醫教結合服務對象由原來的在校生拓展為全市適齡的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服務對象年齡也由原來的義務教育階段向學前延伸。
學校除了保障永安市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享受優質醫教資源以外,還指導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工作開展和資源教室的建設,并關注到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在校學生和學前階段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學校積極開展與市衛生、殘聯等部門的數據的對接共享工作,為全市特殊兒童提供咨詢、教育評估與訓練指導的任務,為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家長提供輔導、咨詢等專業支持,讓更多的殘疾兒童得到適切的幫助。
根據特殊學生個別化教育的需要,整合醫學診斷、健康檢查、教育評估、個別化教育計劃、學生檔案,依托醫教支持課程,落實“一人一案”,初步形成“綜合篩查診斷—醫教方案—階段評估—治療與康復的醫教管理模式”。
建立醫院、學校雙向交流制度。根據“醫教結合”工作及教師隊伍建設需要,推動特教學校教師到醫院康復科跟崗,醫生定期駐校的雙向交流制度,培養一批懂醫學、會康訓的“醫教結合”教師。
醫教結合工作的開展對于提高殘疾學生康復水平,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醫生的介入讓家長看到孩子的進步和康復的希望。如:在體檢過程中醫生對有心臟病、肝病、肌張力障礙等疾病的學生實施健康監控和醫療建議,為學生存在的肥胖、超重、營養不良等健康問題提出指導意見,為學生的健康保駕護航。
如果沒有醫與教的結合,許多教師對特殊的孩子束手無策,或者有的孩子會被當成精神病治療,正是將教育與康復相結合,使特殊兒童學校教育和醫療康復這兩方面的需求同時得到滿足,使更多的孩子得到更適切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