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西湖鎮中心小學 陳常紅
靈動課堂即集靈動與趣味于一體的課堂。語文是一門具有生命和靈性的學科,對語文教學來說,就要避免傳統呆板、機械,枯燥等現象的產生,在統編教材背景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內在的認知體驗與思維能力,從而使整個課堂充滿靈動的光芒和趣味的色彩。那么,小語靈動課堂如何打造呢?
靈動與思維是密不可分的,學生們思維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課堂效益的重要標準。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從語言思維入手,引領學生辨析品味感受,以使學生從中感受到文本內在的思維特點,并享受到語言所帶來的思維辨析之趣。
如在教三年級語文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的時候,在關于春季的描寫中,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樹木抽出嫩綠的枝條”,在這兒,一個“抽”字形象地展現出了枝條生長的動態特點。教學時,教師如果讓學生說說從“抽”字中感受到了什么,學生們可能一下子并不能體悟到這個詞語的真正意蘊,這時候,教師不妨以比較品析的方法讓學生說說“抽”字與“冒”“探”等詞語在表達上有什么區別,在比較中,從“抽”字一詞學生們不僅感受到了樹葉茂盛的特點,而且更體現出了枝條生長的速度快,如果把“抽”換成其他詞語的話,這種感覺就無法體現出來。
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就表達有特色的詞語進行辨析比較,不僅可以激活學生的內在認知,而且在深度辨析中,學生們也從中享受到了辨析思維給自己帶來的樂趣,真正愛上語文學習。
文本中的語言是有情感的,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從文本情感入手,感受感悟,不僅可以讓學生明白文章的表達特點,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在體悟浸潤中感受到文本語言的智趣。
如在教五年級語文上冊《圓明園的毀滅》一課的時候,作者主要以深情飽滿的語言向學生介紹了我國圓明園曾經的輝煌以及被帝國主義搶奪,燒毀的過程,表達了作者對圓明園毀滅的惋惜和對帝國主義的痛恨之情。文章蘊含著深深的情感,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引領學生從體悟文本蘊含的情感入手,激發學生的民族尊嚴和愛國情感,從而使學生受到教育,讓學生感受到文本語言的智趣。
文本語言有情感,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有讓學生體悟到這種情感,并激發學生的內在心理體驗,引起學生共鳴,從而逐漸構建出智趣的課堂。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標極力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其中合作學習在整個學習中起著重要作用,它不僅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也是落實探究學習的基礎。傳統的語文教學主要是以填鴨式,灌輸式學習為主,學生學習被動,而合作學習則可以激活學生的內在思維,幫助學生走出閉門造車的狹隘狀態,以給課堂教學帶來勃勃的生機。
如在教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山虎的腳》一課的時候,課文第三自然段主要講了爬山虎腳的樣子,由于爬山虎的腳較小,平時不容易被人發現,因此作者的描寫就顯得特別精準和細致。在教學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如果教師讓學生獨自去閱讀,去發現,學生們的興趣大都不高,在這種教學情形下,教師如果能夠讓學生以合作學習的形式去觀察爬山虎的圖片,并找找爬山虎的腳在什么地方,那么,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大增,并在你一言,我一語中相互交流,彼此融通,課堂教學呈現出一幅智趣的狀態,深受學生們所喜愛。
在《爬山虎的腳》一課的教學中,當教師讓學生以合作學習的形式參與課堂學習的時候,課堂就不再是機械生硬的學習狀態,而是在彼此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呈現出了濃濃的生機,在這種學習情境中,學生們的思維在碰撞,語言在交鋒,對文本內容的認知也不斷豐富,起到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語文學習不能是“拿來主義”,是需要有一定的含金量介入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提出具有含金量較高的問題,讓學生在合作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探究,從而使小語課堂向深處蔓延。
如在教六年級語文上冊《丁香結》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對街道旁、春天里、校園中和細雨下的丁香花有一定的了解與認識,然后再以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就文中描寫的丁香花的詩句進行交流,以使學生明白在古代丁香是哀怨的代表。那么,在這篇課文中作者是怎樣以丁香來抒發自己的情緒的呢?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引領學生深入探究。為了讓學生的探究學習走向深處,教師可以向學生拓展這樣的資料:作者的弟弟非常喜歡丁香,可是當時弟弟身患重病,作者想借丁香來鼓勵弟弟戰勝病魔。有了這些資料的補充拓展,學生們再讀課文的時候也就有了不一樣的感受,尤其是課文所要表達的主旨“結,是解不完的,人生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太平淡了嗎?”這句話背后隱藏的內涵,學生的感受也更加深刻多了。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引領學生參與課堂學習,遵循著作者的表達思路,在深入探究中學生對文本內容也有了更加深切的體會與感悟。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中,一些知識都是學生們親自感受體會得來的,激活了學生思維,彰顯了智趣課堂的魅力。
靈動課堂不能僅僅是在思維與認知環節,還應該把注意的焦點放在展示環節中,教師要善于從學習內容與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為學生提供多維化的展示平臺,以為提升學生的言語能力服務。
如在教六年級語文上冊《草原》一課的時候,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先引領學生就課文內容進行梳理,以使學生明白作者主要是從草原的美麗風光、蒙古人民熱情迎客、蒙古包內熱情款待與夕陽下的依依惜別等方面來描寫的。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緊扣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由閱讀的內容想象開去”,讓學生能夠以自己的形式展現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教師的鼓勵與引導下,有學生以聲情并茂的朗讀展示草原美景,有學生以練筆的形式寫下了話別時的情景,有學生以角色表演的形式來展現蒙古人民的熱情好客……百花齊放,百草爭鳴,整個課堂被濃濃的智趣氛圍所籠罩。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們展示自己的方式是多樣的,在這樣的課堂中,有瑯瑯的讀書聲,有聲情并茂的語言描述,有角色表演,有練筆訓練……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們不僅高效地解析了文本情韻與主題,而且落實了語文要素,推動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語文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閱讀課文的方法,還要注重對學生適切的評價,也就是說不僅要埋頭拉車,還要抬頭看路。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從不同主題出發,并采取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如在教六年級語文上冊《竹節人》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緊扣本單元語文要素“有目的閱讀”,并讓學生能夠以課文題目下面的導讀提示為學習目標,在學生完成任務以后,采取三種評價形式:自我評價“如何制作竹節人”的部分,能夠清楚地把制作竹節人的過程及注意事項說清楚;同桌互相評價“竹節人給人們帶來的快樂體驗”部分;教師評價“感受老人在玩竹節人”的部分,這樣以多元評價的形式讓學生參與課堂學習,學生們積極性高,學習效果好。
在語文教學中,倡導多元化、多維度評價不僅有助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與審視,而且也有助于同學之間的交流與分享,更有助于教師對學生的激勵,從而使智趣課堂在評價中得以夯實。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靈動課堂的打造需要學生思維的積極參與,離不開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多維多層次的評價,教師要能夠從學生認知規律出發,凸顯出語文的本質屬性,以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