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教學研究室 黃秀旺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迅猛發展,教育與信息技術的結合也愈發緊密。然而,從一線課堂教學的視角而論,還沒有形成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的教學模式,更沒有形成與教學系統相銜接的“互聯網+教學”的運作系統,其中既有教師對信息技術與教學相融合的理論認識不足的原因,也有讓教師覺得增加負擔等的原因。為此,本文基于一線教師的顧慮與疑惑,談一談互聯網+背景下初中生前置性學習的幾點思考。
前置性學習是指教師向學生講授新課內容之前,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所進行的嘗試性學習。通常以前置性作業或前置性學習單的形式呈現學習任務或要求。課改已經歷了二十多年,教師在思想上已認識到:課堂上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但由于課堂教學的整體環節結構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所以教師也只是在細節上做些努力,比如由原來教師主講改變為學生先說,教師后補充的方式等等。但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許多設想很難在課內實現,如果讓學生在課前嘗試學習,課內教師進行答疑解惑,學習效果以及這種方式所反映的師生地位一定是積極的。
2015 年3 月5 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報告中8 次提及“互聯網”,提出了“互聯網+”的概念,并首次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就數學教育而言,“互聯網+數學教育”作為“互聯網+”時代的產物,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即智能與融合。其中智能表示智慧教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融合表示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的深度融合,即數學教學借助技術來揭示其本質,并且讓學生易于接受。
西南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的徐冉冉等提出“互聯網+數學教育”的意義表現在“四有利于”: 有利于將抽象數學學習變得形象、通俗易懂;有利于在數學教育中實現“因材施教”;有利于探索與創新出新的數學教學模式;有利于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數學教育等,江蘇第二師范學院的周龍軍等通過實驗證明,利用導學案讓學生進行前置性學習,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
綜上所述,互聯網+背景下的前置性學習可以提升前置性學習的效能,但我們必須認識到,不同學科、一個學科不同的學習內容、相同內容在不同時間節點(新授階段、復習階段)應有不同的學習方案,因此在進行前置性學習時要因地制宜。
不同的教學內容,應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同樣,在互聯網+背景下的前置性學習也是基于適合的教學內容的。以初中數學為例,內容較為簡單、學生易于理解的內容就不需要開展前置性學習,比如:一次函數的概念學習,按傳統方式,學生在課內就可以順利地概括、抽象得到;相反,內容較為復雜、學生難于理解的,甚至需要學生花費較多時間進行實驗的學習內容就需要開展前置性學習,如學習一次函數的圖像,學生如何理解函數圖像的意義,如何從一次函數的表達式得到圖像的,又能否畫出不同的一次函數的圖像,在一節課的時間內解決這些問題顯得倉促,所以前置性學習在這一課時就非常的適用。
前置性學習單就是自主學習的任務單,對于前置性學習而言,明確的學習目標和達成學習目標的問題目標的表述非常重要。
以蘇科版八上《6.3 一次函數的圖像(第1 課時)》為例,教學目標呈現為(1)知道一次函數的圖像是一條直線;(2)會選取兩個適當的點畫一次函數的圖像,教學目標不清晰明確,并不利于學生學習,因此教師可以設置如下的學習目標:(1)知道函數的三種表示方法,其中一種是圖像法;(2)知道如何從函數的表達式得到函數的圖像;(3)知道如何從一次函數的表達式得到它的圖像;(4)通過畫不同一次函數的圖像感受到圖像的位置不同。
前置性學習重在自主探索與發現、自我回顧與感悟,因此在學習目標的設置上要清晰明確,比較以上兩個目標,第二個目標不僅對要達成的學習任務表述得很清楚,同時也沒有明確指出一次函數是一條直線,而是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
《課標(2011 年版)》指出:信息技術能向學生提供并展示多種類型的資料,包括文字、聲音、圖像等,并能靈活選擇與呈現。“互聯網+背景下”為前置性學習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互聯網+背景下”可以獲得更多視頻素材,既可以把學習內容中的難度加以破解,讓學有困難的學生得到幫助,也有拓展學習的素材,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就《6.3 一次函數的圖像(第1 課時)》來說,教師就可以借助互聯網上的視頻進行展示,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能夠更好地進行理解。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教學活動變化的內因。因此,了解學情是至關重要的。“互聯網+背景下”為教師及時獲得前置性學習的反饋信息變成了可能,學生在進行前置性學習時遇到困難,既可以向其他同學尋求幫助,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傳送給教師,教師適時點撥,在此過程中,教師了解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就可以依照學生進行前置性學習時出現的共性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經歷了互聯網+背景下前置性學習之后的教學起點應與常態教學的教學起點不同,因此確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起點是至關重要的。從學生的角度,學習內容分為三類:一是自己一學就會(不需要教師重復講授);一類是自學不會,與學生討論后會了(也不需要教師講授);一類是自學和與學生討論之后仍然不會的,需要教師重點講授,教學起點應從它開始。當然,教學的起點不僅僅是知識層面的,張玉新教授在《教學設計的邏輯起點及結果》一文指出教學起點就是“教學設計的邏輯起點”,也就是“指設計者在邏輯思維上的出發點”。因此,教師需要了解學生在學習內容及學生在數學思維上的現狀,在“就近發展區”設定教學起點。
為了提高初中生前置性學習效能,必須將課前的前置性學習與課內的學習形成一個學習的整體,在目標設定、內容安排、任務分配等方面做整體規劃。客觀而言,互聯網+背景下前置性學習需要學生在課前有較為充足的時間,如果像平時那樣安排學生課后作業,那學生就無法完成前置性學習任務,而不能完成前置性學習任務,那課堂教學的起點就不能以教師“假想課前完成前置性學習任務”的基礎上設定了。因此,要真正落實互聯網+背景下前置性學習就必須調整課內學習任務,把原先課外完成的作業放在課內完成,教師還可以及時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指導。或布置少量的課外作業,讓學生做到課外時間,以前置性學習為主,少量作業為輔,而過去是以完成大量作業為主,預習為輔。
堅持互聯網是為教育服務的理念,無論技術如何發展,互聯網只是用來提升和變革教育的技術手段,教育才是數學教育最核心的目標。據此,互聯網+背景下提高初中生前置性學習效能,其核心還是讓學生掌握學科知識,理解學習過程,把握學科的本質及思想方法,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而前置性學習是把學習新知從課內改變為課前,并通過互聯網充實學習內容、暢通交互渠道、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因此我們不要誤以為每節課都采用這樣的教與學的方式,也不要糾結在一節課中,技術手段用了多少,因為這不是核心,而追求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全身心地積極地參與,獲得有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才是一切行動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