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市霞樓小學 林雪燕
在數學課堂上,如果缺少了學生的思考、參與,師生互動就如魚兒離開水缺少生命活力。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很多教師雖然意識到培養學生思考力的必要性,但許多時候所謂的“思考”猶如走馬觀花般不深不透。那么,如何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處,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思考的魅力呢?對此,我做了如下思考與實踐。
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幫助學生“無師自通”,對此,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就是關鍵。因而在剖析教材、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要特別著眼于從數學思想、數學推理和數學思考的角度出發。如在引導學生回顧反思“之前是如何學到這部分內容的?這節課是怎樣解決問題的?運用了哪些思想方法?”并在整個活動展示和交流中,將數學思想方法著重突出、提升。而學生在體驗數學思想方法中,“探”其本質,“究”其思想,掌握方法,學會思考。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教師就引導學生回憶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將研究的過程提煉出來,然后鼓勵學生用已有經驗大膽猜想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并加以質疑發問,讓學生領會數學思想方法,同時導出了思考的目標和方向。而在學習過后,又讓學生回顧推導公式的過程,既培養他們回顧反思的能力,同時又進一步感悟數學思想 方法。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們往往會為了省時或達到教學的目標,理所當然地設計了一套自己的方案,卻忽略了學生是否會理解為什么要這樣做。所以,教師必須要詳實地了解學生原有的思維基礎和思維經驗,防止揠苗助長的后果。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一課時,學生在學習新知前,已經有了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思維基礎,知道利用剪拼來研究圖形的面積,教師就要求學生將三角形也沿高剪開,看看能否拼成學過的圖形,多次嘗試之后發現有難度。教師適時提問:“那怎么辦呢?”一個學生突然迸出:“用兩個試試。”教師就又問:“你是怎么想到的?”學生說:“長方形、平行四邊形里藏著兩個大小相等的三角形。”“有誰聽懂了?”其他學生一臉迷茫……這時,教師就往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紙板的對角處一畫,進而讓學生好好觀察,再讓學生從畫線處剪開,從而發現“這兩個三角形一樣大”,得到啟發“可以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來研究”。如是這樣,教師進一步引導思考,重新尋找知識間的連接,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式。
這樣做,思考不再突兀,也能讓學生明白為什么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積時要用兩個圖形拼組。
學生的思考大都受情境的影響,而易懂少錯的數學任務往往很難引起學生思考的熱情,也會阻礙學生思考力、創造力的形成。在課堂中,教師可以以問題情境作為切入點,以“核心問題”的方式串聯教學,讓學生在思維挑戰下進行操作、交流、展示,讓學生思考的過程一步步地看得見,一點點與多樣的思想碰撞,從而產生并雕琢自己的數學思想。
例如:在上“圖形的放大與縮小”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按要求畫圖,緊接著就推出了幾個主問題“如何判斷放大或縮小后的圖形畫得對不對?” “如 何描述圖形是怎樣放大或縮小的?”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變化的是什么?不變的是什么?”由此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全班辯論,最后驗證了“放大和縮小是通過乘除同樣的數而不是加減同一個數”。在此,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不斷更新思路,逐步完善結論,也積累了數學課堂的獨特“活動經驗”, 數學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讓學習真正地發生。
問題是思維的助推器,有了問題,思考就有了方向,特別是關鍵性問題為核心的大問題情境更能驅動數學思考。而借助于活動體驗最能迸發學生的思維,你一言我一語,學生用自己的想法來說服別人,并在彼此的說法中獲得“真正的理解”,思維不斷得到同化、成長。
數學思考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對此,我們的教學可抓住知識點的延展處,可利用教材中的思考題和數學文化知識,進行拓展提升訓練,促使學生的數學思考向更深處生長。
知識間都有共通之處,我們便可抓住這個“點”,引導進行比較聯系,從而滲透建模意識。
例如: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一課時,該內容與之前學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有類似,教師就讓學生進行對比“這兩個知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學生異口同聲“都是乘兩位數,都是兩層計算”。教師追問“如果是這樣,你想到了什么”?逐漸引出“如果是三位數,那計算就有三層;如果是四位數時,計算就應該是四層……”同樣在得數的位置方面,也通過對比發現“用個位數乘,結果表示幾個一,得數末位寫在個位上;用十位數乘,結果表示幾個十,得數末位寫在十位上。如果用百位數乘,結果就表示幾個百,得數末位就應該寫在百位上……”接著,教師順勢引出“用第二個因數的哪一位去乘,積的末位就與那一位對齊。”如此不僅拓展了學生的思考,也借著深度思考,很好地詮釋了知識內容。
數學教材中有很多的“你知道嗎?”利用其中提到的內容,既能完善新授內容的知識建構,又能引領學生“再創造”,促進學生思考的深入。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這一內容時,可通過數學文化知識的介紹,并伴著簡單的演示操作,帶著學生換個角度思考,發現只用一個三角形來研究也是可以的,且方法還很多。鼓勵孩子課后繼續研究,將學生的思考延續到課外。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會思考、愛思考、將思考持續下去,是數學的魅力。而學生無時無刻、不間斷地在繼續思考著,必將助力學生的數學學習。其實,學生就好比土壤,需要教師悉心栽種……而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以關注學生的思考力的發展為己任,讓學生的思考真正地在數學園地中落地、生根、發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