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仙女鎮張綱小學 第雪香 郭經緯
小學中高年級屬于音樂義務教育階段的中間時期,在學生的音樂學習生涯中發揮著承上啟下的重要過渡作用。三到六年級的學生經過前兩年的學習已經具備基本的分辨音樂節奏、聲音、情感的能力,這一階段學生能夠在音樂教師的引導下對樂曲的旋律、節奏、和音符進行更加深入的感知和體會。分析小學中高年級的學情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可知,小學生已經從直白的音樂動作模仿學習逐漸發展為形象與抽象相互配合的音樂認知方法,并且能夠對音樂學習的目的和音樂本身的特點進行探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將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三個音樂核心素養融入到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音樂學習和體驗之中,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促進小學生個性化的音樂素養和感知能力的提升。
(一)在課堂中注入新鮮元素來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小學中高年級,尤其是五、六年級的學生,在保持著童心童趣的基礎上向更具獨立性的初中階段邁進,在網絡和多媒體盛行的時代,該階段的學生也產生了基于自己個性的音樂審美傾向。因此教師應該實現音樂課堂兒歌、傳統歌曲與流行音樂的相互結合,引發學生音樂審美興趣。例如:在教蘇少版俄羅斯民歌《故鄉》時,教師可以播放《故鄉的云》《橄欖樹》等經典的思鄉歌曲,或者是《在他鄉》等樂隊流行樂,讓學生對音樂課堂表現出興趣。然后教師引導小學生從旋律起伏性、音調、強弱、速度、情感等較為專業的音樂角度將《故鄉》與其他歌曲進行對比,而學生的討論熱情也能使音樂課堂富有活力。使學生在體會到民歌《故鄉》旋律起伏大、音調深沉、氣息寬廣的基礎上,形成更具開放性的音樂文化品格。
(二)幫助學生認識音樂的重要性。受傳統應試教學的影響,小學生在語文數學等考試型科目的學習中專注力更高,而對音樂之類的審美性學科往往不太上心,無法確立學習音樂的意義,只是因為好奇、貪玩而進行一時的音樂學習。新課標提出“學科融合”理念,教師可以借助其他學科幫助學生體驗音樂魅力。在帶領學生欣賞《花之圓舞曲》時,教師可以將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三月桃花水》這篇優美的散文引入到音樂課堂之中。讓小學生伴隨著柔美的樂曲伴奏去默讀“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豎琴……叫人多沉醉”,學生發現自己在靈動的音樂背景下,完全沉浸于優美的課文描寫畫面中,在視覺和聽覺中產生了審美聯想。在與語文的聯合中學生不僅體會到樂曲旋律的美妙,并且認識到音樂調節心靈、熏陶思想的重要意義。
(一)聆聽、感受與演唱的結合學習。音樂來源于生活,并且在生活中得到發展。實踐性是音樂學科的基本特性之一,新課標中認為音樂教學必須要通過演唱、探究、動態聯想等藝術表演和創造性的實踐才能夠真正得以完成。而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也是傾向于在活動中對所學知識進行綜合全面的感知,教師單純地通過播放新樂曲和進行音樂知識的講解,不能夠完全調動學生的音樂思維。教師應該遵循素質教育理念,營造更具體驗性和創造性的動態音樂課堂,讓學生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受到音樂的觸動。以《童聲里的中國》一課為例,教師先讓學生用輕聲哼唱的方式體會朝氣蓬勃、積極向上、自豪歡快的節奏與旋律,然后教師帶領學生根據音樂的律動和節拍進行手部動作的切換。在熟悉樂曲基本特點之后,教師根據每個學生平時的獨唱特點進行合唱、輪唱劃分,形成“班級合唱隊”,教師充當指揮員。學生在集體性的合唱中會發現自己跟不上節奏、音準不夠或者氣息不足,這時教師再根據學生的集中反映進行專業的演唱呼吸法、放松法、音高和氣息控制技巧等教學演示,學生有目標地結合自身不足進行知識關注,在實踐中進一步得到鍛煉和提升。學生在合唱體驗中直接地感受樂曲的魅力,心情愉悅輕松,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并且能夠逐漸形成集體主義協作精神,自己對音色、音準和音樂個性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歌曲與舞蹈的配合學習。與合唱活動緊密聯系的是進行歌曲旋律與舞蹈藝術表現形式的實踐結合,中高年級的學生對舞蹈動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且他們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也在不斷發展。因此教師可以將舞蹈編排的任務交給學生來完成,以小組的形式就歌曲的歌詞、旋律、情感進行舞蹈設計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音樂感受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在合適的時機對小組舞蹈編排進行指導和幫助,避免學生因組織不善而灰心喪氣,使學生始終保持對音樂課堂的專注力。例如學生在設計“中國的銀河里有我,我就是那燦爛的星河”這一段舞蹈時,能夠想到用眨眼和伸屈手指的方式模擬星星,但是不能進行小組配合以完整展現歌詞含義。這時教師以動作演示給予學生提示和啟發,使學生自然地明白應該用前后蹲起的整齊隊伍來模仿流動的銀河,舞蹈的節奏與歌曲旋律緊密配合,形成流暢自然的動作設計。在歌曲與舞蹈相互結合的教學實踐中,學生對音樂的個性化理解和音樂主張得到發揮和體現,能夠從音樂審美中進行相關的藝術聯想,增強小學生的藝術表現力。
(一)結合故事的歷史背景與創造風潮介紹。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歷史悠久,擁有豐厚的優秀音樂文化積累,中國傳統音樂和近現代音樂集中體現了我國人民勤勞勇敢、積極樂觀、不懈抗爭、追求理想的優秀文化品格和不朽的民族精神氣節,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教育意義。在小學中高年級音樂課堂中積極弘揚民族音樂,對小學生民族情感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在進行《喜洋洋》音樂欣賞時,教師在播放音樂之前可以給學生展示我國傳統民族節日的慶祝照片、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豐收喜悅圖等,感受民族凝聚力和國家的蓬勃發展,伴隨著音樂感受歡天喜地的幸福生活。其次教師還應該穿插介紹作者劉明源對我國民樂歌曲的弘揚和傳承精神,使學生被這種堅持和努力所打動,從音樂作品中體會到中國崛起背后的文化堅守精神。
(二)帶領學生了解獨特的民族樂器。我國擁有類型眾多的民族樂器,現在學生大多接觸鋼琴、吉他、架子鼓等西方樂器,對我國的傳統樂器知之甚少。為了重塑學生對民族樂器的熱愛之情,在小學中高年級音樂課堂中教師應該有針對性地結合音樂介紹我國的民族樂器。《喜洋洋》是一首節奏明快的民族管弦樂合奏曲,以在中國有300 多年歷史的拉弦樂器“板胡”為演奏主體,在三段中還配合以二胡、揚琴、笛子、琵琶、古箏等中國典型民族樂器。教師在播放每一段音樂時注意配合以樂器圖畫提示,讓學生體會每種樂器不同的音色、音調和情感表達,如清脆的木魚聲配合悠遠的笛聲、張弛有度的二胡聲,喜悅的情緒直達學生心靈。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制作簡易的民族樂器,體會古人的智慧和審美情趣,使學生在音樂的學習中增強對祖國文化的熱愛之情。
多媒體不僅可以用來進行播放音頻、展示知識內容的傳統音樂教學,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師運用多媒體的方式也應該進行創新。音樂不僅僅只是一段旋律,它還寄托著不同時代人們的美好愿景和向往,也記錄了人生中不同的情感經歷。音樂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常見的是在影片、演出、動畫、舞蹈等藝術中加入音樂元素,而這些藝術形式都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在教學《歌聲與微笑》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1989 年春晚舞臺上的童聲合唱《歌聲與微笑》節目,學生從音樂合唱效果和演出畫面中受到極大的震撼,從而體會到80年代兒童歌曲旋律中所流露出的純凈、溫馨、和諧、美好的情感,還能夠從多媒體畫面中自覺記憶和模仿合唱時的姿態、站位、動作、表情,增強對音樂表現形式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師生雙方共同聆聽和欣賞歌曲。
在音樂課堂中,音樂的魅力是可以無限擴散的,如果教師只是播放樂曲,而將分析的任務全部交由學生來進行,那么學生就會產生學習壓力和地位的不平等感。教師應該學會運用“我們一起、我體會到、你們有不同看法嗎”這類具有交談和分享性的短語進行自然的教學引導,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親切。學生與教師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共同進行音樂作品的欣賞,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審美情境之中。
中高年級小學生由于年齡的限制其學習的自制力較差,還未養成獨立的學習習慣與方法,在進行音樂學習和感受賞析的過程中難以做到綜合分析,實現理性和感性的雙重結合。因此在這一階段教師的引導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小學音樂教師需要結合音樂的文化性和發展的時代性進行不斷的教學創新,用換位思考的方法精心設計音樂課堂活動流程。教師既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領者,又是學生的伙伴和傾聽者,幫助學生在融洽有趣的小學音樂課堂氛圍中,從音樂的產生、發展、表現、創新等方面去進行積極的音樂審美,形成兼容并包的音樂文化開放性思維,不斷促進自身音樂核心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