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榮成市第三中學 姜澤峰
在高中歷史課堂上,教師是重要的引導者,負責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因此,采用有效的教學提問策略是十分必要的。我將從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這三個方面提出改善高中歷史課堂提問的具體策略。
不同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任務有不同的時代背景,其中包含著指定的地點、特定的時間。一種是直接指出了時間和地點,另一種則更加深入地隱藏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環境內。為了準確了解當時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環境,我們需要理清縱向和橫向的歷史發展脈絡,了解同一歷史事件在不同時期的演變和變遷以及中外歷史事件的發展,通過整理和把握學習框架,形成屬于自己的時空觀念。在高中歷史學習中,有一些事件在專題歷史教材中的分布比較零散。這時,學生很難連貫地把握一個國家重大歷史時期的重要事件。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學習歷史的難度,割裂和事件之間原有的聯系,使各種事件成為孤立的、無意義的單獨事件。為了使孤立事件變得有意義,需要把它放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整理出大事年表,這樣有利于學生整體性地掌握歷史脈絡。通過提問,學生可以將該事件與同一時期發生的其他重大事件聯系在一起,在整體觀察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思考方向,進一步開拓和發散學生思維,幫助學生形成時空意識,不僅可以有效培養學生時空素養,而且有利于激勵學生在潛意識里使用時空的觀念和方向去思考問題。
例如:高中歷史教師可以整理一個大事年表,以1840 至1915 年為例。1840 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1894 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民族危機空前嚴重;1915 年,新文化運動開始,“民主”與“科學”思想得到廣泛的傳播等。學生在掌握和了解各年大事件后,面對教師的課堂提問,他們可以輕松回答,并且會迅速地聯想到那個時期還有什么事件發生,有利于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
高中歷史教材收錄的歷史事件,時間跨度較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對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產生深刻的印象,而忽略了歷史事件的時間節點,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教師可以借助于多媒體教學設備,將歷史事件涉及到的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簡歷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把事件與人物結合到一起,并通過該歷史人物所處的朝代對整個歷史事件形成一個清晰的記憶脈絡。這樣,既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對時空觀念素養的養成也將起到積極的輔助作用。
以《第一次工業革命》為例,首先,教師向學生介紹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間節點,即從18 世紀60 年代—19 世紀40 年代,然后收集一些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關的歷史人物,并將該人物的生平簡歷制作成PPT 教學課件。比如英國發明家、企業家詹姆斯·瓦特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代表人物,他的杰出貢獻是于1776 年制造出世界上的第一臺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人類也自此進入到“蒸汽時代”。在介紹了瓦特的突出貢獻以后,可以將瓦特的個人信息顯示在大屏幕上面:瓦特生于1736 年1 月19 日,于1819 年8 月25 日去世,1774 年,瓦特將自己設計的蒸汽機投入生產。1776 年博爾登-瓦特蒸汽機在波羅姆菲爾德煤礦首次向公眾展示其工作狀態,于同一年制造成功第一批新型蒸汽機并投入實際生產。1781 年,瓦特公司雇員威廉·默多克發明了一種稱之為“太陽與行星”的曲柄齒輪傳動系統,該系統在蒸汽機上的使用,使瓦特蒸汽機的效率提升了5 倍以上。1784 年,瓦特對聯協式蒸汽機進行技術改造,增加了能夠自動調節蒸汽機速率的裝置,并在紡織業、冶金業、造紙業得到廣泛應用,1785 年以后,瓦特蒸汽機已經普遍應用于社會各個領域。
當視頻資料播放結束,教師可以圍繞第一次工業革命,提出一些隨堂問題,比如:“第一次工業革命為什么首先發生在英國?為什么說蒸汽機的使用是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等,通過設置這些問題,學生能夠在教學課件當中尋找到正確答案,進而幫助學生快速解決實際問題。這種方法展現了人物與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節點,學生能夠清晰記憶每一個時間節點發生的歷史事件,進而將人物、事件、時間三要素串聯到一起,即便時空發生變化,學生也能夠熟練掌握相關歷史知識,對學好歷史學科將起到正向助推作用。
史料教學是培養高中生“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重要措施。高中歷史教師對于歷史資料的掌握程度和自身的史學觀念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高中歷史教師要不斷學習和積累歷史資料,提升自身的史料素養和專業水準,使用新穎的角度和方法去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同時,為了正確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分析史料,教師要在課前充分了解和掌握史料,并且設置一些合理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史料。同時鼓勵學生使用史料去正確評論歷史人物、建立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合理解釋歷史現象。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史料素養。除此之外,為了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教師要根據課程內容精心設計一些相關的問題,突出重要的知識點。同時,關于史料方面的提問一定要圍繞著教學目標進行設計,幫助學生形成具有批判性的歷史思維,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甲午中日戰爭時,教師應該緊扣史料實證進行提問。當時日本的經濟和政治情況如何?我國的國情是什么樣的?同學們會根據自己的了解回答道:當時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提倡對外積極侵略和擴張,確立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并且日本的侵略行徑得到了西方列強的支持。當時的清朝政治腐敗,國防軍事外強中干,人民生活困苦。通過了解當時的史料,學生會加深對甲午中日戰爭的了解和記憶,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為了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在實踐教學當中,教師應當正確引導學生主動收集與歷史事件相關的確鑿史料,以印證歷史事件的真實性。使學生能夠親自嘗試和體驗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提升自身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為例,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是熟練掌握中國古代科技進步的基礎知識,尤其是古代的四大發明,同時對比中國四大發明在中國和西方發揮的重要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通過學習,分析中國古代科技在16 世紀后逐漸滯后的原因。在教學當中,教師首先根據教材內容,提出一個課堂討論問題。比如:“為什么說中華民族對人類進步和文明做出了突出貢獻?”當問題提出后,學生應當自行尋找和收集相關的歷史史料,在收集史料時,學生可以引述當時歷史背景下西方國家對中華民族科學技術方面取得的成就而做出的評價,這樣能夠更加突出主題。比如“羅伯特·K·G·坦普爾稱中國是發明和發現的國度。英國科技史學者李約瑟評述道:中國在公元3 世紀到13 世紀之間保持著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中國的發明和發現,往往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在15 世紀之前更是如此?!睂W生收集的這些史料不僅具有權威性和信服力,同時,教師提出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理性判斷能力,教師在設置隨堂問題時,可以著眼于與歷史人物、事件相關聯的具體實例。
以《太平天國運動》為例,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是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認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以及局限性。在教學課堂,教師首先引述一個具體實例,并結合實例設置一個隨堂問題。比如:“1846年到1850 年,兩廣地區水、旱、蟲災不斷,底層勞動人民陷入了饑餓與死亡的困境。而當時的清政府為了支付戰爭賠款和軍費開支,極力搜刮,加捐加稅,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稅的人,在這期間,規模較大的群眾暴動達到70 余起,遍及十幾個省?!边@時,教師以這個具體實例為出發點,提出問題:“請同學們想一想,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歷史背景是什么?”此時,學生可以從列舉的實例當中提煉出問題的答案,這對夯實學生的知識根基,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大有幫助。
高中歷史教師需要在科學歷史觀的指導下,根據歷史資料正確解釋和評析歷史,增加對歷史的認識。在評價歷史人物時,要使用不同的史觀、不同的史學角度進行評價。
例如在對偉大的孫中山先生進行評價時,高中教師可以提問:有人說“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有人說“他是移風易俗的倡導者”,請問這兩個人是從什么角度評價的孫中山先生?你們是如何看待的?請結合史實說明。教師通過一系列的提問,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進而形成不同的歷史解釋,學會使用視角去看待歷史人物。
高中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要積極轉變課堂提問形式,進一步創新和優化教學方法,不斷深入和推進給予歷史核心素養的高中歷史課堂提問研究,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