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沂育才小學 王鳳娟
語文作為小學生學習母語應用技巧的基礎性學科,本身就具備強烈的人文色彩,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方面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比擬的優勢,語文課堂對于學生的人文素養發展有著天生的引導作用。然而,過去許多語文教師忽視了人文素養的挖掘工作,導致人文素養培養缺乏合適的載體,無法順利傳達至小學生內心。因此,在全面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把握時機,運用適當的教學手段幫助小學生提升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是人的一種內在品質,包含人對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能力與精神感知能力,體現了“以人為中心”的思想理念。對于人類而言,追求人文素養的道路其實也是追求人生與社會美好境界的道路,人文素養推崇人們釋放自身的想象力,主張解放思想與個性,十分看重人的價值、感受與尊嚴。如今,人文素養已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的標準之一,社會中各類群體人文素養的高低甚至可影響到整個社會的進步。自新課改以來,我國教育領域先后將人文素養的教育要求融入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將人文素養定義為學生心靈成長的必備養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用人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小學生率先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是當前教育環境的大勢所趨。
首先,傳統文化中有關人際交往的內容可以幫助小學生更好地處理與父母、教師、同學的關系,使學生學會尊重他人,進而得到人文素養的提升。經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改造,傳統思想中的“忠孝仁義”得到了全新的解讀,均可作為小學生與人相處的借鑒,語文教師若是能夠將其中的精華傳達給學生,小學生就可以借助其中的理論改變自身的行為。如傳統孝道可以讓小學生在生活中懂得關懷父母,主動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務,而傳統交友觀念可以讓小學生在交友過程中懂得互相鼓勵,主動表達人文關懷等。
其次,傳統文化中表達的淡泊名利、不受外物影響的精神可以幫助小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避免小學生受到“拜金主義”的影響,只看重“物”,而不重視“人”,如此可以更好地幫助小學生提升人文素養。如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商家經常將中外節日作為營銷的手段,宣揚“禮物”的重要性,很容易對學生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導向。此時,傳統文化教育的介入可以讓小學生更具體地了解我國以“家”為核心的諸項傳統思想,讓小學生透過物質層面看到節日中“團聚”的價值,將目光轉移到“人”身上,以此提升人文素養。隨著小學階段學生學業壓力的逐漸加大,繁重的教學任務使得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視。語文教學對于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能夠在激發學生積極情感因素的基礎之上帶動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語文學習的過程之中,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體驗,凸顯語文學科的人文性。
最后,傳統文化教育可以讓小學生系統地了解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與核心精神,使小學生形成愛國熱情與民族自豪感,更好地理解“我是誰”,在準確自我定位后自覺追尋傳統文化,發展人文素養。如在“國學熱”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資源被挖掘出來,以國風音樂與漢服為代表的新潮流已然涌起,這時讓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學習傳統文化,隨著了解的深入,小學生會更加容易接受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承,自然而然地將之視作興趣愛好,從而快速地提升人文素養。
在數千年的發展中,我國歷史上積淀了豐厚的文學作品,從《詩經》《論語》到唐詩宋詞,再到近現代優秀的詩歌、小說與散文等,具有傳統文化教育價值的作品浩如煙海,小學生可以從中獲得源源不斷的人文素養養分。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可從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精心篩選,找出符合現代社會運行規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對小學生展開人文素養的培養。
例如:在組織小學生進行誦讀練習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從《弟子規》中節選段落,讓學生從傳統文學作品中學習行為規范。在誦讀至“父母呼,應勿緩”時,語文教師可讓學生回想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過因為沉迷電子設備而“聽不見”父母呼喚的經歷,讓給出肯定回答的學生反思今后應如何行動;或是在誦讀至“凡出言,信為先”時讓學生說一說如何才能做到言出必行,如果遭遇了朋友的欺騙,自己會產生怎樣的情緒波動等。通過這種方式,在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依次代入不同的角色中,去體會“人”身上的真實情感,將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產生正面促進作用。
人文素養培養的落腳點在學生的情感與精神上,因而傳統文化教育中精神熏陶就顯得尤為重要。小學語文教師只有順利調動學生的真情實感,才具備開展人文素養培養的基礎。因此,在組織傳統文化教育時,語文教師要注重建立學生情感與傳統文化內涵之間的聯系,充分開發學生的情感因素,在語文課堂上以情施教。
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中《元旦》《清明》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被放置于同一單元,教師可借此對傳統文化精神與傳統節日進行講解,引導學生提升相應的人文素養。首先,語文教師應站在傳統文化教育的角度,會為學生講解元旦書清明書與重陽節這三個節日的日期、習俗與典故,讓小學生對以上傳統節日有大致的了解。隨后,小學語文教師可帶領學生深入古詩詞背后的情感,讓學生從中感受“團聚的快樂”“離別的傷感”以及“遙遠的想念”,引導學生解讀其中的人文情懷,使學生在濃厚文化氛圍的熏陶中提升人文素養。通過這種方式,傳統節日中蘊藏的傳統文化可以在語文課堂上被完全挖掘出來,而傳統文化包含的人文素養也可以被學生順利領悟,小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得到了良好的情感熏陶后,可以更加長久地保持人文素養的提升狀態。
眾所周知,古代詩詞也是能夠體現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因素,通過短小精悍的篇幅來闡述一種情感或一個故事,這不僅僅是我國文化的體現,更是我國文化精神的傳承,是我國藝術創作當中的璀璨明珠。古詩詞文化經歷了我國不同朝代文化的打磨,文人騷客筆下出墨,寫盡歷史芳華。現如今小學語文教學過于注重分數,學生在古詩詞文化學習環節有些薄弱,這需要小學語文教材編排適當數量的適合小學生學習的古詩詞,也需要教師保持初心,采用新穎的教學模式,帶動學生學習古詩詞文化的積極主動性。
古詩詞是語文學習必不可缺的內容,加強學習古詩詞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積累,還可以增強其語文文化底蘊和閱讀能力,是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路徑。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占課文總篇數的26%,共有129 篇,古詩詞分別編了20 篇左右到各個年級教材中去。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不要一開始就要求學生倒背如流,應當在教學的同時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增加他們的閱讀量,并從中體味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從小開始不斷積累豐富文化底蘊。
例如:教師開展“思鄉詩”主題的古詩詞教學,采用把教材中有關思鄉的古詩詞進行組合的一種形式,先教一首思鄉詩詞,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由此引出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然后向學生提問這幾首思鄉詩的異同點,從不同的詩人背景向學生講述思鄉詩的特征。通過一個主題帶學一個組合,培養學生對于古詩詞文化理解的大體模式,增加優秀傳統文化積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由于人文素養的提升需要依靠學生的主觀感受,因而小學語文教師應多給予學生一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感悟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憑個人的理解從傳統文化學習素材中吸納人文素養。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對學校中的墻壁文化、廣播站與圖書館等場地與設施加以利用,組織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相關的綜合實踐活動,并為活動設定人文氣息較為濃厚的主題,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或獨立搜集、整理資料的形式,得出自己的體會,并在特定的場合進行交流探討。
綜上所述,我國的傳統文化不僅能夠在文化上為學生構建優秀的文化觀念,而且可以在小學語文的學習過程中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當中得到熏陶。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是新課標的核心要求之一,也是新時期教育發展的必然方向,任何學科的教學都不可脫離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依照語文核心素養的指示來看,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也要與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只有將課內外教學資源中的文化要素盡可能多地挖掘出來,小學語文教師才能為學生提供文化氛圍濃厚的知識教學,從而帶領學生在傳承傳統文化之中提升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