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旭東中學 謝 晉
公民意識培養的核心是讓公民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生活,負責任地參與國家與社會管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他們關注社會發展,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樹立獨立、健康的人格,做一個負責任的好公民。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與初中生公民意識培養的關系最直接、最密切,道德與法治課是學校培養公民意識的重要途徑,每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都應該積極思考與探索如何在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我在此談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公民意識培養的幾點淺見。
我國已經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綜合國力以及世界影響力日益增強,但是我國國民科學文化素質還不高,公民的意識水平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發展形勢不適應。為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等理念。公民意識的培養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備條件,公民意識教育在我國還需進一步加強,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有意識、有計劃地進行公民意識教育是建設經濟富強、政治民主、文化開明、社會和諧和生態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由之路。
公民意識是指公民在國家與社會中的自我認識,其核心是權利和義務意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對中學生進行公民意識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關心社會、關愛他人、團結奮進的精神,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增強對自己負責、關心社會、熱愛祖國的積極情感,深化中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全面認識,激發他們以飽滿積極的態度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堅定制度自信,從而為將來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奠定堅實的思想 基礎。
關注公民意識的培養是21 世紀全球共同關注的教育主題,青少年是各國在公民意識培養中最受關注的群體。不少國家最新的教育報告中,都強調對青少年的公民意識培養。可以說,公民教育已成為世界范圍內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而我國教育要面向現代化,則必須加強青少年的公民意識培養。
榜樣教育從古到今都應用廣泛。從古人“見賢思齊”“學習圣賢”到如今比學趕超的目標引領,榜樣激勵在教育教學中產生了積極作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榜樣激勵不是空洞說教,更不應該是無中生有,教師應結合所授內容搜集與篩選先進人物和典型事例,如歷史人物、中外名人,也可以從學生身邊的優秀榜樣來宣傳,以真人真事和真情實感來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提高道德素養,從而樹立公民意識。例如:在教授部編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五課第二框“凝聚價值共識”時,我引用了錢學森的事例,錢學森放棄了國外優越的生活環境、豐厚的報酬以及至高的社會地位,毅然選擇回國投身新中國的科研建設中。引導學生思考錢學森放棄國外的一切名利毅然決然選擇回國的原因,探究他如此選擇在當時歷史環境下對個人發展的影響,學生通過交流不難發現從錢學森身上折射出自強不息、團結統一、勤勞勇敢的愛國精神。通過對錢學森的事跡深入探討,學生深深體會到偉大的民族精神對于鼓舞中華民族迎難而上、團結互助、戰勝困難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從而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以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為基礎,幫助學生積極健康地生活。將知識的學習融入學生真實的生活,幫助學生解決真實圖景中的問題才能實現課程的教育價值。在課堂教學中利用真實或者模擬真實的情景,激發學生的體驗感,讓學生的學習從感性體驗到理性認識的升華,有利于提高育人水平和功效。我在進行課堂教學時也經常嘗試的朗誦、講故事、唱歌等方式進行情境渲染,讓學生的情感在激蕩中萌發。例如:在教授部編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三課“公民基本權利”時,導入環節設計了“真心話大冒險”,師生之間可以相互提問,特別提出表現出色者可以和老師進行真心話對白,學生異常興奮,當進入師生互動的環節,我特別設計了幾個問題:(1)你的QQ密碼是多少?(2)你是否瀏覽過不健康網站?(3)你爸媽每個月工資是多少?(4)你的日記被家長看過是否會生氣?當幾個問題問出后,學生反應強烈,有激動、有緊張,甚至還有憤怒。面對學生的種種反應,我抓住時機,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樹立隱私意識,懂得尊重他人隱私是道德的呼喚,在師生活動問答的情景中,學生切身體會到保護隱私權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
角色模擬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體驗式教學的一種嘗試,可以通過學生對不同角色的扮演,讓其在真實參與中完成設定的任務,積極面對問題,合理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以此來有效實現教學目標。針對公民意識培養的核心問題即權利與義務,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體驗某種特定的角色,針對角色參與社會生活中的表現,通過練習、模仿、反思加深對該角色在行使權利與履行義務的過程中熟悉社會規范,從而讓學生情感上認同,行為上接納,可以更好地滲透公民意識教育。例如:在教授部編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九課第一框“生活需要法律”時,為了讓學生感受法律的特點和作用,自覺維護社會公共安全,遵守法律,我結合“校園欺凌”開展了“模擬法庭”的活動。首先,課前準備工作,從班級學生中篩選模擬法庭排演角色成員并進行培訓;然后,進行模擬排演;再然后,以庭審的程序開始正式審判;最后,召集所有庭審指導教師和學生共同參加座談會,交流參加活動的體會與感悟。通過模擬法庭活動,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進一步在學生心中深化。法律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體現,違反法律將受到嚴厲處罰,每個公民都應該遵守法律,從而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爭做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研究性學習改變了傳統思想品德教育形式,突破了傳統的思想政治課的時空限制,實現了道德與法治與和學生真實生活的有機聯系。道德與法治學習由課堂走進生活,真正體現了“社會即課堂,生活即教育”。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通過與小組成員的相互分工合作,提高團結習作的意識。學生的公民意識培養離不開切身的體驗,而體驗學習就可以從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開始,促進公民意識內化。例如:在教授部編教材九年級下冊第一課第一框“開放互動的世界”時,課前我先將學生分成4 個小組,分別以“飲食”“服飾”“民俗”“名人”為主題,安排學生通過收集、調查、整理、合作完成每一主題的相關資料并制作幻燈片,然后在課堂中進行展示,通過全班同學討論、交流,從不同國家和民族的傳統節日、文化標志、代表人物著手,圖文并茂地讓學生直接感受世界文化豐富多彩,理解文化無優劣之分,能夠以平等的態度面對文化的差異,以理智的情感、廣闊的胸懷去接納與包容不同文化,從而培養學生開放、包容、平等的心胸。
課堂辯論一般基于一個觀點在探討下形成正反兩種看法并將學生分組,在交流談論中明確各方的論點充實論據,再通過各方推選的辯手進行觀點陳述、駁論等論證過程。課堂辯論需要學生在合作中質疑,在質疑中辯駁,再達成共識主動接受,學生在參與中不斷提升質疑能力,鍛煉批判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能力,增強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教授部編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十課“我們與法律同行”時,我組織學生對共享單車使用中出現的亂停亂放、肆意破壞等違背社會公德乃至違法行為進行分析并探究解決之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方式提出了兩種比較明顯的觀點:一種觀點是通過加強立法,加重處罰力度來治理違法行為;另一種觀點是重視道德教化,通過強調宣傳教育提升公民素質來減少違法行為。這兩種方案都有兩面性,所以我就立即組織全班同學開展“對于解決共享單車使用中的亂停亂放等問題,是法律方式更有效還是道德方式更有效”的微型辯論賽。在激烈的交鋒中,一方面,學生既認識到了法律強制性帶來的規范和保護作用的有效顯現,也認識到法不責眾以及屢禁不鮮的尷尬境地。另一方面,學生既看到了道德通過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浸潤之力,也深感于對無道德底線行為的無奈。在思維交鋒中能夠全面認識法律與道德在日常生活中的積極作用,更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遵守社會公德與法律準則。法治觀念的增強和規則意識的提升,正是對中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有效落實。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學生公民意識培養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初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將公民意識教育有機融入心理、道德、法律、國情等知識傳授中,積極探索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