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綜合實踐學校 范明華
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國家確定了勞動教育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當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高分低能的情況,長此以往,學生的學業水平未必會得到有效提升,但勞動能力始終處于低下的狀態,甚至有部分學生出現了基本生活技能缺乏的現象,不利于日后在社會中競爭和生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通過一系列實踐體驗,旨在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和勞動意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勞動教育的開展,支持并倡導學校開展勞動教育,培養新時代德才兼備、身心健康的優秀青年。隨著新課程體系改革的深入,“新勞動教育”概念逐漸深入人心,只注重考試成績的教育方式顯然已不再符合新時代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長期以來,我們都倡導“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而勞動教育的開展就是與“德、智、體、美”等能力協同促進人的健康成長。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將常規教育活動和課外勞動兩項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全面育人教學目標的實現。學生通過勞動體驗能收獲社會實踐能力,并積累社會經驗,為學生的學習經歷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對勞動能力的培養也起到了積極作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和實踐,例如:在適宜時節組織學生實地學習水稻的種植,通過親身經歷,了解水稻種植的主要步驟,以及相關的氣象和農業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親身經歷種植水稻能感知糧食種植過程的復雜性,從而樹立節約糧食的意識,為學生的人格培養起到引導作用。
開展勞動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意識,必須從小開始,循序漸進,讓學生明白學習源于生活的道理,建立終身學習的概念,讓孩子從“服務自我”開始,漸漸養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習慣,也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注重學生養成同一知識、多種途徑獲得的能力。在合理設計勞動教育教學內容過程中,教學設計要注重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實現起到了促進作用,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并可以提高學生人生格局。
開展新時代勞動教育課程,要重視轉化和拓展勞動教育相關理念和思維,開設勞動教育課。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在勞動過程中做了什么,也要關注學生經過勞動后獲得了什么。學校不要只將勞動教育單純定義為課外體力勞動,而是要讓學生所受實踐教育從體力勞動擴展到腦力勞動,增加現代科技手段,將素質教育與德育進行有機融合,符合時代要求。
學校在開展勞動教育時,要注意實現三點目標:一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學校可選取貼近生活的實踐活動,如水果培育、餐廚勞動、陶藝制作等,有條件的學校可開放宿舍,讓學生體驗宿舍集體生活,提升團隊合作意識和動手能力;二是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學校開展陶藝制作課程,學生在教師的思路帶領下,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力和團隊合作能力,設計出形狀多樣,美輪美奐的作品,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收獲了完成作品的成就感,也能感受多人合作的強大力量,一舉多得,這樣的課程開設就是成功的。三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學校要與時俱進,抓住輿論主旋律,提高思想站位,更新勞動教育方式,讓勞動教育的靈魂始終存在,例如:3D 打印、無人機、機器人、4D 電影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勞動內涵更加豐富,勞動課程不斷更新與完善,積極推進與其他學科教學的融合,最終達到勞動教育全面開展的目標。
在長期探索的勞動教育過程中,我校積攢了一定的經驗,勞動教育課程的開設相對成熟。并將勞動體驗打造成獨特的校園文化。例如:經常開展春耕體驗、蔬菜種植和漁業養殖等活動,經過每期學生的共同努力,無論是糧食還是水果都有可觀的收獲。并打造出瓜果飄香文化長廊。讓勞動教育常態化,貫穿整個小、初、高三個學段,學生通過長期實踐,不僅學得相關的技能,更能在課程進行中收獲課堂不能講授的知識。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培訓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
綜合實踐課程下的勞動教育從不單單是以某一學科的模式開展,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往往同時鍛煉著信息處理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統籌規劃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這些涉及多個學科的內容,例如:陶藝課中,學生拉坯要用到物理知識、上彩要用到美術知識、燒陶要用到化學知識。在開展勞動教育時,學校要做到全局考慮,將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多門類知識進行整合,讓不同學科的內容在勞動教育過程中能夠融會貫通。
例如:我校響應國家要求開展的垃圾分類活動,其內容不只是垃圾分類,還是綜合能力運用的過程。學生在參與垃圾分類活動的同時,還需要進行活動組織、制作海報及撰寫倡議書等活動,要求學生動腦對活動形式和宣傳方式進行設計。設計出不同種類垃圾桶,用不同顏色來區分垃圾種類,制作垃圾分類手冊等都需要學生動手動腦來完成。此外,在陶藝課、木工課上,學生在獨自或小組合作制作作品的過程中,相互交流靈感,探討制作過程中的可提升之處,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制作有特色、有意義的作品。
以上活動均涉及多個日常接觸的學科,是基礎學科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而實踐課的本意就是為了將書本上的知識轉化為生活實際,促進科技、人文等多領域創新。由此可知,開展勞動教育可讓學生將日常所學予以生活實踐,也可讓知識掌握更牢固,提高學生的學業水平。
雖然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但家庭生活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勞動教育不僅要在學校開展,在家也要持續進行。學校要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闡述勞動教育對學生人格培養的重要性,引導家長注意孩子的全面發展,摒棄只注重學習成績的錯誤觀點。家長在家與孩子共同完成居家相關的實踐活動,如:餐廚勞動、內務整理、生活物資采買、月開支規劃等。正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孩子在日常微小的勞動細節中鍛煉自理能力,是生存社會基本技能。當然,家長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完成插花、盆栽、安裝家具等活動,讓孩子在親自動手的過程中感知植物生長的奧秘,或是感受掌握生活基本技能的成就感。家長還可以以各種形式記錄孩子開展實踐活動的細節,為孩子提供必要的指導,并定期與班主任展開交流,探討家校聯合培養模式可改進的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我校依托綜合實踐,在不斷試點和總結經驗后,斥資建設了勞動實踐區,區域內有100 畝林地、30 多畝魚塘,設置戶外生存體驗勞動,先后開設了稼穡勞動、家務勞動、園藝勞動、叢林穿越、樹屋搭建、植物標本以及釣魚等不同類型的勞動實踐課程。
對于校內無法完成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我們采取與當地政府、企業和社區開展合作,向外拓展學生勞動場所,為學生提供穩定的實踐機會。豐富學生接受勞動教育的方式和途徑,并邀請技術工人來校為學生講課,或安排學生到企業參觀。日前,我校與巖前鎮政府達成共建協議,租下學校旁13 畝地,作為學生園藝、蔬菜種植實踐基地。與此同時,學校與萬壽巖葡萄種植基地、烏龍村富硒米種植基地、三元區振良家庭農場和三元區壹號家庭農場等10 多家農業企業達成合作協議,讓學生走進田間地頭,從事力所能及的農耕文化的勞動,讓學生體會到“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
通過我校的不懈努力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勞動教育課程已做到了多領域、多渠道、全方位開發。學生經過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提高了個人綜合素質,在玩中有學、學中有得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現收到了來自學生、家長及社會的廣泛贊譽。
總之,勞動教育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方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勞動教育在各教育階段開展的重要保證。我校通過自身不斷探索,并與社會各界展開合作的方式,勞動教育得到有序發展,形成了學校—社區—家庭多方聯動的勞動教育培養模式,充分鍛煉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動腦思考能力和動手創新能力。學生受益匪淺的同時,也為我校勞動教育更好地發展積累了經驗。我們認為,學校、家長以及社會各界都應該提高對勞動教育的認識,整合資源,加強合作,開拓勞動教育的途徑和方式,開發適合學生的勞動教育課程,為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為實現勞動教育目標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