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八一小學 陸 青
合作學習方式重構了師生、生生間教與學的關系,必然帶來了課堂的轉型。從“師本”課堂走向“生本”課堂,從教師的講授、知識的灌注轉變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動探討。課堂方從“講堂”變為“學堂”,師生、生生、生本之間的對話才有了溫度和思維的張力,課堂煥發出別樣的生命活力。課堂前景一片大好,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課堂轉型期小組合作學習所潛在的一些問題。
無論是課堂教授者或是聽課者,在直面真實課堂時,有時會失卻專業的思考力和判斷力。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停下腳步,俯下身子,靜下心來,撥開一切虛浮的云霧,去透視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真實面貌。
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小組中每一個學生個體都能暢所欲言,闡述自己的觀點,在自由言論的氛圍下,小組內各主體觀點能相互融合、補充,甚至得到提升。
可是在真實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異質編組的小組內并不是每一個學生個體都能侃侃而談,話語權往往掌握在一些學習能力、語言能力較強的學生手中,他們成為小組內名副其實的“話霸”,而一些能力差,性格內向,生性懶惰學生的發展,他們淪為聽眾或成為觀點的附和者。為了體現小組內每一個“我”都能平等對話的合作學習卻出現了對話不平等的現象。對話不平等、組員不作為,使得合作學習無法取得預計的實效,主體“我”得不到凸顯,甚至不能被稱為真正的“合作學習”。
若被問及怎樣的一堂課才能被稱為一堂好課,教師的回答肯定離不開“活躍”二字。如何使課堂活躍,教師也自有一套利器法寶。只見課堂教學中討論熱烈,回答問題時你方唱罷我登場,如不斷滾動翻騰的熱水,真是熱鬧非凡。但在這一片熱鬧之下掩蓋的卻是學生傾聽能力的缺失,并且缺乏對他人的尊重意識。別人的觀點還是別人的,自己的想法還是自己的。觀點想法沒有交集,更談不上生成,小組合作學習一派熱鬧,卻也只能流于形式。
針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現狀,我們需要“對癥下藥”,才能讓小組合作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小組合作”,成為課堂學習方式的主旋律,體現出學生主體的存在感,演繹出生命的律動。而這藥方中最重要的一味藥劑則是要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提升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前置性思考就是說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空間。發言前小手林立,發言時爭先恐后的熱鬧景象固然是我們教師所樂見的,但我們不能忽視與熱鬧相對應的沉默。在回答問題前,讓學生靜下心來思考,平靜的海面下往往洶涌著思維的暗潮。
例如閱讀教學時,不要急著展開合作學習,應該給予學生等待的時間,讓每個學生個體冷靜地思考。前置性思考的方法很多,比如默讀、勾畫、寫批注等。舉個例子吧,《黃河的主人》中有這么一句:“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還有人哩!”我如果直接問學生:“這一句你會怎樣讀?心里又是怎樣想的?”學生肯定毫不猶豫地會把“啊”讀成第四聲。但經過思考后,學生發現“啊”還能讀成第二聲,每一個語氣語調背后,都有恰當、充足的理由。一個小小的感嘆詞都能拓展出那么大的思考空間,更遑論一個閱讀片段、一篇課文了。
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前置性思考,生本對話,獲得了屬于自己的獨特閱讀體驗,其后分享、交流、合作,想法和觀念才能更加全面、豐滿。個體“我”的獨特體驗才能匯聚成“我們”的想法和認識。
小組合作學習時,我們更需要關注每個“我”的存在,注重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性思考,消除小組內“權威話霸”的現象。
那怎樣才能讓小組中每一個“我”都有存在的意義,和小組其他成員進行互動性思考呢?現如今最普遍的一個做法就是對小組內的每一位成員進行明確分工,讓每一個成員清楚知道自己在小組內所擔任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進而完成相應的任務。有些教師還會在小組中設立若干“提出不同意見者”,專門“唱反調”,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本小組的觀念、看法,并且每一個“我”的角色并不是固定不變的,過一段時間后交換分工。
組員分工,任務分配則使小組中每一個學生個體都有活干,實現了自我的存在價值,有效地減少甚至避免了“權威話霸”的產生。當然教師不僅要將發言的權利讓給學生,更要把評價的權利轉換給學生,逐漸培養學生的傾聽意識和對其他個體的尊重。
小組合作學習如一泓清泉注入了課堂,使課堂綻放生命的色彩,促進了課堂的轉型。而要小組合作真正成為課堂學習方式的主旋律,我們不能忘卻思維的力量,讓每一個生命個體的思維在課堂這塊場域上盡情馳騁,用靈動的思維狀態和鮮活的靈魂姿態去印證課堂教學中“我”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