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汴塘鎮東山小學 鄭 妍
文本是閱讀教學的契機和依托。盡管一些教師注重學生的主體性,但是卻忽略了文本的建構性,導致語文教學背離其原有的初衷,進而導致教學效率的下降。只有依托文本,才能讓語文教學走上正軌。
在閱讀教學中,有的教師強調宏觀把握文本脈絡,將主要的教學時間用于探析文章的結構,旨在讓學生學習作者的寫法。這樣的教學,看似把握了閱讀的“命脈”,但是對學生鑒賞能力的提升并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更無益于提升閱讀教學效益。因此,教師需要調整教學思路,從宏觀教學轉為微觀教學,從把握結構轉為把握細節,讓學生的閱讀體驗全面提升,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擁有更好的文字鑒賞能力,進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教學《海上日出》這篇課文時,如果將全部的教學時間用來進行文章結構的解析,不僅會喪失教學的趣味性,還會進一步喪失這篇文章的審美意趣。在教學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的著力點應放在細節的賞析上。那么,何為文章的細節?我認為,凡是一切看似微不足道的文本信息,都可視作是細節。意趣出自細節,審美同樣出自細節。比如,原文第二自然段有這樣一句描寫:“天空還是一片淺藍,很淺很淺的。”既然前半句已經形容了天色是淺藍的,為什么在后面又用“很淺很淺”這樣的疊詞進行重復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反復品讀、深入體會,最終意識到作者這樣描寫的好處。通過將“淺”字疊用,并且以“很”加以強調,更加突出天氣晴好。正是對細節的捕捉,讓語文教學變得更加生動。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針對每一篇文本的教學,教師都需要立足于細節,“細節方見真知,細節方見意趣”。可見,從微觀著眼,更能體會文本的妙處。
在閱讀教學中,如果學生以走馬觀花的態度對待每一篇文章,自然不會有好的收獲。所以,教師要提倡品讀文章。既然是品讀,那么必然會涉及品評的過程。所謂“品評”,指的是一邊品讀,一邊給出相應的評價,這是閱讀教學中的重要過程。如果學生只是粗淺閱讀文章,自然讀不出文章的精彩。但是通過品評的方式,學生將聚焦文章的精華處,從而獲得絕佳的閱讀體驗,對文本的領悟也會隨之深刻。
例如,在教學《那一定會很好》這篇課文時,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品讀文本,教師不妨用比較的方式引導學生:先讓學生關注到原文的第二自然段,“我一定要站起來,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氣,那一定會很好”,針對這句話,為了幫助學生體會其中的妙處,教師可以將句子稍微進行改編,“我要站起來呼吸空氣,那應該挺不錯的”。然后通過多媒體設備將這兩句話同時呈現,讓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一邊誦讀,一邊體會,細細比較其區別,并分享了自己的觀點。通過對比的方式,學生品評出了文章語言的精確性,很好地實現了閱讀教學的目的。
案例中,教師并沒有采取常規的教學模式,而是讓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感受原文語言的精彩。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對文章的體會也會更加深入,同時更容易深入文本內涵,體會文章審美意趣。
朱熹曾經提出過這樣的觀點,他認為讀書貴在“有疑”,有疑者方能長進。可見存疑是學習的基礎態度,更是教學應達到的目的。如果教師不注重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只是一味地知識填鴨,又有什么意義呢?學生不是容器,更不是木偶,學生是有感情、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如果教師用填鴨的方式展開教學,教學又怎么可能有效果呢?因此,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讓學生從問題開始深化思維。
例如,在教學《梅花魂》這篇課文時,教師讓學生思考這樣一些問題:“為何作者用‘梅花魂’這樣的題目為文章命名?”“文章主要描寫了哪幾件事?”“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文中描寫祖父曾經數次落淚,分別在什么時候?”然后,要求學生默讀課文并試著找出問題的答案。在這個環節,學生快速默讀原文,并借助批注法勾勒出相關的答案。比如,有的學生是這樣思考的:“我認為作者用‘梅花魂’為文章命名,并不僅僅是為了贊美梅花,更為了展現中華民族的氣節。文章通過展現‘我’與祖父之間的5 件事,表達了祖父——這位海外華僑對祖國深深的眷戀之情。”還有的學生進一步補充:“祖父曾經三次落淚。第一次發生在‘我’背唐詩宋詞的時候;第二次發生在祖父知道‘我’即將回到祖國的時候;第三次發生在祖父送別‘我’的時候。感情一次比一次強烈,從中可以看出祖父對祖國的懷念之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憑借幾個問題,成功引導學生質疑,并提高了教學效率。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解讀文本,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所謂質疑,就是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對原文產生一種主動探索的熱誠。只有這樣,學生的知識才會學得更扎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