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姍姍 姚永萍 鐘云龍(通訊作者)
(四川護理職業學院 四川 成都 610100)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始自2014年達沃斯國際論壇,以實現創新驅動發展,“雙創”便多次以政府發文的形式呈現在國家的重要決議中[1],被稱為國家經濟增長的“雙引擎”之一。隨著我國“大國工匠精神”的深入推進,高職教育培養“能工巧匠”的目標日益凸顯,國家政策支持使高職教育由量到質演進,愈加重視教育的內涵建設。因而創新創業教育同學術教育、職業教育被賦予同等重要的地位,被稱為“教育的第三本護照”[2],多種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正在各大專業中試點。創新依托于“科研”,2017年底中共教育部將“科研育人”定位為我國“十大育人體系”之一[3],鼓勵科研融入高職教育,辦出特色、提升質量、創造品牌。而在醫學職業教育中,康復專業匯聚“醫教結合,綜合康復,融合教育”,有其發展的獨特性,因而需要著力采用更適應其教育規律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以順應時代的發展,實現自身的創新教育改革,提升學生的創業素養,從而為國家提供更多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推動國家的經濟發展[4]。
康復人才缺口量巨大。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及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5-6],截止2015年底,全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約達3.1億;預計至2030年,我國慢性病患病率將高達 65.7%,其中,80%的慢性病患者需要康復治療。如果按照衛生部要求,我國二、三級醫院共需要康復醫師5.8萬人,治療師 11.6萬人,社區綜合康復人員需要90.2萬人,是現有康復人才的10倍以上。
國家對此作出全面布局,黨中央十八五提出建設《健康中國2030》的國家戰略[7]。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國務院《衛生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意見,醫療產業從只關注急性期疾病診治的基本需求,轉向建立以預防、治療、康復相結合,“大力發展康復醫院、護理院等延續性醫療機構,提高康復醫學服務能力和護理水平”,涵蓋針對急、慢病服務的完整醫療健康產業鏈發展。由《2016-2022中國康復醫療行業深度分析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提出,各級康復醫療機構與基層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一起,構成的康復醫療服務的基本網絡,對于醫養結合創新創業的康復人才的需求顯著[8]。
與此同時,中殘聯開展的康復人才“百千萬工程”雖有力推動了康復人才培養全方位開展[6],但在康復從業中仍不盡如人意。眾多學者在比較我國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國的康復人才培養方式上發現漏洞[9]:我國康復職業教育起步晚,諸多院校辦學理念、教學模式等還處于進一步探索階段,更為嚴苛的是,市場和用人單位已不僅要求康復從業人員有基本的崗位勝任力,更要求康復人有適應崗位遷移和就業方式不斷變化的適應力。
創新創業教育,實質在于讓學生“愿創”“敢創”“會創”,使其“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10]。仔細分析就可以發現:創新創業與職業核心能力之間有著密切關系。然而,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各高職院校康復學生培養方案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不斷地出現脫節、脫軌等現象[11-12]。目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大多通過校內講座、選修課、“創新創業大賽”等形式進行,尚未正式納入學校必修課程和專業教育。學生對于創新創業實踐能力方面的知識,只是通過一些創新創業協會、成功創業畢業生的講座和交流等形式進行簡單了解,學生對于團隊管理、風險控制,甚至于國家、地方政府等相關扶持政策都是一知半解。
對此,高教工作者對雙創教育模式進行了全方位的探索,比如“智慧視域”、“模塊化視域”“CDIO理念”等[13],而其中“CDIO 理念”主要集合了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四大板塊,在實際創新創業應用中各個板塊實現以下功能[14]:
構思階段(C),進行市場調研、需求分析、戰略設計,并對項目計劃的可行性驗證。
設計階段(D),根據項目計劃,確定實施方案、細化方案,做好團隊分工、設計分工。
實施階段(I),把設計好的產品系統測試,并應用到實際中,推廣產品。
運行階段(O),對生產出的產品通過市場營銷、運營來達到預期,實現產品的價值。
該理念以其人才培養貫穿技術知識及技能、推理能力、職業道德、人際交往、企業和社會構思運營等能力的全架構與康復一線臨床要求具有極大的吻合度,而引起康復專業一線教師們的重視,并在近3年的人才培養中逐漸應用。
創業成功的根本原因在創新,創新則離不開本專業、多專業融合的前沿技術進行科學研究。科研不僅可以為教育教學提出符合學科前沿的理念與方法,成為高職院校持續、創新發展的動力和源泉,而且科研創新成果又為培養人才提供科技供給,依賴“科研育人”才能形成體系、辦出特色、提升質量、創造品牌[15]。
然而,面對科研及“科研育人”,我院作為眾多中專轉大專的醫學類高職院校之一,康復教師同樣面臨著觀念及教學模式轉變的極大困難。本身并非科班出身,科研工作經驗欠缺、課題項目承擔能力薄弱。同時,為了職稱而科研的氛圍使得發掘學生參與其中的根本動力不足[16-17]。
綜上所述,康復人才缺口量量巨大,國家各項政策利好覆蓋從康復教育到就業全過程,但由于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尚不夠完善,市場對從業人員更高的專業遷移應變能力使康復教育與市場脫節,尚無法全方位適應社會經濟及行業發展需要。而創新創業與康復科研若能深入融合到康復人才培養中,必然會根本上提升人才的專業素質、創新思維能力,增加社會適應力。
我院對創新創業教育極為重視,積極投資構筑校內外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訓練平臺,強化創新創業實踐,實現雙創教育全覆蓋,營造全院創新創業氛圍。康復教育也充分融入到學院大潮中,積極結合專業特征和行業需求,培養孵化適應市場的創新創業項目,從“康健理療”入住學院創新創業孵化園伊始、“快樂康復、圓夢天使”及延續項目“EVA——腦癱兒智能踝足矯形器”、“運動醫生”、“星星的孩子,沉默的天使”、“貼星”等項目,則是在專項課題中,專業老師指導并邀請學生參與落實的,得到殘聯等行業機構的一致認可和積極推進。同時在“導航名師”、“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高等職業院校“發明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多次獲獎。助力學院榮獲全國高等職業院校創新教育發明基地的榮譽,躋身于全國十大示范基地行列。在創新創業穩步推進的同時,我系也逐漸形成適合康復人才成長的“CDIO理念”融合“科研育人”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式以供探討。
“CDIO”理念的四個板塊是按照 創業項目構建規律來應用于康復教育中的,通過早期市場調研、中期項目規劃、推進、測試,到后期產品運營。使研究和實踐過程有目標、可操控。
以兒童康復項目為例,早期提供專業支持:購置專業書籍,定期組織教師高頻率的授課,拓展兒童專業文化教育;積極吸納參與市內外兒童康復、智能康復的學術會議信息,了解行業動態,對創業方向有所啟蒙;每周定期開展兒童康復讀書報告會,對從事的創業項目相關素材、前沿科學研究進行深入探索,了解科學研究思路,加深積淀;嘗試撰寫兒童康復專業綜述,使知識有入有出。
中期定期組織腦癱臨床深入臨床實習見習,了解兒康治療師及家屬需求點;在前期調研與研習的基礎上撰寫完善商業計劃書,每個參與者都依據自身視野來觀察、分析,發現商業模式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對團隊組織構架、項目合理性進行重新評估,以多學科的、全面的、深刻的討論相互激發、相互啟示形成更富創造力的團隊協作和解決方案。
后期不定期加入項目研發中,同一線科研工作者探討參與平臺及矯形器項目研發。著重實踐能力培養的同時,充分發揮實踐基地和校企合作平臺的作用;由帶教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根據兒童康復著力方向組建團隊,學院為各團隊配備專家和指導教師進行具體指導,開展針對性的服務項目,對項目運營模式不斷思考改進,在實踐中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合理引導學生向創業實踐轉化。
“CDIO”理念將康復學生視野引入市場經濟中,開始關注專業技術以外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團隊合作的價值,并且通過生動的參與真實的市場環節,誘導思考方案成本及優化、市場前景、醫療生態、醫患關系、可持續發展等市場應變能力。
面對醫學類高職院校共有的科研短板:科研硬件設施不足、實力薄弱、氛圍欠佳等客觀實際,本著職業教育的教育目標:培養醫療一線的應用型技術人才[18]。在教師科研團隊建設方面:近幾年,康復年輕及碩士學歷教師比例增加,課題承擔能力好、科研意識較強,具有較好的帶動作用。同時,我系鼓勵帶教教師進行創新創業研究,到康復醫療機構職鍛煉、積極推進成果轉化,帶動學生進行創新創業,豐富創新創業實戰經驗。
在科研實踐中:我系經過全方位的調研和評估,劃定并引導老師們優先選擇符合本專業特色的重點研究領域,通過產學研結合的方式,解決政府和康復行業工作亟需解決的實際困難,做出成效并形成示范效應,實現科研育人在職教中的應用性。現今任何一個醫學創新創業項目的落地孵化,必然涉及由法律、會計、人文倫理、社會、市場營銷、企業管理、心理甚至工科等圍繞,以醫學為核心的多學科融合交叉的局面。
在落實到科研育人上:營造多學科涉獵、關注科研,愿做科研的積極氛圍,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在創新創業項目中,積極吸納思維活躍的優秀分子,一改傳統灌輸式課堂授課模式,基于“CDIO”理念的工作過程進行探究式的自主學習,教師服務學生,激發學生對科研項目的內在的學習探索動力,在文獻檢索、問卷調查、深入臨床、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形成收集信息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康復從業人員而言,服務功能障礙患者和殘疾人士,嚴謹的醫療作風、國家政策的把控解讀能力、良好的技能操作能力、恰當的醫患關系處理能力都是極為重要的。在康復學生創新創業培養中,基于“CDIO”理念體驗式教育能將所需能力素養及早滲透在科研育人的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