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新加坡特約記者 辛斌
據新加坡亞洲新聞臺2日報道,總部位于加州的美國食品技術初創公司EatJust當天宣布,其“人造雞肉”已獲得新加坡政府批準。新加坡食品局當天表示,EatJust培育的雞肉已符合該局所定的制作雞塊所需的安全標準。這可能是全球范圍內“實驗室培植的人造肉”制品首次實現商業化銷售。
EatJust2日對《環球時報》回復稱,新加坡的批準是“世界首項針對由動物細胞直接生產的、可安全食用的、真實的、高質量肉類的監管批準”,為該公司即將在新加坡小規模銷售鋪平道路。該公司表示,安全性和質量驗證結果表明,其培育的雞肉符合家禽肉的標準,微生物含量遠低于常規雞肉,而且清潔度更高。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任何抗生素。據悉,這種肉將以“雞塊”的形式出售,每塊肉售價50美元。EatJust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蒂特里克表示,該產品將首先在新加坡面市,然后計劃逐步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際市場推出。
出于對健康、動物福利和環境的擔憂,消費者對普通肉類替代品的需求在不斷激增。《環球時報》駐新加坡記者身邊有不少素食主義者朋友,他們認為“人造雞肉”是福音。李小姐2日告訴記者,新加坡超市目前已經有賣“人造牛肉”產品,主要成分為大豆血紅蛋白,口感與一般牛肉相近,唯一的缺點是價格有點貴,比高品質的真牛排都貴。
與由豌豆或大豆蛋白等成分制成的植物性肉類替代品不同,“人工肉”是由在實驗室中培植的動物細胞制成。路透社稱,在實驗室用畜禽細胞培育的產品,目前仍處于初級階段。美國CNBC網站2日稱,新加坡此舉可能會吸引更多人造肉行業的競爭對手到這個東南亞國家,并可能促使其他國家效仿新加坡的做法。美國好食品研究所主任弗里德里希說,“一場關于未來食品的太空競賽正在進行中”。
但在美國,監管部門批準“人造肉”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CNBC稱,植物肉、人造肉等產品都面臨來自傳統肉類生產商的反對,比如美國牧場主協會。除了監管部門的批準,高生產成本也是該行業成功的主要障礙之一。2013年,荷蘭初創企業莫薩肉生產的漢堡,每個肉餅的制作成本高達28萬美元。但是隨著規模的擴大,相關成本已經大幅下降。科爾尼管理咨詢公司預測,到2040年,人造肉將占全球肉類消耗的三成半,而植物性素肉會占兩成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