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倩
摘? 要: 采用文獻資料法和專家訪談法對2018平昌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的活動開展和經驗啟示進行了分析。研究結論如下:在韓國教育資源競爭激烈和冬季項目認知度低的背景下,平昌冬奧組委主要通過夢想計劃、冬奧課程、學校走訪計劃和奧林匹克教育門戶網站等項目普及和宣傳奧林匹克價值和平昌價值,賽后成立遺產基金會管理和傳承冬奧遺產。平昌冬奧會在創新奧林匹克教育活動設計、奧林匹克教育項目延續、奧林匹克教育媒體平臺開發和夏奧會經驗利用等幾方面給予2022北京冬奧會一定啟示。
關鍵詞: 平昌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2022北京冬奧會;啟示
中圖分類號:G633.9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0)10-00-03
教育是奧林匹克運動的起點和歸宿。盡管顧拜旦從奧運會復興之初就把教育思想融入其中,但直到1975年,“奧林匹克教育”(Olympic Education)一詞才被提出和使用,并被引入到體育教育學和奧林匹克的研究中。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以來,奧林匹克主義的教育使命主要通過奧林匹克教育計劃(the Olympic Education Program)來實施。[1]自2002年冬季奧運會之后,申辦手冊要求每個申辦城市不僅在舉辦奧運會時必須實施教育項目,而且在奧運會主辦權決定的那一刻到奧運會開幕式召開之前的七年間,也必須實施奧林匹克教育計劃。[2]奧運會的主辦城市通過組織大規模的,甚至是全國性的活動,以喚起國民對體育賽事的關注,特別是提高年輕人對奧林匹克運動的認識,并激勵他們熱愛、參與體育運動。歷屆奧運會的奧林匹克教育計劃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比如目標、對象和內容等,但每屆奧運會也有創新。
由于韓國教育資源競爭激烈,所以家長從孩子小時候就會督促他們刻苦學習。為了能進入一流大學,中學生們每天學習10~12個小時是常見現象。學校不愿意把寶貴的時間用在與升學考試無用之處,無論是學校、家長還是學生自己,認為奧林匹克就是體育運動,對他們的未來沒有積極的影響。此外,盡管韓國在短道速滑方面是傳統強國,金妍兒也推動了花樣滑冰的發展,但很少有人知道其他十幾個冬奧會項目。[3]“體育無用”和“冬季項目認知度低”是平昌奧林匹克教育開展需要克服的核心問題。面對困難,平昌冬奧組委找到了適合韓國國情的奧林匹克教育實施方法和路徑。截至2018年2月23日,平昌奧林匹克教育計劃共惠及了6839347名[4]青年,讓他們獲得了冬奧會的特殊體驗,激發了年青一代對冬季運動的熱情。
一、平昌奧林匹克教育活動的開展
2018平昌冬奧組委將奧林匹克教育目標聚焦于三個重要主題:一是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運動項目;二是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價值與奧林匹克休戰;三是激發青年人在第23屆冬奧會中發揮積極的作用。[3]圍繞這個教育目標,結合奧林匹克教育開展面臨的困難,平昌冬奧組委聯合其他相關部門主要開展了如下奧林匹克教育活動。
(一)夢想計劃(Dream Program)
平昌的申冬奧歷程始于2003年。歷經三次申冬奧,終于獲得了2018年第23屆冬奧會的舉辦權。雖然2003年首次申冬奧失利,但平昌為2010冬奧會所設計的奧林匹克價值傳播項目“夢想計劃”(Dream Program)卻沒有停止,于2004年開始實施,一直延續至今。
夢想計劃,其目的是為11~15歲的青少年提供滑雪及冰上運動訓練的機會。特別是那些沒有感受過冬季氣候和沒有機會接觸冬季項目的年輕人,或者是那些有潛力在冬季運動中脫穎而出的人,都是受邀對象。夢想計劃通常于每年的1至2月期間舉行,為期十天。從2011年開始,第二階段夢想計劃開始實施,被稱作“新夢想計劃”,邀請各國殘障人士在平昌體驗冬季項目。截至2018年,共有來自80多個國家、近2000名年輕人參加了這項一年一度的活動(表1)。夢想計劃的實施還通過文化交流促進了各國之間更密切的聯系,并通過文化交流豐富參加者的閱歷。
國際奧委會(IOC)、國際冬季聯合會(FIS)和國際冬季聯盟(ISU)、外國媒體和多個國家奧委會都稱贊“夢想計劃”為奧林匹克運動作出了貢獻。它促進了冬季運動的發展,促進了青年之間的友誼,為世界和平作出了貢獻。
(二)平昌2018冬奧課程(Olympic Winter Games PyeongChang 2018 Curriculum)
為了讓盡可能多的年輕人參與到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中來,冬奧組委和冬殘奧組委在奧林匹克教育計劃中設計了一系列的項目和活動。
平昌2018冬奧課程是奧林匹克教育計劃中的一個重要項目。平昌冬奧組委自2015年以來,參加了韓國重要的教育節并訪問了全國各地的學校,一直致力于開發冬奧課程。該項目得到了教育部的全力支持,平昌冬奧組委與韓國教育部于2016年簽訂諒解備忘錄。
平昌2018冬奧課程實則是多樣的互動教育資源,具體包括課程計劃、多媒體教室材料和冬季運動項目和殘奧會運動項目的系列視頻。課程于2016年首次推出,通過一系列能夠激勵和吸引學生們的活動,傳授奧林匹克運動價值。到2017年12月,超過200萬名學生參與了課程活動(直接參與160萬,在線參與40萬)。[5]平昌冬奧組委還利用學校的假期時間,與小學和高中教師見面,及時了解教師們的反饋,并征求教師改進教學內容的建議,以滿足實際的教學需求。此外,江原道省的所有體育教師均參加了冬奧組委組織的教師工作坊,幫助教師更好地完成授課。
(三)學校走訪計劃(School Visit Program)
為了破解韓國教育系統不重視體育的難題,冬奧組委設計了學校走訪計劃。與以往奧林匹克教育活動進校園不同的是,走訪計劃的重點不是體育本身,而是以體育產業為主。走訪計劃為學生提供了直接接觸冬奧組委員工的機會,冬奧組委的員工和志愿者走進學校并分享他們在體育行業工作的故事,讓學生們了解到體育產業不是只包括了運動員和教練員的相關工作,而是涵蓋了諸如律師、會計師、甚至平面設計師等廣泛的職業領域。這種帶有職業規劃意義的項目,以一種充滿活力和創新的方式吸引了學生,同時又符合學校和家長的期望,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孩子們了解這個他們知之甚少的領域。
學校走訪項目獲得了很好的效果。2015年,平昌冬奧組委走訪了16所學校;到2016年,這一數字增加到69所;到2017年,通過學校間的口碑相傳,450多所學校申請了學校走訪計劃。[3]
(四)奧林匹克教育網站(Winter Olympic and Paralympic Educational Web Portal)
為解決冬季運動項目在韓國認知度低的問題,平昌冬奧組委和贊助商創建了一個綜合的冬奧會和殘奧會教育雙語網站,向公眾開放。以“看,教,學習和下載”(watch, teach, learn and download)為學習口號。公眾通過網站了解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歷史、比賽場地、設備和評分系統等知識。此外,網站還用來對韓國各地的學生和教師進行培訓。冬奧組委與韓國教育部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后,在全國范圍內的學校推廣冬奧教育網站。截至2018年2月23日,共有958308人訪問了教育網站。[4]
(五)2018平昌遺產基金會(PyeongChang 2018 Legacy Foundation)
為確保2018平昌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產的傳承和發展,2019年由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平昌冬奧組委、大韓體育協會、大韓殘疾人體育協會、江原道平昌郡、江陵市和旌勝郡政府等相關部門聯合支持成立了“2018平昌遺產基金會”,旨在保護平昌2018冬奧會的遺產以及繼續弘揚奧林匹克價值和平昌價值。2018平昌遺產基金會與相關部門通力合作,將夢想計劃、玩轉冬季(Play Winter)、平昌和平計劃(PyeongChang Peace Program)、平昌助殘計劃(PyeongChang Disabled Program)和青少年體育營地(Soohurang Bandabi Camp)等多樣的奧林匹克活動推廣運營,繼續傳遞奧林匹克價值、促進冬季運動的參與人口以及傳播韓國文化。
二、平昌奧林匹克教育對2022北京冬奧會的啟示
中國與韓國同處東亞地區,文化上有著多個相似之處。韓國是既舉辦過夏奧會又舉辦過冬奧會的國家,這點也與我國相似。因此,平昌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的實施及經驗對我國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一)創新奧林匹克教育活動設計
“創新”已經成為每屆奧運會奧林匹克教育的傳統:1976蒙特利爾的雙語和跨學科的教育計劃,1994利勒哈默爾首次將環境和興奮劑問題加入教育計劃,1998長野的一校一國,2004雅典的學前兒童教育計劃,2008北京的奧林匹克示范校,2012倫敦首個融合了奧林匹克和殘疾人奧林匹克價值觀的教育計劃……[1]2018平昌冬奧會“學校走訪計劃”,以體育產業視角對奧林匹克教育的內容和方式進行創新,解決了韓國奧林匹克教育活動實施的關鍵性問題,并且取得了預期效果。
與韓國相似,我國的教育資源競爭同樣激烈,學校、家長和學生對體育學科的重視程度遠不及升學考試科目,而奧林匹克教育主要是以競技運動為主要傳播方式,因此,奧林匹克教育計劃在我國的實施實際上也面臨著同樣的困難。為解決這個難題,可考慮創新奧林匹克教育的實施路徑,將奧林匹克元素與其他學科聯結起來,“跨學科”傳播奧林匹克價值。這樣,比起體育課單獨傳遞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奧林匹克教育項目的延續
平昌冬奧會落幕后,奧林匹克教育依然進行。2018平昌遺產基金會得到了國際奧委會550萬美元的經濟資助[6],用來開展賽后活動。圍繞奧林匹克教育的三大主題和倡導“和平”的平昌價值,平昌遺產基金會保留了運營十余年的“夢想計劃”;開展了玩轉冬季活動,充分利用冬奧會的場地設施,繼續普及和推廣冬季項目;創辦了和平計劃和助殘計劃,定期舉辦論壇,繼續傳播和平理念和助殘意識;面向全國青少年,組織了以“通過體育發現自我價值”為主題的體育營地活動。
可持續發展和力求形成賽后常態化的長遠規劃,是奧林匹克教育的關鍵。[7]對于2022北京冬奧會,賽后冬奧遺產的專業管理機構的建立,以及諸如“奧林匹克示范校”等優質項目的保留與發展,是保障奧林匹克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三)奧林匹克教育媒體平臺的開發
平昌冬奧會的奧林匹克教育門戶網站,由冬奧組委與主營“教育業務”的贊助商合作開發。除了門戶網站,平昌還充分利用各類社交平臺進行知識普及和活動展示。平昌冬奧會后,奧林匹克教育門戶網站已經不再運營,但社交平臺所開設的奧林匹克教育頻道還依然保存了大量的宣傳和活動視頻,供公眾觀看和學習。
2020年,本應是2022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快速推進的一年,但由于新冠疫情的突然暴發,奧林匹克教育活動的開展受到較大影響。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要求,迫使已往的奧林匹克教育現場活動的方式要做出改變。線上模式是疫情環境下可行之舉。除了采用常用的門戶網站形式,還可以在社交平臺和視頻網站等新媒體中增加冬奧模塊。
(四)夏奧會經驗的充分利用
韓國于1988年舉辦了第24屆夏奧會,但2018平昌冬奧會對夏奧會的舉辦經驗是有限的。從奧林匹克教育計劃來看,1988年漢城奧運會沒有留下濃重的一筆,當時的教育活動主要是奧林匹克青年營項目;從賽后遺產管理來看,1988年漢城奧運會后成立了“漢城奧林匹克促進會”(Seoul Olympic Sports Promotion Foundation),并受法律保護,每年獲得韓國中央政府的固定撥款。2018平昌冬奧會的奧林匹克教育活動沒有傳承漢城奧運會的模式與內容,遺產基金會沒有進行立法,沒能獲得中央政府的資助,漢城經驗沒有被充分利用。
與韓國情況不同的是,韓國夏奧會和冬奧會是在不同的城市舉辦,而北京是雙奧城市,夏奧會和冬奧會的舉辦地,因此在夏奧會遺產傳承中更有優勢。夏奧會經驗的合理利用,無論對賽前奧林匹克教育的推廣,還是賽后教育遺產的保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繼承和發展2008奧林匹克教育的“北京模式”,將使2022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活動的開展事半功倍。
三、結束語
從2018平昌奧林匹克教育經驗可以看出:適合國情的、符合時代發展背景的奧林匹克教育計劃才會有生命力。奧林匹克教育不是隨著奧運會的落幕而結束,其可持續發展依賴于專門機構的管理和優質項目的延續。2008北京奧運會奧林匹克教育的“北京模式”獲得了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的盛贊,有著夏奧會的經驗借鑒,相信2022北京奧林匹克教育將再次為奧林匹克價值傳播貢獻新的智慧和新的方案。
參考文獻:
[1] Ines Nikolaus. The development of Olympic Education Programmes: Challenges and Chances from Olympic Games Organising Committees[J]. IOA Journal, 2017(11&12):36,41.
[2] 茹秀英.北京2008奧林匹克教育遺產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6:2.
[3] Arram Kim. Possibility Connect! Overcoming barriers to engage Korean youth[J].IOA Journal, 2017(11&12):42-44.
[4] PyeongChang 2018 Facts and Figures[EB/OL]. https://www.olympic.org/documents/games-pyeongchang-2018-olympic-winter-games. 2018-2-25.
[5] Bridgestone Partners with PyeongChang 2018 Education Program to Benefit Disadvantaged Youth[EB/OL]. https://www.bridgestoneamericas.com. 2017-12.
[6] Jinsu Byun, Becca Leopkey. Exploring Issues within Post-Olympic Games Legacy Governance: The Case of the 2018 PyeongChang Winter Olympic Games[J]. Sustainability, 2020(12):14.
[7]俞曉威.因勢利導,意在長遠:都靈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計劃對我國2022冬奧會的啟示[J].體育教學,2020(6): 64.
[8]1988漢城奧運會總結報告[R]. https://www.olympic.org/seoul-1988#official-reports.
[9] 2018平昌遺產基金會官方網站. https:// legacy2018.org/.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托項目“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產助力國家發展戰略研究”子課題內容,項目號:19GZH045。
(首都體育學院? 10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