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士毅
秋風乍起,似玉如脂的芋艿紛紛在百姓餐桌上露面,讓人們品味嘗鮮。尤其在我國不少地方有中秋節(jié)吃芋艿的習俗,至今盛行不衰。
芋艿,又稱芋渠、蹲鴟、芋魁等,天南星科植物芋的塊莖,栽培歷史悠久,《漢書·翟方進傳》中有“飯我豆食羹芋魁”之載。芋艿,其蹤跡遍及我國南方及華北各地,分旱芋、水芋兩大家族。水芋味勝于旱芋。蘇、杭一帶的紅梗芋、白梗芋,福建的檳榔芋和浙江奉化芋艿,乃芋中之佳品。如浙江奉化的芋艿,以個大、皮薄、肉白、味鮮、易酥而聞名,當?shù)亓鱾鞯囊痪渌自掃@樣說:“跑過三關六碼頭,吃過奉化芋艿頭。”正道出了奉化芋艿的知名度。
芋艿,“玉體如脂粉且柔”,博得了不少文人墨客的贊揚,吟詠之佳句屢見于詩文。唐代王維留下“香飯青菰米,嘉蔬紫芋羹”之佳句。宋代陸游感嘆:“風爐歙缽生涯在,且試新寒芋糝羹。”并對芋頭推崇道:“烹栗煨芋魁,味美敵熊蹯。”明代高啟詠芋曰:“寒齋自喂啖,不用岳僧殘。”明代屠本畯的《蹲鴟》詩:“大者如盎小如球,地爐文火煨悠悠。須臾清香戶外幽,剖之忽然眉破愁。玉脂如肪粉且柔,芋魁芋魁滿載甌。”寫的則是煨芋頭。清代查慎行在《收芋》詩中吟道:“年豐百物登,磊落光堆碗。其魁蹲如鴟,小亦伏鷇卵。”清代鄭板橋?qū)τ髳壑屑樱骸伴]門品芋挑燈,燈盡芋香天曉。”而讀了蘇東坡的詠芋詩,則饞涎欲滴了:“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芋艿,在我國飲食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一些地方流傳中秋吃芋的習俗,緣于“芋”與家人相遇的“遇”諧音,且含能遇到好兆頭之意,口彩好,大家喜食以討個吉利。
提起芋艿,也有一些軼聞。相傳清道光十九年,林則徐以欽差大臣身份到廣州主持禁煙時,英、德等國領事特備西餐涼席宴請林則徐,企圖讓林則徐在吃冰淇淋時出丑。事后,林則徐也設宴“回敬”英、德等國領事,在連上幾道涼菜后,又端上“太極芋泥”這道菜,此菜不冒熱氣,表面看猶如涼菜,結(jié)果不明底細的這些客人們拿起湯匙舀了一勺,往嘴里一送,燙得想吐出來都來不及,洋相百出。林則徐慢條斯理地向他們介紹,這是中國福建的名菜“太極芋泥”。“太極芋泥”這道菜看似涼菜,實則燙嘴。
芋艿食法五花八門,葷素皆宜,一經(jīng)烤、蒸、燒、煮、炒等,皆可成美味。在家常菜譜中,芋艿雞塊、芋艿排骨煲、芋艿豬蹄、椒鹽芋艿、蔥油芋艿等,都是常啖不厭的家庭餐桌上的美味。芋艿一經(jīng)巧手烹制,還能躍上筵席殿堂。如福建名菜“太極芋泥”,此菜流行于福州一帶,以芋艿為主料,成菜后飾有太極圖案而得名,具有形雅色美、細糯軟潤、香甜可口等特點。福建名菜“花芋燒豬蹄”,“花芋”在福州稱之為檳榔芋,個大、肉有花點,多粉且香味濃厚,用于燒豬蹄獨具特色,其成菜軟爛甘醇,芋香宜人。潮州名菜“玻璃芋蓉”,為當?shù)厍锬┏醵募央龋杂箢^、豬白膘肉為主料烹制而成,豬肉透明脆化,芋泥香滑可口,別有風味。芋艿在地方名點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如福建的“芋子餃”,為福建長汀的傳統(tǒng)名點,以毛芋子制成薄皮,包以豬肉、香菇、大蔥等餡心煮制、蒸制或煎制,食之風味別具。廣西著名食點“荔浦芋頭糕”,以荔浦香芋、臘腸、臘肉、叉燒、南乳、蝦米和鮮蝦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美味可口。廣東名點“蜂巢芋角”,用芋泥作皮,配以瘦豬肉、蝦肉等作餡,包制成角形,下油鍋炸制而成,表面小眼密布,狀若蜂巢,外皮酥脆,鮮美香濃。臺灣名小吃“八寶芋巢”,由芋泥加果料蒸制、勾芡而成,特點是香甜可口,軟糯細膩。福建小吃“芋馃”,用白芋絲、米漿經(jīng)蒸制而成,特點是色呈金黃、口感酥香。
芋艿還有一種吃法,就是“煨芋艿”。《東坡雜語》中就有關于煨芋艿的介紹:“去皮濕紙包,煨之火過熟,乃熱啖之,則松而膩,乃能益氣充饑。”煨成的芋艿確實香甜適口,民謠曰:“深夜一爐火,渾家團欒坐。煨得芋頭熟,天子不如我。”正道出了個中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