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只做好自己就可以,但在數字化的今天這遠遠不夠。我們在做好自己的同時,還需要擁有一種“協同管理”的能力。很多經理人沒有做好,不是他不能干,而是他太能干,“一個人扛起了所有”。管理者跟執行者的最大區別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讓身邊的人都會做。這是對管理者最重要的要求。成為優秀的經理人,最終要做四件事:
●明確價值取向
對于90后、95后來講,工作主要是“為了玩”,或者為了證明自己。這對管理者來講是很大的挑戰。你要有能力跟他們討論工作的意義,而討論的前提是有明確的價值取向,并且足夠自律。只有對自己要求更高,才有能力跟員工討論工作的價值。
●激勵協同行為
我們都非常羨慕華為,19萬人“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但你一定要清楚,華為的人力資源體系有兩句話非常重要,一是“人力資本大于財務資本,把奮斗者擺在首位”;二是“絕不讓‘雷鋒吃虧”。“雷鋒”就是那些善于協同與合作的人。
如果你只是激勵員工的績效,沒有激勵員工對別人的幫助,就很難實現組織整體的協同行為。
●學會有效溝通
“最優秀的領導者不要求別人為他服務,而是為共同目標服務。”很多管理者習慣于讓員工都聽他的。我跟他說,你不是一個好的經理人。因為溝通體系錯了,好的溝通體系應該讓大家朝著共同目標努力,而不是朝著如何服從你努力。
有效溝通可以建立信任與合作。協同性強的人靠行動。行動指向結果,用結果來檢驗,可以減少內耗。
●平衡局部與整體
部分之和不一定是整體。如果部分不能服從整體,局部利益就會成為系統利益的異化,會傷害系統利益。
看人看長板,用人用優點,但是組織能力是由短板決定的。如果一個部門強大到讓其他部門得不到資源、機會和成長,把資源都拿完、資源使用過度,實際上長板就傷害了組織的整體績效。所以說,只有系統利益才可以貢獻組織目標。
任何一家企業都有兩種類型的業務戰略,一個叫短期業務戰略,幫助企業完成短期業務戰略的員工,會得到績效獎金,是對員工過去的成績的一種獎勵。還有一個長期戰略,用來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只有打造出核心競爭力,才能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所以,組織升級需要留住優秀員工,而留住優秀員工,就是為了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今天這個學習型社會,一個人80%的知識是從工作中得來的。企業要想長足發展,一定要讓員工能夠獲得很多的學習機會,因此,企業打造學習型組織變得非常重要。打造學習型組織的企業,首先要明白優秀人才的通用能力,即思考力、學習能力、時間管理、溝通技巧。
多數情況下,當企業抱怨人員成本過高時,其實不是組織架構出現了問題,而是企業的人員配比測算不夠科學。關于人效,有不同的算法。比如,收入除以總人數,利潤除以總人數。但是,利潤除以總人力成本,才是關鍵。它是一個可以用來橫向比較企業間人力資源水平高低的數字,或許也是一個讓許多企業管理者看到后晚上睡不著覺的數字。
企業的人才戰略是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服務的。所以,人效的測算應該針對體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部門。把“人”在組織中的作用搞明白,這對組織升級后的效率是具有重要影響的。
任何一個企業都承認,組織升級對企業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所以,請不要用傳統的人力資源方法論來匹配新一代的經營模式。組織管理一直是隨著企業經營的改變而改變的。所以,人力資源管理的終極目標就是,為實現業績構建組織,然后找到正確的人,讓正確的事相繼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