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奎艷
雙師雙能型教師即“教師、工程師等資格兼具,教學能力、實踐能力兼備的教師”。在深化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雙師雙能型教師更成為應用型本科高校的“香餑餑”。但雙師并不等于教師證加工程師證,雙能也絕非教學能力加實踐能力那么簡單。正如企業一樣,并不是手持高級職稱證書,或者有過名企的淘金經歷,就能在未來的職場生涯中如魚得水。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這是曾國藩的學生送給老師的對聯。無論為師、為將、為相都近乎完美,這與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息息相關。《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三不朽中,立德排在第一位,因為立德是立功和立言的前提。立功側重于行,立言側重于知,而立德一定是知行合一的。唐人孔穎達說:“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可見,閉門造車或缺少理論指導的“創制垂法”都無法“博施濟眾”,只有知行合一才行。曾國藩是一位雙師雙能型教師,為將、為相的成功是踐行為師的理論,為師的成功則是對為將、為相經驗的總結。
曾國藩被稱為半個圣人,他的偶像是繼孔子之后又一位被稱為圣人的王陽明。
王陽明的學生徐愛向先生請教:“人們都知道孝悌的道理,但往往做不到,這不正說明知與行是兩回事嗎?”王陽明說:這樣的知和行是被私欲隔斷了,已經不是知和行的本來面目……如果說某人知道孝悌,一定是他身體力行了。只會說些孝悌的話而不能踐行孝悌,不是真正的知孝悌。
徐愛接著說道:“古人把知和行說成兩個,也是教人有個分別,一邊對知下功夫,一邊對行下功夫,這樣功夫才有兩個著手處啊!”王陽明則說:這是曲解了古人的話呀!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是因為有的人懵懵懂懂任意做事,全然不去思維審慎,也就是冥行妄作,所以必須說“知”;還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從來不肯躬行,總是意淫幻想,所以必須說“行”。如果真正領會了古人的良苦用心,就知道知和行是一回事。而今人往往將知和行分開,認為知而后才能行,結果就是終身不去行,也就終身不知。
可見,在王陽明看來,古人把知和行分開來說,只是方便說法,真正的知和行本身是不可分的。雙師雙能型教師,教師資格和工程師資格本是一體的,理論與實踐也本是一體的,雙師雙能的本質就是知行合一。
更進一步說,教育的本質就是知行合一。
《周禮》中說:“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這就是小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那里的教育,只針對貴族子弟。孔子被稱為萬世師表,不僅因為他的教育方法,更因為他開辦私塾,讓普通人也有受教育的權利,也讓老師成為一種職業。孔子的教學內容較小六藝更為寬泛,被稱為大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普通弟子可以學《詩》《書》《禮》《樂》,少數人還可以學《易》和《春秋》。無論小六藝還是大六藝,無不是在知中學、在學中知。知行合一從有教育那一天開始就被踐行了,只有王陽明明確提出這一思想。培養雙師雙能型教師,必須回歸教育的本質。
《傳習錄》記載了明代大儒王陽明與弟子這樣的對話。有個學生問王陽明:“我在安靜的時候總是感覺很不錯,思維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亂了陣腳,這是為什么呢?”王陽明說:“這是你只知道靜養而沒有下克己的功夫,所以碰到事情就亂了陣腳。人只有在具體的事情上磨煉自己,才能站得穩,做到靜時定,動時也定。”在事上磨,就是歷事才能練心。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事上磨,就是要學而思、思而學。雙師雙能也是要在事上磨。
王陽明有位做官的弟子,十分愛聽王陽明講學,但平時公務繁忙,不知道在學習和工作中如何取舍。王陽明則對他說:“我什么時候說過讓你放下公務來聽我講學啊?我的學問是行的學問,凡事要在事上磨才行。比如斷案時,不因犯人無禮而慍怒,不因犯人的討好而歡心,不因犯人的懇求而失去主見,也不因自己事務繁雜而敷衍了事……就這樣時刻注意自己的想法,時刻糾正偏差,這就是知行合一的功夫啊!”孔子的“溫故而知新”“人不知而不慍”“見賢思齊”不都是在事上磨嗎?
在事上磨絕非“懵懵懂懂任意做事”,這不是一般的“行”,而是“篤行”。《禮記·中庸》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篤行是為學中最重要的一環,不僅是將所學最終有所落實,更是在踐履所學中做到真正的知。正如王陽明所說的那樣:“辨既明矣,思既慎矣,問既審矣,學既能矣,又從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謂篤行。”
孔子為官,做過魯國司寇,“工程師證”早已不在話下;孔子辦學,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教師證”還用說嗎?王陽明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獨創“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為核心的陽明心學,開辦學堂,教學能力毋庸置疑;自己選練民兵平定為禍南方四省的叛亂,粉碎寧王朱宸濠叛亂,南贛剿匪、征討思田……誰會懷疑他的實踐能力?兩位圣人成為標準的雙師雙能型教師,都是從事上磨出來的。當深化產教融合成為應用型高校的當務之急,在事上磨也就成為培養雙師雙能型教師的有效手段。
網紅教師李永樂在人大附中應聘時,校長問他:“當中學老師是非常辛苦的,而且收入不高,你還愿意來嗎?”李永樂回答說:“年輕人不應該把錢看得太重,而是更應該注重學習,人大附中能給我一個很好的學習平臺,在這里我可以快速成長。”李永樂講起這段往事時說,他當時想到的是法拉第的話:“科學本身就是一種回報。”無論“在這里我可以快速成長”還是“科學本身就是一種回報”,都是知行合一:在學習中成長,在成長中學習,并充分享受工作的快樂。人大附中不是應用型高校,但李永樂老師的網上視頻演講,已經讓數學和物理一下子活了起來。“蒙娜麗莎為什么迷人?攝影九宮格是咋回事?”“四維空間是什么樣子的?”“買彩票能發家致富嗎?”“什么是愛情?如何才能找到真命天子?”“足球運動軌跡有數學規律嗎?”以上是隨便從李永樂老師視頻合輯中找到的標題,是不是覺得數學和物理不再枯燥?是不是每位老師都應該是不同程度的雙師雙能型老師?如果有老師說“平時工作任務繁重,哪里有時間在‘事上磨呢”,王陽明一定會說:“我什么時候讓你必須到外面工作呢?李永樂老師不是時時刻刻在‘事上磨嗎!”
東漢名士郭泰博學多才而又為人正直,深受人們愛戴。魏昭兒時多次去拜訪郭泰,表示寧愿不讀經書也要做他的隨從,幫他打掃庭院即可。魏昭的理由是:“經師易遇,人師難遭。”經師,是指學有專長、能授人一技之長之人,但這只是合格教師。人師就不一樣了,不僅要有高深的學問,更要德行高尚,足為楷模。有了工程師證和教師證,只是形式上的雙師;兼具理論和實踐的能力,也只是形式上的雙能。真正的雙師雙能型教師,還必須首先是人師。王陽明四句偈中說:“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在格物。”做人師,無非是“為善去惡”,讓“知善知惡”的良知顯現出來,雙師雙能的最高境界就是“致良知”。
王陽明認為:“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普通人也是圣人,只是心中的圣人為自身不當的行為、觀念所掩埋和遮蔽了。只要除掉這些遮蔽本心的行為和觀念,就會成為圣人,實現“致良知”。
如果掩埋和遮蔽了良知,立德就會變為道德做秀,“有的崇高比墮落還要墮落”;立功也會變成形象工程;立言也會成為《平安經》和《明學》一樣的鬧劇,讓人作嘔。如果掩埋和遮蔽了良知,雙師雙能型教師的止限也只能止步于“經師”。
《大學》給出了修身五步:定、靜、安、慮、得。佛教的說法是戒、定、慧。王陽明心學三步曲則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一面在“事上磨”,一面還要“不假外求”,也就是在“事上磨”的同時“知善知惡”“為善去惡”。
王陽明對一位弟子說:“你胸中有個圣人。”弟子愕然。王陽明說:“每個人胸中都有圣人,你怎么就沒有?天下萬事都可謙虛,唯獨這事不可以。”于是有了王陽明流傳千古的名言:“人皆有良知,圣人之學,就是致此良知。自然而致的是圣人,勉強而致的是賢人,不肯致的是愚人。雖是愚人,只要他肯致良知,就和圣人無異。此良知所以為圣愚之同具備,而皆可為堯舜者,以此也。”
雙師雙能,不能矯枉過正,不能因重視工程師證和實踐而忽視了教師證和理論,“不假外求”和在“事上磨”同樣重要。雙師雙能的本質是知行合一:在“事上磨”,行中有知;“不假外求”,知中有行。
作者單位 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