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 而吟誦“是漢文化圈中的文人們對漢詩文的傳統誦讀方法,是漢詩文的重要創作方法” [1]。它一方面作為誦讀方法以固定框架的基本調形式通過私塾等授業場所依托方言口耳相傳, 并在代代相傳過程中變異和發展,另一發面又作為詩文創作及欣賞方式,在基本調的框架基礎上融入個人體驗。師承關系是決定吟誦音調形成的重要因素,但不同的生活方式與體驗、性格特點及喜好、審美標準乃至身體狀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音調風格的形成,但由于吟誦依字行腔的典型特質,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方言,相同方言背景下產生的吟誦必然呈現出某一共同的地域色彩。福建省因“詩鐘”源頭的特殊身份,保留著悠久的詩詞吟誦傳統。2009年5月,福建省詩詞吟誦更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而其中身處政治文化中心的福州吟誦,更以一枝獨秀的姿態綻放異彩。
一、福州吟誦的歷史淵源
宋元明清時期,閩文化成為漢文化的主流,福建在這一階段推動了中國思想文化的重大轉變,閩地詩歌也一度呈現方興未艾的發展之勢。被譽為“福建文壇盟主”的晚唐五代著名詩人黃滔輯錄了福建的第一部詩歌總集《泉山秀句集》。宋代閩中官員蔡襄、辛棄疾等倡導吟詩作賦,楊億等人創立了北宋時期的重要詩歌流派“西昆體”,他在《西昆酬唱集序》[2]一書中強調,作詩的目的之一在于“更迭唱和、互相切磋”。宋末,愛國詩人謝翱對詩壇的貢獻甚至影響了元代詩風。明代“閩中十子”所開創的閩詩派推崇唐音、唐調,十子之一張以寧充分認識到詩歌繼承樂教感發人心的作用:“古者詩以誦不以讀,以聲歌不以文義”。清代同光體代表人物陳衍所撰的《石遺室詩話》則大量記錄了以自己與友人出游的酬唱贈答之詩為主的唱和詩歌。到了晚清,文人士子們更是詩不離口、嗜詩如命。吟誦從漢代到清朝得以在福州穩固地安營扎寨,清嘉慶以來的詩鐘又使吟誦在閩地興盛發展并獨樹一幟。直到1917年文學革命,傳統詩歌的生存環境遭到了破壞。但是,文化內在的延續性以及老一輩文人們對傳統的依賴使吟誦這一千古絕響依然生生不息。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后,福州詩社宛如雨后春筍般相繼成立,詩會活動再度興盛,別具一格的福州吟誦在各個詩會活動上層出不窮、盡顯風采。活動中開獎宣唱的表演性質也使福州吟誦從中華吟誦的諸多流派中脫穎而出。
二、福州吟誦的特征
福州吟誦依托于方言、地理環境等因素以及“詩鐘”活動的特殊影響,成為中華傳統吟誦中一個極具藝術價值的流派,在結社吟詩上千年的歷史傳承中,積淀出了獨一無二的表現形式及評價標準。吟誦最基本的規則是對詩詞格律的把握,字調關系大致遵循平長仄短、平低仄高、平直仄曲等原則,它的節奏把握不同于我們通常所指的均分律動,而是依據詩情的需要合理安排頓、逗、氣口,并對氣息運用、詩意的把握要求甚高。福州吟誦的典型特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旋律優美、層次豐富,既有低吟淺唱婉轉悠揚的一面,又不乏高聲朗吟鏗鏘激越的一面,音調豐富華麗,具有南北風格交融的典型特征;其次,襯詞和拖腔運用頻繁,共鳴腔潤色及戲劇性拖腔使音的變化很好地展示了連綿不斷意味深長的詩境;再次,吟誦從功能把握上可分為快讀詩調與慢吟詩調。快讀詩調主要指私塾等授業場所運用的讀書調,節奏相對規整,速度稍快,基本一字一音,沒有太多的襯詞和拖腔,句式短小,主要目的是以熟悉的音調幫助記憶。慢吟詩調主要用于詩文創作及欣賞品味。福州吟誦由于主要伴隨著“詩鐘”活動傳承與發展,以藝術性較高的慢吟詩調居多,但因為宗族集居是福建一大特色,強宗特別注重家族教育的傳統,所以私塾中運用廣泛的以“誦”為主的快讀詩調也得到很好的傳承。
三、詩詞吟誦代表性傳承人“陳氏兄弟”
今年95歲的陳侶白先生和92歲的陳炳錚先生是在福州乃至中華吟誦界都有一定影響的人物。母親薛念娟是民國時期福州著名的才女,師從福州名儒何振岱先生寫詩填詞,外祖父又常與好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翻譯家林紓一起吟詩作畫。薛念娟的吟誦自小耳濡目染又勤學苦練,集各家之精華,孩子也自幼受其教導和熏陶。因此,他們的傳統吟誦有很高的傳承價值。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華吟誦的搶救、整理與研究》計劃建立一個系統完整的中華吟誦資料庫。該課題先后采錄了近700位吟誦傳人,其中不乏文史大家,諸如周有光、南懷瑾、葉嘉瑩、屠岸、周篤文、錢明鏘等,福州地區則以陳侶白和陳炳錚先生為代表。但“陳氏兄弟”更致力于福州吟誦的創新發展,他們認為,吟誦是源遠流長的傳統事物,隨著各個時期社會、文化、習俗等因素的變化,吟誦的面貌也應有所不同,所謂推陳出新正是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陳炳錚先生更從格調、語言、節奏、腔調、曲譜和表演等方面通過比較提出了吟誦的現代化發展方向,并特別指出在普通話推廣的當代社會,“吟家如果也能掌握用普通話吟唱的方法而在某些交流場合吟唱,則必有助于吟誦藝術的影響之擴大。” [3] 因此他們的吟誦更多的是以傳統吟誦為基礎,借助歌曲創作技巧,進行普通話吟唱。
陳侶白,福建福州人,1925年生,1949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與編輯,中國音樂文學學會主席團榮譽委員,福建省音樂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華吟誦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詩人、詞作家、詩詞吟誦藝術家,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詩詞吟誦代表性傳承人。中國著名詞作家喬羽先生曾對陳先生的詩歌成就表示敬佩,作曲家王立平先生則贊其"詩歌世界,筆墨春秋"。陳侶白先生曾結合其作品《中國古典詩詞吟誦集錦》[4]開設了多場關于吟誦藝術的專題講座,以自己編曲的《靜夜思》和史鎬傳腔的《烏衣巷》等作品為例,精彩展示了傳統國學吟誦的魅力。陳老雖已年逾古稀,但嗓音明亮干凈、吟誦清新自如、所編曲調婉轉優美,深受廣大師生歡迎。2020年9月,陳老發起成立了福建省海峽之星吟誦學會,同時舉行了《陳侶白國學吟誦集錦》首發式。該集錦共收錄了五言絕句平聲韻、五言絕句仄聲韻、五言律詩、七言絕句平聲起、七言絕句仄聲起、七言律詩平聲起、七言律詩仄聲起、四言詩、詞平聲韻、詞仄聲韻和詞平仄韻共11類譜例。
陳炳錚,1928年生,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詩詞吟誦代表性傳承人。
陳炳錚先生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開始了對吟誦的研究,在中華詩詞吟誦界享有盛譽。他在《陳炳錚吟誦曲選》[5]對傳統詩詞吟誦從形態特征到技巧把握作了較為細致全面的歸納總結。他認為,傳統吟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即興性。吟者無時不刻不深受客觀環境及主觀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憑“感興”呈現詩詞的不同色彩,同一位吟者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吟誦同一首詩歌,所呈現的形態不盡相同甚至相去甚遠。其次是地方性,傳統吟誦以方言為載體,遵循最嚴格的依字行腔。早在普通話推廣以前,各地的語言交流倚賴各自的方言,不同區域呈現不同腔調,這就決定了吟誦“南腔北調”的特性。但是,吟誦又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即同一位吟者通常有著大體不變的吟誦框架,在此基礎上,依作品的平仄關系、體裁格式及思想情感稍作改變,但主干音不變。值得強調的是,吟誦還具有很強的自娛性,一卷在手,高吟低哦、曼詠淺唱,自有樂在其中。陳炳錚先生強調,吟誦應注意以下幾點:“真實”是藝術的生命,真實才能感動自己感動別人。“沉醉”于詩的意境中,做到真情迸發,是吟誦的頭等要務,吐字要清晰。傳統詩詞極富有音樂性的聲律美,這種美感必須通過清晰準確的咬字歸韻來體現,節奏分明。節奏是吟誦的“骨架”,對吟誦起著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它不僅體現詩作的意境,也體現吟者的心境,行腔自然。吟誦的腔調是語言和音樂的融合與滲透,它的形成以作品的思想感情為依托,而“自然”與否是關鍵,構思講求天然去雕琢。他在“談古典詩歌的吟誦”一文中明確指出:無真實感情不可吟誦,吟誦時必須嚴格遵守語音聲調的調值規律,必須對詩歌中的節奏點進行特殊處理,自然地掌握速度和強弱的變化,切忌造作,并在音的連系以及襯音、定調等方面都闡明了自己的見解。[6]他認為吟誦關于每一種體裁的作品大抵只用一兩種腔調的特質顯得“千人一面”了,因此首先提出了“吟誦曲”這一概念。“吟誦曲”是遵循傳統吟誦的規律,為詩詞譜寫的聲樂演唱曲。[7]他所配譜的詩詞歌曲多達近千首,并為當時初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詩詞譜曲。這些作品大部分曾由福州人民廣播電臺錄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多次轉播。
他先后出版了著作《中國古典詩歌譯寫集及吟誦論文》[8] 、《陳炳錚吟誦曲選》。酷愛吟誦的日本友人熱情地譽其為“中國吟誦之第一人”,并多次邀請他與日本吟詩團做學術交流。陳炳錚先生對中華吟誦的研究不僅帶動了福建地區搶救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性,推動福州吟誦在新時代的創新與發展,更為中華詩詞歌曲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雖然“吟誦曲”在當今業界是一個存有爭議的概念,但陳氏兄弟憑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以及肩負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推動了國學吟誦在遭受重創時的持續發展,同時為推動福州吟誦與時代接軌與世界接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為中華吟誦在當代的崛起并發揚光大不遺余力地傾注了心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它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
傳統文化是歷史的結晶,是文明的創造力所在,是我們的先輩創造的豐厚遺產。詩詞吟誦藝術是一門綜合性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和獨特的地位,它在強調音樂的文學使命的同時也巧妙地呈現了文學的音樂價值.瀕危的福州吟誦是中華傳統吟誦中一支藝術性很高的流派,“陳氏兄弟”等前輩們不畏世事變遷,傾注幾十年乃至一生的精力對其加以系統的研究、傳承并以不懈的努力推動其在新時代的發展,我們應更深入和廣泛地加以挖掘和傳播,努力推動吟誦重返課堂, 讓這一優秀的傳統絕學在當代繼續綻放光彩,并向世人展示本民族音樂文學的獨特魅力。
本文系2017年福建省社科規劃項目“福州吟誦調的挖掘與研究”(FJ2017B08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徐建順:《論吟誦的基本方法》,《中國詩歌研究動態》第9輯,2011年第2期。
[2]譚潔:《北宋文人楊億的人生際遇及其詩歌創作》,《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9年第9期 。
[3]陳炳錚:《吟誦的現代化》,《當代詩詞》2000年第2期。
[4]陳侶白:《中國古典詩詞集錦》,福建省文藝音像出版社,2004年。
[5]陳炳錚:《陳炳錚吟誦曲選》(內部資料)2006年。
[6]陳炳錚:《談古典詩歌的吟誦》,《中國音樂》1981年,第3期。
[7]陳炳錚:《漫談“吟誦曲”》,《福州晚報》1984年3月23日。
[8]陳炳錚:《 中國古典詩歌譯寫集及吟誦論文》,作家出版社, 2003年。
黃曉濤 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