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中國音樂家協會主辦的第十二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成功舉辦。聲樂(美聲唱法組)、聲樂民族組、二胡組、提琴組的近300名參賽者,經過8天的激烈競爭,產生了20名優勝者,其中,聲樂(民族)組5名,(美聲唱法)組5名。中國音樂金鐘獎比賽不僅有利于促進流行音樂和文化生活的健康發展,也有利于促進專業音樂的繁榮發展。自2001年創立以來,金鐘獎評選活動一直是國內專業歌手的巔峰對決。她致力于展示國內專業院校和團體的音樂實力,并使人們看到了中國聲樂人才培養的豐碩成果。
一、堅守初心、權威和專業是中國音樂金鐘獎的永恒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要贏得人民認可,花拳繡腿不行,投機取巧不行,沽名釣譽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轎,人抬人也不行。”中國音樂金鐘獎大賽和音樂人才秀等節目完全不同,她始終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宗旨,堅持權威、全面、專業,不追求“眼球經濟”“流量為王”“轟動效應”“明星效應”,堅決不成為市場的奴隸,從她誕生那天起,她就一直在努力克服其它比賽存在的弊端,并根據時代的發展和藝術的發展不斷修訂比賽的獎勵機制和評獎規則。評委會和監審委員會的管理方法可以確保評選工作按照程序依法依規進行,保證公開、公正、公平。如,本屆的評選遵循回避評獎制度的要求,并且以盲聽的方式對比賽進行評判。比賽期間,監審委員會監督整個過程。比賽開始前,所有評委、選手和工作人員均與組委會簽署承諾書;評委的來源、構成及比例繼續擴大。如,本屆“金鐘獎”的評委委托11家專業音樂院校,37個團體會員單位,中國音樂家協會第八屆主席團和著名音樂家四種渠道認真推薦,根據專家評委庫的人數達到三倍于現場評委人數的原則,形成了本屆金鐘獎四個組別的評委庫,然后按照一定的結構比例從評委庫中選出三分之一的成員組成現場評委。評委的組成更加豐富。如評委的類別既包含業內知名的作曲家,歌手和聲樂教育家,還加入了活躍于音樂界一線的理論教育家、指揮家和評論家,他們在各自領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和豐富的經驗,他們對比賽選手可以做出更多的專業判斷,使評選工作進一步凸顯公平、公正原則和權威專業的特點,從而確保了中國音樂金鐘獎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二、守正創新、引領時代是中國音樂金鐘獎的時代追求
中國音樂金鐘獎是中國音樂中最重要、最富有含金量的比賽。它每兩年(逢單年)舉行一次。自2001年創辦以來,金鐘獎已舉辦了12屆。它的形式和內容是“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它堅守中國文化立場,傳承中國文化基因,彰顯中國美學精神,踐行中國審美教育傳統,在實踐中實現守正與創新。2019年比賽在成都舉行,比賽在形式、曲目、大眾參與等方面,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的要求。首先是利用最好的場地設施作為比賽場地,如成都音樂廳、四川音樂學院音樂廳等,這為比賽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保障,確保比賽能夠順利并高質量完成。其次,除了正式的第12屆金鐘獎比賽外,還有各種形式的配套活動,如“金鐘心連心”走入基層慰問演出、“金鐘”與成都音樂界對話、“走進藝術”金鐘大師課、行進中的“金鐘”等各種活動,用音樂講中國故事,用音樂傳遞善與美,用音樂弘揚中國精神。再次是采用與時俱進的手段,優化宣傳形式,充分利用線上與線下資源,傳統媒體與現代媒介,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了解金鐘獎,走進金鐘獎,參與金鐘獎,感受金鐘獎,使金鐘獎的受眾面不斷擴大,影響的廣度與深度也不斷擴大,讓音樂藝術“飛進尋常百姓家”,同時其高度的專業性,促進了中國音樂產業的繁榮發展。有高原方能有高峰,從高原到高峰,有漫長的路要走,但金鐘獎在這條道路上不斷進行探索,不懈追求,即弘揚中國音樂藝術,又回應大眾時代需求,為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不足之間的矛盾貢獻力量。
三、樹立品牌、凝聚精神是音樂金鐘獎的價值追求
中國音樂金鐘獎已經舉辦了12屆,至今在中國音樂中仍然保持著崇高的地位和影響力,除了其官辦背景及專業性等因素外,樹立品牌和凝聚精神的價值追求是其能夠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因素。經過18年的發展,中國音樂金鐘獎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定位、樹立起自己的形象,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專業水平和社會影響力。她不僅僅發現年輕的藝術人才,更在培養頂尖音樂人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如2019年的金鐘獎參賽者涵蓋了三個年代的歌手,1980年代后,1990年代后和2000年代后,歌手年齡跨度大,反映金鐘獎在業界的影響力之深遠,也顯示出比賽競爭之激烈。參賽作品種類繁多,風格多樣,包括中國歌劇選段、古曲作品、地方民歌、流行歌曲、花腔作品、原創藝術作品、外國藝術歌曲、外國歌劇選段等,反映了中國聲樂藝術的多樣性,也充分說明中國聲樂人才的豐富性,金鐘獎已經成為中國聲樂的代表品牌,保持品牌的知名度與影響力,讓品牌的價值更深遠已經成為金鐘獎自覺的藝術追求。在“金鐘獎”比賽之前,我國已經建立了一些著名的音樂品牌,例如“青歌賽”。品牌建設不僅是文化實力的體現,而且是文化傳播與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建立品牌需要多種因素的結合,不能孤芳自賞,不能閉門造車,而是順應社會發展需求,研究藝術未來發展趨勢,以此為基點,采用多元化的資本投資、多樣化的營銷方式、全面立體的宣傳,融入支持行業發展的各類人才,使其發揮合力,進而塑造起權威、知名品牌。人才是其核心要素,自成立以來,“金鐘獎”競賽以其高標準和高規格吸引了公眾。著名的音樂家、作曲家、歌手、理論家等匯聚一堂;藝術家們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音樂會、音樂講座)錦上添花;中國音樂家協會和音樂學院等專業組織運用直播、微博、廣播電視等多種媒體來宣傳活動信息。“金鐘獎”大賽的優秀人才也成為了音樂界的青年人才,受到了業界和社會的高度認可,經受住了時間和實踐的檢驗。這使“金鐘獎”成為一個音樂品牌。“金鐘獎”的品牌價值在塑造主辦該賽事的城市的品牌和形象方面也發揮了作用,第12屆“金鐘獎”在成都舉行,在促進成都成為“國際音樂之都”上具有現實意義,同時也促進了四川音樂產業的新發展。
金鐘獎作為音樂行業的權威和專業精神,不僅對音樂行業有影響,而且在公共領域也具有非常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最重要的功能是提高公共音樂的質量。金鐘獎通過廣播、電視、網絡、報紙、雜志、新聞發布會、官方微博和個人微博、公共賬戶等媒體向公眾傳播相關事件、專業評論和主題,并為他們提供正確的指導。例如,在新聞發布會上,主辦方及承辦方將有關比賽的信息傳達給公眾,隨著評論家的影響和其他因素的影響,將吸引更多的公眾關注“金鐘獎”和中國專業音樂。比賽期間,大量媒體實時報道比賽情況,采訪評論員,并向公眾傳播專業評論。同時,比賽在互聯網上直播,公眾可以觀看比賽并聽取專業評委的意見。比賽期間,選手,評委和評論員與公眾互動。這種互動關系縮小了雙方之間的關系,促進了密切合作。同時,通過中國音樂家協會的官方網站,比賽評論被寫成專題文章供閱讀和學習。“金鐘獎”不僅在互聯網上與公眾互動,而且與惠民主題緊密相關。走出比賽現場,進入社區,并讓廣大公眾接觸到杰出的音樂表演,從而增強人們對專業音樂的認識。大眾音樂素養的提高和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金鐘獎”比賽的18年中,可以看出,公眾對音樂知識的理解,音樂作品的審美水平以及對高雅藝術的熱情都得到了提高。在歷屆的網絡平臺上都能看到高水平的發言,在比賽現場也經常出現一票難求,座無缺席的場面。大賽評委廖昌永認為:“以前幾屆需要推動的地方很多,像以前很多民眾不太了解西樂,像小提琴、鋼琴、創作音樂等等,到現在老百姓對音樂的接受能力出乎意料的高了。”這不是盲目跟風,而是提高音樂素養的具體行動。
簡而言之,品牌建設,價值展示和精神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這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金鐘獎用大量事實證明:只有兼收并蓄,取長補短,為我所用,堅守初心,做好守正與創新,將社會利益放在首位,我們才能唱出新時代最強勁的中國聲樂作品,才能使這項賽事走得更遠,影響更長更深刻。
李芳屹 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