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澤 馮楠
以2002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為例(人音版小學教材),分析不同年齡段學生所具備的核心素養體系,教材的選材應更加具有綜合性。人音版教材選材范圍包括了管弦樂曲、藝術歌曲、歌劇選段、影視歌曲、民族民間傳統音樂、愛國歌曲等,曲目比較豐富,內容涉及面廣,教材內容的傳統與現代統一,圍繞著音樂與相關文化這一領域,強調音樂與其它藝術的緊密聯系,各學科間學科的交叉與滲透。
一、曲調
(一)音域
人音版教材在每課進行了聆聽、演唱、知識與技能、編創與活動的模塊劃分。發現音域的表現形式主要體現在教材中演唱、知識與技能的模塊中,在教材的“演唱”中,歌曲音域從低年級到高年級而逐漸增加難度,循序漸進,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在低年級(1-3)中,由于學生年齡較小、演唱時音域相對較窄、學生剛剛接觸旋律模唱不夠熟悉,所以教材旋律音域選擇不超過小字組sol——小字二組的re;相對中高年級(3-6)來說,學生反應能力加快,音域稍有所加寬,但由于有的學生正處于變聲時期,大部分學生也沒有進行專業學習,所以音域拓寬也不會超過小字組fa——小字二組fa。相對應在“知識與技能”中,教材將重要的音高,音符在知識與技能中展現,教師強調所學知識點,使學生盡快掌握音高技能。人音版教材根據學生自身特點進行曲目的編配,有效地利用歌曲資源豐富,教會學生音樂技能。
(二)旋律內容
教材所選用的曲目分成中外音樂歌曲,類別分成聲樂曲、器樂曲等部分,無論如何分類和結構安排,人音版教材在歌詞與樂譜中都采用了較簡單普遍的規律。
1.在歌詞中,教材選用游戲、新年、小動物、愛國等題材,字字押韻,學生能夠朗朗上口,生活首當其沖,從學生的生活入手,融入意境,使學生能夠更快理解和體會歌曲內容。在歌曲體裁中逐漸深入到民族民間音樂、戲曲、歌劇、藝術歌曲的學習和探究。人音教材選取各國、各地民間音樂素材,不同題材、體裁的運用,從歌詞角度也能使學生體會各地不同的文化內容和各種音樂類型的區別。
2.在樂譜方面,人音教材使用較普遍的大小調與民族調式。正三和弦運用廣泛,同時還有部分民族調式。值得一提的是小學教材中曲式的應用也比較廣泛,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還不夠集中,所以樂曲不會超過四個樂段,并且大多為方整性樂段。隨著年級的增長,曲式逐漸擴大,有的曲子出現二部曲式、單三部曲式等。
3.在小學音樂教材編配中,和聲也占重要一點,和聲是重要的音樂元素之一,人音版教材為了讓學生從小建立起和聲的觀念,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好的基礎,由淺入深,潛移默化。一是橫向的和聲走向,在二年級上冊的課本《音階歌》中,作者僅用簡短的四句話編配 ,但將和聲效果顯著突出。它的和聲走向依次為Ⅰ-Ⅳ-Ⅳ-Ⅰ,Ⅰ-Ⅳ-Ⅳ-Ⅴ,Ⅰ-Ⅰ-Ⅳ-Ⅳ,Ⅰ-Ⅰ-Ⅳ-Ⅴ-Ⅴ7-Ⅰ。在簡短的樂曲中,有半終止到終止的呈現,作者用正三和弦作為框架,半終止結束在Ⅴ。第二句的Ⅳ可以用Ⅵ代替,但持續Ⅳ也無可厚非,音樂性依然完整,連貫。二是縱向的和聲走向,和聲技術理論運用于人音版教材的合唱曲、合奏曲等形式。在六年級上冊的課本中,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節選)》除主旋律外,加入了手鈴、木槌、三角鐵,通過節奏節拍的控制,形成具有和聲性質的伴奏內容。讓學生能夠感受到縱向和聲支撐。
二、力度與節奏
在有的樂曲中抓住力度進行才是這個音樂的關鍵,音樂課本中,pp、p、f、ff、sf等力度記號用于體現歌曲情感。通過力度的變化獲得鮮明的強弱對比,由此能夠有力的塑造音樂形象。例如一年級下冊江西童謠《小寶寶睡著了》,用較輕的聲音來演唱,這類樂曲與強的聲音是有矛盾的。反比一年級上冊的《勞動最光榮》演唱力度就要增強,表現出堅定,活潑,勞動的氣氛。人音版教材將常用的力度記號標注于歌曲醒目地方,讓學生一目了然的觀察到音樂內容。從而在表達音樂之時能更完整、形象。
除力度,節奏也更為重要,節奏是音樂的靈魂。在人音版教材的知識與技能模塊中,由淺入深,就本堂課歌曲為例,講述不同節奏的運用,然后學習與掌握。 低年級課本中,大多使用簡單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中高年級課本中,加入附點、切分音、倚音、三連音等節奏,并使用密集廣泛,難度有所加強。在四年級上冊《義勇軍進行曲》的歌曲編配中,在前奏中加入了三連音的節奏,由于音樂中三連音節奏形式簡單明快,與其他節奏形式表現出完全不同的音樂效果,常用以表達激動、流動起伏的音樂形象出現,結合沖鋒號,讓學生感受到號角式音調的作用,三連音帶來的號召性和鼓舞性。歌曲推動情感,充分發揮休止符干脆、果斷、堅定有力的特定藝術效果,附點八分音符和弱拍的使用更具有動力感的特性,更像一浪一浪的沖勁一樣,激勵我們勇往直前。學生在情緒激昂地演唱歌曲時加入準確的節奏節拍能夠使樂曲更完整,感受愛國的情懷和中國人民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
三、節拍與速度
節拍是一種常見的音樂符號,它與其他音樂要素有著密切的關系。無論是線譜還是簡譜, 節拍都是位于樂譜的左上方, 緊隨調號之后, 僅次于曲名、調號, 處于第三醒目的位置。節拍具有使創作者、演奏演唱者、聆聽者聚精會神,融入音樂的作用。創作者賦予節拍不同的強弱意義,演奏(演唱)者賦予節拍演奏強弱的意義,聆聽者賦予作品更多期待的意義。人音版教材中節拍一般以1/2、1/4、2/4、2/2、4/4、3/8、6/8等節拍為主,除了西洋音樂節拍外,在我國傳統音樂中,板和眼也用來區分強弱拍,“板”用來代表強拍, “眼”用來代表弱拍。包括有板無眼、散板、搖板等特殊節拍。
人音版教材中,一二年級音樂曲目大多數是2/4拍、4/4拍為主,如《打花巴掌》《新年好》等,在三年級上冊中上海童謠《搖啊搖》《鐘聲叮叮當》中首次出現了6/8拍節拍,四年級下冊加拿大民歌《白樺林是個好地方》出現2/2拍。說明從中年級開始節拍逐漸豐富、復雜,學生學習范圍廣泛。在六年級下冊《我抱著月光,月光抱著我》中,出現變化節拍,4/4、3/4、2/4在曲子中混合使用,拍號的頻繁變換作曲家改變音樂律動的一種手段,比通篇單一的節拍更能體現音樂元素運用的靈活性。也對學生的節拍訓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的節拍呈現樂曲不同的速度與風格。
人音教材中除演唱歌曲外,加入其它器樂演奏形式的曲目,不同樂器演奏的曲目,速度形式也有所變化。除了演唱演奏形式外還加入了欣賞內容。欣賞課中鋼琴曲《黃河協奏曲》《致春天》,獨唱《打起手鼓唱起歌》《嘎達梅林》,合唱《我們多么幸福》《我和你》,京劇現代戲《紅燈記》《甘灑熱血寫春秋》等一些作品的選入,也為給學生提供豐富的音樂內容,讓學生感受不同的速度形式呈現不同的音樂類型。
人音版教材通過“聆聽”“演唱”“知識與技能”“編創與活動”等板塊呈現教學內容,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音樂審美能力,選擇表現藝術作品,通過呈現音樂作品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人音版教材要求符合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標準,是其標準的體現。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從音樂形式要素出發,一方面培養學生的音樂底蘊,另一方面培養綜合素質更高的專業人才。在“文化傳承”“文化自信”的理念下,人音教材內容形式豐富,積極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結構編排合理,從基礎入手合理指引學生,充分的體現了教材以學生為本,注重實踐性、科學性、均衡性多元化的特點。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一般課題項目(GH180669)。
參考文獻:
[1]吳斌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年。
[2]《義務教育科學書.音樂.教師用書》,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年。
[3]楊白雪:《當代音樂教育之追本溯源—人音版小學音樂實驗教材分析》,《戲劇之家》2018年第11期。
[4]黃琦:《當代中小學音樂教材建設初探》,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吳明澤 長春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
馮 楠 長春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