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順
【摘要】議論文需要分析,沒有分析,就難以理服人。分析是聯系材料與觀點的紐帶,有了分析,材料的論證作用才能得到凸顯,文章才有邏輯力量。通過對事例的分析闡述,揭示出事例和論點之間內在邏輯,使之緊密聯系,這樣,論據的論證作用方能顯示出來,文章也才能既有據,又有理。
【關鍵詞】分析 ;論證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2-084-01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高中生能夠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闡述自己的發現,要做到這點,需要在表達觀點時,對所引材料進行適當的分析,從而增強表達的說服力。而許多學生在寫作議論類文章時,常常是“以敘代議,例而不議”,對所引材料缺少具體分析,造成論點是論點,材料是材料,油水分離。如何進行必要的分析,增強文章說服力呢?
一、由果探因,剖析內在關系
舉例時,抓住論據所述的事實,著眼于事物變化的前因后果,分析揭示產生這一結果的直接原因或間接原因,從而把事例與論點緊密的融為一體,就會大大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如:磨難,能歷練人生。貝多芬雙耳失聰,卻能在這樣的磨難下創造出不朽的交響曲,撼人心靈;司馬遷遭受腐刑,卻能在這樣的恥辱中寫成《史記》,汗青溢光;一代體操王子李寧淚灑漢城后黯然退出體壇,卻又另辟天地,讓“李寧牌”系列運動用品風靡中國的體育用品市場。磨難,能帶領人沖破黑暗,綻放光彩。
這段文字的毛病是在例子和論點之間缺少分析語言。閱讀語段,我們發現,“三位人物在磨難下的結果”已告知我們了,而對于原因則只字未提,所以,可以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架起事例與結論之間的橋梁,把材料與觀點之間的內在關系剖析出來。
可調整如下:有時候磨難,恰恰能夠歷練人生,綻放光彩。貝多芬雙耳失聰,……撼人心靈;【那是因為他不屈服命運壓打,頑強抗拒厄運,才譜出了人類的心靈之歌】。司馬遷遭受腐刑,……寫成《史記》汗青溢光;【那是因為他有堅定如山的信念,剛毅如鐵的意志,于誹謗譏嘲中堅持自己的志向,才成為一代“史圣”】,一代體操王子李寧……風靡中國的體育用品市場;【那是因為他懂得承受失敗,不為失敗所嚇倒,才能在失敗中開拓出一條新路。】【磨難,是禍,又是福。它對于意志堅強者,只不過是人生路上的一簾風雨,只要勇敢地走過去,前方是另一片藍天。】
二、假設推理,析理更加透徹
運用假設推理對所列舉的論據進行分析,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如果舉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應從反面來假設分析;如果舉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應從正面來假設分析。這樣使事實和析例正反映襯,道理剖析更加透徹,使論證更具說服力。;
如:《六國論》中“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边@段文字就假設當初韓、魏、楚三國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那么它們與秦國較量的結果,還不知誰勝誰負呢?
又如:縮小痛苦,百折不撓,人生才可能璀璨。假如杜甫在那個世局紛亂的年代不堪命運的捉弄而隨波逐流,假如他無法正視如黃葉般飄搖孤寂的生命而喪失人生的意志,假如他無法承擔失意,離索的痛楚而放棄了“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他還能吟出不朽的“詩史”之作而震古爍今嗎?正是那份對痛苦的淡然,成就了杜甫的璀璨人生。
三、分析意義,揭示本質內蘊
透過論據提供的現象揭示出事物的本質或所蘊含的意義,或予以高度評價,或揭示其要害、危害等,從而證明論點提出的看法和主張的影響、價值、效果等。
如:“千古誰堪伯仲間”的諸葛孔明英明一世,卻在街亭這一關鍵戰役中重用本無實才的好友馬謖,致使其六出祁山而寸功未建,成為千百年來任人唯親者之鑒。一代明君唐明皇即位之初禮賢下士,勵精圖治,才有了開元盛世;后來卻為了“一騎紅塵妃子笑”,不惜大興土木,勞民傷財,荒廢朝政,結果落得個“馬嵬坡前草青青”的凄涼結局。北宋神宗原本竭力支持當朝宰相王安石的變法之舉,卻經不住其祖母的眼淚軟化,終于動搖了、灰心了、放棄了,一部《青苗法》被付之一炬,十一世紀最杰出的政治家的社會理想化為泡影。
歷史以殘酷的事實一次又一次地告誡我們:人情的親疏遠近足以令人麻痹,令人迷茫, 甚至令人昏聵。然而,是不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人間的真情視若無睹,做個“無欲則剛”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們將感情親疏與對事物的判斷分而析之,辨而認之,定能做到超然其上。
這里對深層意義的分析,很好地揭示出背負著親情、友情、愛情種種甜蜜的負擔,即便是最理智的人也可能作出錯誤的判斷。
四、分析內涵,明了內在關聯
深刻揭示事例的內涵,說清楚事例與觀點之間內在的關系,讓人明了事例和觀點的關聯。
如:人生中的曙光從來都是歷經顛簸與坎坷之后才赫然閃現的。一位屢屢失意而心灰意懶的年青人邂逅一位山寺老僧。老僧用名貴龍井招待之。但老僧沖泡的第一杯綠茶,年輕人飲后覺無一絲香味;待第二次沖泡后,才有一絲若有若無的香氣蕩漾開來;待沖泡了五六次后,屋子里便彌漫著陣陣清香。年輕人滿載而歸。從此奮發向上。
這段文字中年輕人的“喝茶”行為與其最后“滿載而歸,奮發向上”的結果,語意上有較大的跳躍。年輕人“喝的是茶”,但為什么會“滿載而歸,奮發向上”?這中間年輕人有怎樣的心理活動。而這心理活動我們如果能填補解說出來,不但文氣貫通了,而且年輕人從消沉到發奮的原因也揭示出來了。這樣,“理”就透了,讀者也就“信服”了。
可調整如下:……待沖泡了五六次后,屋子里便彌漫著陣陣清香?!韭勚埦淖砣藵庀?,年輕人心靈澄澈起來了:原來,茶香是來自于沸水的一次次“沖泡”;茶越香醇,“沖泡”次數就須越多,如此,方可將茶之精髓一點點濾出。那么,人生的曙光,不也要經一次次的“沖泡”才能陡現嗎?要想曙光越璀璨,“沖泡”的次數不也就需越多嗎?所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而后才能“增益其所不能”也!原來,人生的每一次挫折,都是沖泡的歷練??!于是年輕人的郁積的愁眉舒展了,自信、堅毅重現臉上】,從此奮發向上。
以上是幾種常見的分析方法,無論運用何種方法,都要通過分析將事實論據蘊含的意義挖掘出來,充分揭示材料與論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讓事例更好地證明論點,使文章更具說明力。
作者單位
(泰州市第三高級中學;江蘇;泰州;225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