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遠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2-127-01
一、當前初中數(shù)學教學的現(xiàn)狀
數(shù)學的學習過程,是邏輯思維,數(shù)理思維,綜合思維能力,概括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有機結合,所以在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不少學生覺得抽象難懂。
當前,課改已經實行多時,但“以案定教”、“以教定教”等傳統(tǒng)教育模式依然普遍存在于廣大的初中教學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老師“滿堂灌”的現(xiàn)象不在少數(shù)。部分教師缺乏創(chuàng)新思路,忽略了課堂“興趣”的培育。沉悶的學習氛圍、被動的學習和機械化的記憶,不僅讓學生成績難以提升,課堂教育實效難以得到保障,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削弱了學生對于數(shù)學的感受體驗、思考探究,扼殺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學生的思維模式不斷轉變,消極、被動式的學習,逐漸被各種創(chuàng)新學習模式所取代。今后在課堂的教育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育,良好學習習慣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要充分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的時間、思考探索過程還給學生顯得尤為重要。
二、初中數(shù)學高效課堂的構建
現(xiàn)代教育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會促進學生找出問題、處理問題能力的提升,對于教學質量的提升也有良好的推動作用,日常教學中可以通過情景教學、小組合作的形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一)開設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
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因其有助于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競爭意識,促進學生健康個性的養(yǎng)成和社會性的發(fā)展而被廣泛應用于各種課題的學習。教學中可以結合課程實際,選擇適合小組合作、難度適宜的課程開展,分組合作方式可以以下方式進行:
1.分組方式。教師應按照學生的能力水平、性格特征、興趣喜好、守紀情況進行分組,每個學習小組一般由3至5人組成,均衡平等地將全班學生按成績好壞、個性和性別進行分組。每個學習小組在成立后要選好小組長,建立組名、口號,以增強小組的榮譽感和凝聚力。每隔一段時期,教師應當根據(jù)實際的情況,對各個小組內的成員進行微小調整,使之更好的發(fā)揮團隊效能,更好地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
2.明確組內分組分工。明確任務職責,有助于推動學習有序、順利開展。各個小組可以設組長、記錄員、發(fā)言人各一名。
原則上,善于組織活動、統(tǒng)籌能力佳的的學生可以擔任組長;善于記錄、文字表達能力的學生擔任記錄員;口頭表述能力不錯的學生為發(fā)言人。但上述角色也可以由小組民主選舉產生。為了讓每位學生都能夠在小組合作中得到全方位的鍛煉和提升,組內成員職務可以輪流擔任,讓學生可以適應不同的角色,提升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3.學習方式。小組學習可以以課堂精講結合小組討論學習、教師總結分析的形式進行。
由于時間有限,課堂開始前,教師應提前一天安排學生做好預習。課堂的前半部分,教師可以應用形象生動的方式,深入淺出地講解章節(jié)內容,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頭緒,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思考。課程后半段,由各個小組進行深入討論,并記錄討論結果。小組討論一般以15—20分鐘為宜,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對各小組匯報的討論結果和疑惑進行講解和分析。
例如在講授“多邊形和內角和”這一節(jié)時時,教師可以讓各個小組學生討論多邊形內角和方案并展示出來。部分的學生會考慮到用一個頂點作對角線將n邊形分為(n-2)個三角形,然后計算內角和,有的學生會在外部取點,將其分為三角形后,減去多余的角,求出多邊形的內角和。教師及時的分析,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所在小組討論結果評價同時,可以了解到其他小組的解題思路,提升學生一題多解的能力。
4.分組學習評價。在分組學習過程中,營造一個寬松、融洽的學習氛圍十分重要,因此教師在給予學生客觀的評價和專業(yè)的分析的同時,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提升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參與度,充分發(fā)揮評價的激勵作用。課堂上教師可以設置相應的評價和獎勵機制,對各小組的紀律性、匯報結果準確性、合作方法、分工情況、成員參與程度進行綜合評分,促進各小組之間的良性競爭,提升學習參與小組學習的積極性和成就感。
(二)開設情景教學
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適時合理的引入生活中的實例,能夠提升教學的趣味性,有效減少抽象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距離,切實提升數(shù)學教學質量。
例如:在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的《有理數(shù)加法》這一課的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更容易理解5+(-3)=2 這個關系式呢?如果我們讓學生自己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這個關系式的正確性,那學生理解起來就更容易.課堂上就有學生是這樣表述的:“我把5理解為自己原來有5個蘋果,把-3理解為我已吃了3個,所以現(xiàn)在只是剩余2個,所以5+(-3)就等于2.”通過一個簡單的生活例子,就能讓學生對有理數(shù)的加法法則有一種直觀的理解。在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盡可能的去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學生就會更容易的感受到數(shù)學的自然與樸實,才會在數(shù)學學習之中滿懷激情和信心。
引申到抽象概念“路程與速度、時間的關系”,也可以通過日常生活的舉例,讓學生認識到什么時候該是反比,什么時候是正比,讓生活的普通事例融入到教學案例中,成為一種直觀的參考。
三、結語
學生學業(yè)水平的提升,源于多方面因素的有機結合。其中,高效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構建高效課堂,是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關鍵所在。
初中階段的數(shù)學教育,不僅注重于培養(yǎng)學生運算的能力,更著重于提升學生的邏輯和抽象能力,為高中階段的學習奠定關鍵性的基礎。因此,提高初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讓學生在有效的時間里理解和掌握教材的知識點,掌握學習的思想和方法,拓展解決問題的思路,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打造高效課堂,離不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實踐。日常教學中,教師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同時,更需要主動探尋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方法,讓原本的被動接受模式向主動探索模式轉變,讓原本枯燥無味的數(shù)學教學,成為融入生活、融入合作和交流、融入快樂的一門學科。
【參考文獻】
[1]李冬勝,《數(shù)學思維方法》,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4
作者單位
(佛山市順德區(qū)龍江外國語學校; 廣東;佛山;52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