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丈夫60 歲出頭,是剛剛退休不久的一個國企中層干部。他原先在單位里兢兢業業,吃苦耐勞,業務能力強,為人也隨和,領導、群眾對他評價都很高。眼下退休了,辛苦幾十年,是該歇一歇了,可是他卻高興不起來,似乎離開工作崗位就不知道該做什么。他整天拉著臉,家務事也不管,還時常心煩意亂、唉聲嘆氣、發呆發愣,要不就是看哪兒都不順眼。老朋友、老同事聚會請他,他一概回絕。其實在他臨近退休的時候就已經有一些苗頭了,總是緊張、擔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了,怕別人嫌棄他多余。當時我覺得他就是有些多慮,靜下心來就好了,沒想到退休后心事越來越重。為此我和孩子都很著急,希望能夠幫助他把心態調整好,快快樂樂地享受生活。您可以給我提些建議嗎?
福建 王女士
王女士您好!
您愛人的狀態和您家庭遇到的煩惱,在退休人員中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退休是人的社會角色發生變化的時候,很多人都會不習慣。
一些老同志,年輕時全身心投入工作,為了把事情做好,甚至八小時以外的業余時間也加班加點,特別有奉獻精神。工作中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會給很多人帶來快樂,是價值感的體現。有些人在某個領域逐步掌握一定的話語權、決策權或者是成為技術權威。在工作中積極進取會帶動和影響他人,進而更加激勵自己,這樣就會形成良性的人際互動,使人的社會屬性得到良性的彰顯。同時,越是有一定的技術專長或者權力地位的人,對他人的期望值或別人對自己的期望值也就越高,也就是說價值感更高。
一旦離開工作崗位,沒有了單位里的熙熙攘攘、忙忙碌碌,換來的是家里的清閑恬淡,有些人會感到陌生,甚至難以忍受,于是失落感油然而生。再看看單位工作蒸蒸日上,“后浪”茁壯成長,而自己卻默默地離開,更加覺得自卑。我做實習醫生的時候,遇到過一位退休不久的老專家,回單位辦事,看著自己曾經的診室,竟百感交集地哭了。
中老年的適應能力本不及青壯年,對環境壓力的調適能力有所削弱,本身社會角色發生轉變,社會支持相對欠缺,如果再加之面臨新問題,如罹患疾病、經濟負擔、家庭關系、隔代教育等等,更容易讓他們應接不暇、心力交瘁,不良體驗形成負性的情緒,那就是抑郁、焦慮和恐懼。有些人會顯得空虛、敏感和脆弱,不知道時間如何打發,感覺不被尊重,對未來充滿擔心。
如何適應退休生活,減少負面情緒?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增加與家庭成員的交流退休后生活重心從事業轉向家庭,適當增強夫妻、親子間的溝通,可以獲得良好的家庭支持,消除孤獨感。
二是聯系老朋友,結交新朋友有意識地跟老同事、老朋友多走動,互相通信,盡量避免與社會脫節。另外,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如旅游、參觀、學習等等,既可以拓寬視野,也能結交和自己有共同愛好的新朋友,享受集體的快樂。
三是退而不休,積極發揮余熱尤其是從事技術工作的人員,六十歲仍是一個有精力的年齡,被返聘、留用或其他單位聘請,既是價值和經驗的體現,也可以充實退休后的生活。我的一位老年朋友,從國家機關干部的崗位上退休后,由于他在某個人文學科的學術造詣,被大學聘請為客座教授。他經常把自己外出講學的照片發在微信朋友圈里,非常快樂。前些年我去韓國出差,發現首爾的出租車司機年齡都偏大,了解之后才知道,他們原先都有自己的工作,如公司職員、技術工人等等,是退休后才當上出租車駕駛員,為了有事情做,不孤獨寂寞,參與社會。
四是培養業余愛好重拾以往的興趣,培養新的愛好,例如攝影、釣魚、養些花花草草或者寵物,陶冶性情,消除煩惱,平添樂趣。
五是適當地參加力所能及的體育運動尤其是節奏舒緩的戶外有氧運動,如散步、太極拳、八段錦或者瑜伽等等。運動和光照是緩解不良情緒和改善睡眠質量的有效方式之一,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一定會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