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玲
(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廣州 510642)
自1999年以來,學位糾紛進入司法程序的越來越多,主要包括不授、補授和撤銷學位三類〔1〕。撤銷學位在司法實踐中相對比較少,比如2008年的陳穎訴中山大學案,2015年的于艷茹訴北京大學案,2017年的李濤訴華南理工大學案。但是自2019年伊始,國家加強對學術不端的懲戒,教育部甚至擬投800萬對6 000篇碩博論文(不含軍隊系統)進行抽查,這必然會導致更多學位被撤銷。學位撤銷的糾紛越多,我們需要對其中蘊含的法律問題進行深思:學校有權這樣做嗎?這樣做的標準是什么?相應的程序要求應該是什么?
我國的學位授予可視為一種行政確認行為。學位不僅是對個人學術成就和學術水平的評價,而且個人能夠據此獲取某種特定的利益,包括財產和人身利益。授予學位是授益性的性質行為,撤銷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以下簡稱《學位條例》)第17條規定:“學位授予單位對于已經授予的學位,如發現有舞弊作偽等嚴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情況,經學位評定委員會復議,可以撤銷。”第18條規定:“國務院對于已經批準授予學位的單位,在確認其不能保證所授學位的學術水平時,可以停止或撤銷其授予學位的資格。”前款的撤銷是針對學位授予行為本身存在瑕疵,作為一種補救而予以撤銷的情形;后款的撤銷是批準授予學位本身并無瑕疵,但是批準授予后,授予單位“不能保證所授學位的學術水平”,作為一種懲戒予以撤銷的情形。我們這里研究的學位撤銷是一種救濟手段。因為行政行為的撤銷一般是將撤銷作為對瑕疵行政行為予以救濟的手段來對待,即成立時存在違法或者不正當的行政行為,取消其法律效力的行為。意味著對行政相對人利益的褫奪。人們認為既然學位是由學位授予單位授予的,自然該單位就有權撤銷,是不證自明的。處分機關既然能作出處分,就自然有將該處分撤銷的權力,且撤銷行政行為是為了貫徹依法行政,如果需要另外的法律授權,這是讓違法狀態繼續存續,反而破壞了依法行政的原則。但是筆者認為這種撤銷的正當性是需要進行論證的。
學位撤銷是發現對已做出的行政行為存在瑕疵進行主動糾正的行為,屬于行政自我糾錯的一種,屬于行政權的自我控制。學位所代表的是學位授予單位對受教育者教育成果的認可,也是該學位授予單位自身教育水平的體現。如果學位不能被撤銷的話,那就意味著學位授予單位其實在繼續向公眾提供虛假證明,而這會導致公眾質疑該授予單位的教育質量和學位所代表的意義。
大學是以保障學術自由為核心的,如果學生在行使自己的權利時,有違學術自由的核心,那么學生的權利自然受限制。學生學習品質不佳而必須重修,這是為了保證或促進學術品質;當學生出現違反學術自由核心概念的重大情形時,學生的權利甚至可以被剝奪〔2〕。我國臺灣地區“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563號解釋》中提到:“大學為確保學位之授予具備一定之水準,自得于合理及必要范圍內,訂定有關取得學位之資格條件。”且“為維持學術品質,健全學生人格發展,大學有考核學生學業與品行之權責,其依規定程序訂定有關章則,使成績未符一定標準或品行有重大偏差之學生予以退學處分,亦屬大學自治之范疇”〔3〕。
英國最早的學位撤銷糾紛可追溯到1334年的金訴劍橋大學①參見The King v.Univ.of Cambridge,8 Mod.Rep.148(1334)。。金訴求恢復劍橋大學撤銷的博士學位,法院因為劍橋大學在撤銷學位之前未召開聽證會而判決其敗訴,但是明確承認大學有權“撤銷”學位。從現有文獻來看,美國撤銷學位糾紛始于1986年的瓦利加訴肯特州立大學董事會案②參見488 N.E.2d 850(Ohio 1986)。。在該案中,俄亥俄州最高法院指出俄亥俄州法規授權俄亥俄州的公立大學授予、撤銷學位的權力。1987年的克魯克訴貝克案③參見813 F.2d 88(6th Cir.1987)。中,第六巡回法院裁決指出密歇根州憲法賦予州公立大學撤銷學位的權力。教育機構只要遵循程序要求,即可拒絕授予或者撤銷學位。
1939年德國的《學術頭銜使用法》第4條第1款規定:“德國各州高校所頒發的學位,得撤銷之。”雖然該法條在2007年被廢止,但是各州的高等學校法規定學校可以撤銷學位④由于各州保有文化自治權,高校事務原則上屬于各州自治事項,因此德國所有聯邦州都制定有自己的高校法(Hochschulgesetz),只有薩爾州有所不同,該州沒有制定一部統一的高校法,而是分別制定了大學法(Universit?tsgesetz)和專科高校(Fachhochschulgesetz),但其法律的實質內容沒有本質差別。。例如《巴登符騰堡州高等學校法》第36條第7款⑤第36條第7款:“對本州高等學校所頒發的高校學位,如果學位獲得者事后的行為證明其不配獲得該學位,可以在不違反本州行政程序法第48條、第49條的前提下予以撤銷。”和《柏林高等學校法》第34條第7款⑥第34條第7款:“通過欺騙手段或者未滿足授予學位的基本條件;學位獲得者不配授予學位;學位獲得者后來的行為不配使用學位稱號。”具體規定了撤銷學位的條件。
我國關于學位撤銷的規定可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以下簡稱《教育法》,2015年修正)第82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以下簡稱《學位條例》)第17條、《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第18條、《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第29條、《學位論文作假處理辦法》第7條、《學士學位授權與授予管理辦法》第20條、《學位證書和學位授予信息管理辦法》第12條、《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20條和第37條、《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在學位授予工作中加強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建設的意見》第5條等法律、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這些文件規定了學位撤銷的相關主體、標準和程序等。
學位撤銷的標準就是學位撤銷的理由和條件。該“標準”是具有法律效果的抽象規范〔4〕,是公權力行為,所以其內容必須要符合憲法、法律以及一般法律原則要求。這個對學生影響重大,直接導致學生利益的損失,所以學位撤銷的標準應該比學位授予的標準更加嚴苛。比照授予標準,撤銷標準可以劃分為學術和非學術標準。據此,撤銷的種類也可以分為學術類撤銷和非學術類撤銷。
學術類撤銷是指學位獲得者與其授予學位的學術要求有差距。學位具有不同的屬性,比如交叉性、指示性、終極性;學術性和職業性;職業性、基礎性、發展性和開放性〔5〕;學術性、時代性和國際性〔6〕等。但在眾多屬性中,最根本的還是學術性。學術性也是一直最受關注的屬性。學位必須證明其所代表的學術水平,而不僅僅是代表受教育者學習的時間,否則這會給國家和個人造成可怕的后果。
我國學術類撤銷是對以作弊、剽竊、抄襲等欺詐行為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得的學位進行撤銷。美國沒有統一的學位法,制定學位授予和撤銷標準的是各所學校。各校的學位撤銷標準主要見于各校的榮譽制度①美國的榮譽制度(Honor system)在每個學校因為具體內容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比如榮譽準則(Honor Code)、榮譽承諾(Honor Pledge)、傳統榮譽準則(Traditional Honor Code)、新榮譽準則(Modified Hono Code)、社區標準(Community Standard)、校園契約(Campus Covenant)、學術誠信政策(Academic Integrity Policy)等。。榮譽制度對于各種不端行為(學術和非學術)的表現形式、罰則和申辯程序都有詳盡規定〔7〕。除以欺詐形式獲得學位外,德國撤銷學位的標準是取得學位后的學術行為“不配”獲得學位②相關法律規定和司法判例確立了四條基本標準:第一,事后撤銷要符合學位授予制度的目的與功能,不違反憲法和法治國家的基本原則;第二,不端行為的范圍限于學術不端;第三,學術不端行為并不需要達到刑事犯罪的程度,但應當符合“比例原則”;第四,作出撤銷學位的決定應當在程序上滿足行政程序法的基本要求。。法國1971年第71-216法令的41條③在注冊考試和考試過程中,任何舞弊、任何舞弊的企圖或錯誤的申明都會引起當次考試的無效。在現行犯罪(flagrant délit,不用我國統稱的“作弊”一詞,可見法國重視該問題的嚴重性非同一般)情況下,該考生必須離開考場,考試委員會宣布其考試無效,有時大學理事會會宣布取消其考試。舞弊當事人及其幫手必須服從接受大學理事會對其宣布的該法令第48條其中一個具體的懲罰措施。對學術舞弊,尤其是考試作弊作出處罰。法國教育部在2005年6月16日的第六期《官方特別公報》(Bulletin Officiel Spécial)第 6-4-5-7條關于考試過程-考試紀律-舞弊一節中指出:“如果考生不顧考場紀律的提示,采取舞弊的現行犯罪(flagrant délit de fraude)行為,一旦被工作人員發現,結果將很嚴重”。這種現行犯罪行為會遭受刑事處罰,而不單單是紀律處罰。此外,大學生學業小論文和畢業論文中如被發現存在抄襲現象,必須重寫并接受相應的處罰,直至撤銷學位〔8〕。
可見,學位撤銷的學術標準取決于以下兩點:第一,學位獲得者是否以欺詐的形式獲得學位;第二,學位獲得者的學術行為是否與“學位榮譽”相當。
1.學位獲得者是否以欺詐的形式獲得學位
這里的欺詐主要是指學生課程成績和論文。首先,課程成績達標,修滿學分是學生取得學位最為基礎和重要的條件之一。以欺詐手段獲取課程成績,即意味學生并不具備相當的學術水平,進而失去了獲得學位的重要前提。因此,這是作為學位撤銷的學術標準之一。其次,從概念上說,通過剽竊、抄襲、代寫④代寫論文不僅剝奪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有價值的訓練的機會,而且會讓學生認為任何東西(包括大學學位)都可以用錢買到,其道德本質會由此受到破壞。等欺詐手段上交的論文,跟考試作弊等行為并無本質區別。都是試圖通過欺詐手段在課程中獲得好評,并由此獲得學位⑤參見State v Saksniit,332 N.Y.S.2d 343,346(1972)。。因學位論文被撤銷學位屢見不鮮,如2019年湖北大學的萬宏偉〔9〕、湖南大學的劉夢潔〔10〕和蘭州大學邊耀君〔11〕。2017年,東京大學根據學位規則17條撤銷了周倩的博士學位,這是東京大學撤銷學位的第6起〔12〕。但是在學期間發表論文能否是撤銷的標準有爭議。2015年的北京大學于艷茹,2017年的華南理工大學李濤,2018年暨南大學的熊科偉〔13〕均因在學期間發表的論文被撤銷學位。于艷茹、李濤均提起上訴。在于艷茹和李濤案中,法院庭審中爭論的其中一個要點就是在學期間論文與學位授予之間的關系。法院審理的要點在于正當程序,但對于二者之間的關系屬事實不清。但實質是法院認為這是學術自由基本權利的特殊性,國家監督介入學術子系統的強度與范圍均受到較多限制。法院尊重“大學”這個組織制度的專業判斷,外界不輕易介入〔14〕。
2.學位獲得者的學術行為是否與“學位榮譽”相當
從行為要件來說,第一,學位獲得者的行為發生在學術研究活動過程中,如撰寫研究計劃、申請和使用經費等〔15〕;第二,這些行為違背誠實公正原則;第三,這些行為影響惡劣。從主觀要件來說,這種行為存在主觀故意。因為科學研究活動不可避免會出現錯誤或者失誤,所以在判定這個過程時必須要考慮動機,不能只根據效果一概而論。《中國科學院關于加強科研行為規范建設的意見》(科法規字〔2007〕41號)第4-1-7就對此進行了界定①《中國科學院關于加強科研行為規范建設的意見》規定:“對于在研究計劃和實施過程中非有意的錯誤或不足,對評價方法或結果的解釋、判斷錯誤,因研究水平和能力原因造成的錯誤和失誤,與科研活動無關的錯誤等行為,不能認定為科學不端行為。。哥根廷大學法學院規定如果學位獲得者行為與“學位榮譽”不相當,即可撤銷其學位〔5〕。據此,施特格里希的法學博士學位被哥根廷大學撤銷。在行政訴訟敗訴后,施特格里希提起憲法訴愿,德國憲法法院確認基于事后的學術不端行為撤銷學位。2004年,德國康斯坦茨大學撤銷物理學家詹·亨德里克·舍恩1998年獲得的博士學位,因為他在美國貝爾實驗室工作期間的論文作假。經過多次訴訟,最終巴登符騰堡州行政法院2011年裁決,該校撤銷學位合法〔16〕。2014年,日本小保方晴子STAP細胞論文造假事件,對日本社會造成極大震撼,外界開始關注其博士論文的問題。2015年,早稻田大學正式撤銷了其學位,但是給予她1年的時間進行論文修改,但最終校方認定其未達到博士論文水平〔17〕。
非學術類撤銷指學位獲得者學術水平無問題,而是有悖于“遵紀守法、道德品行”等非學術標準而被撤銷學位。學位獲得者的權利不能濫用,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不能受損,社會的基本倫理道德也不能違背〔6〕。我國《學位條例》第2條,2003年11月21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等有關法規、規定解釋的復函(學位〔2003〕65號)和《學士學位授權與授予管理辦法》第12條,《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20條和第37條都提供了非學術類撤銷的直接依據。美國的非學術撤銷的標準也主要見于各校的榮譽制度。總之,學位撤銷的非學術標準主要是違法、違紀和不道德行為。
1.違法行為
學位獲得者在學習和申請過程中的行為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比如1998年,尤因致人死亡而被麻省理工學院撤銷學位②參見Yoo v.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801 N.E.2d 324(Mass.App.Ct.2004)。。另外,以欺詐形式取得入學資格或者學籍。2006年,陳穎因為偽造學歷而被中山大學撤銷學位。2018年,武漢大學2017屆畢業生祝熠因為偽造高水平運動員身份入學而被撤銷學位〔18〕。2019年,美國爆出涉及多所名校的“體育特長生招生舞弊案”,牽涉學生主要是在SAT和ACT考試中作弊或假冒運動員身份錄取,已畢業學生可能會被撤銷學位〔19〕。
2.違紀行為
學位獲得者在學習和申請過程中的行為違反校紀校規。1998年,弗吉尼亞大學撤銷1990屆畢業生莫里斯·古德里歐的學位。因為后來發現他在1989年利用自己的職務,貪污學生組織1 500美元③參見Goodreau v.Rector and Visitors of Univ.of Va.,116 F.Supp.2d 694(W.D.Va.2000)。。地區法院在判決中承認弗吉尼亞大學有權撤銷違反榮譽制度學生的學位。
3.不道德行為
學位獲得者在學習和申請過程中的行為不合符道德,即可能不合乎社會的基本價值、基本社會理想和基本倫理道德。2018年4月2日,“要求京都大學重新核審滿洲第731部隊軍醫官所獲學位之會”的民間組織以平澤正欣的論文疑似隱瞞進行人體實驗,要求京都大學重新核實并撤銷其醫學博士學位〔20〕。
法治國家最核心的價值是對公民基本權利的保障,因此將撤銷自由轉變為對其的限制自然成為理論家和實務界的應有之義。在中國,這顯得尤為重要。學位撤銷與限制的取舍后面,是多元價值和利益的博弈。學位撤銷要盡可能保護所有利益并且維持這些利益之間的某種平衡〔21〕。學位撤銷會造成兩難困境:如果執行法律,撤銷學位可能造成不能預期的損害;如果不撤銷學位,任憑瑕疵存在,雖然行政相對人的利益得到保護,但實質卻是法律所追求的利益受損。如果對于行政行為撤銷不加以限制,可以任意撤銷的話,行政相對人和其他相關人員法律地位容易發生變化,進而侵害國民信賴〔22〕。因此,學位不得隨意撤銷,要受到時間、程序等因素限制。
從法律上來說,時間這一要素會產生客觀利益,形成法律所認可的權利;當然也可能使原有的權利喪失,導致權利失效。目前,我國立法對行政相對人申請行政復議和提起行政訴訟的時間有明確規定①《行政復議法》第9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自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十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但是法律規定的申請期限超過六十日的除外。”《行政訴訟法》第45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46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不動產提起訴訟的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比如“劉燕文訴北京大學不批準授予博士學位案”中,最后二審法院以原告超過訴訟時效為由駁回起訴。,但是未明確規定行政機關撤銷行政行為的時間。如果任由學位授予單位隨時行使撤銷權,那么這會導致已有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陷入不穩定狀態,學校職權可能會濫用,學生的權益無法獲得保障,甚至有人將其視為“對畢業生生活的暴政”〔23〕。在校期間,學校和學生的法律關系不是委托監護關系,而是教育與受教育、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學生畢業,其實也就意味著這種法律關系的終止,這個時候學校還能夠以學校內部的管理規定約束學生嗎?如果可以的話,學生在畢業后能否以不滿意學校的教育質量要求學校退回學費?2006年,王金龍訴成都理工大學案中,王金龍就表達了對學校教育質量的不滿②王金龍覺得雖然成都理工大學的收費是按照國家統一的規定收取的,但是他們提供的教學質量卻并不能達到規定的標準。2006年12月,王金龍以討要高額學費背后的知情權為由,把母校成都理工大學告上了法庭,他與母校的這場訴訟被媒體稱為“首例討要學費知情權的案例”。。可見,學位撤銷需要限制時間。
對于撤銷時間,目前學界有不同的爭論。有學者認為應該限于2年,有的認為僅限于事前撤銷,有的認為事后可以撤銷。筆者認為,針對學術不端行為,取得學位后仍然可以撤銷,無時間限制。我國臺灣地區《學位授予法》第7條第2款因為“抄襲或舞弊”的撤銷學位處分,明確授權校方得基于畢業后發現“在學期間”行為例外對行為人施以不利處分③我國臺灣地區《學位授予法》第7條第2項規定:“各大學對其所授予之學位,如發現論文、創作、展演、書面報告或技術報告有抄襲或舞弊情事,經調查屬實者,應予撤銷,并公告注銷其已發之學位證書;其有違反其他法令者,并應依相關法令處理。”第7條第3項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行為人或負責人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款,并得按次處罰:一、以廣告、口述、宣播或其他方式,引誘代寫(制)論文、創作、展演、書面報告或技術報告。二、實際代寫(制),或以口述、影像等舞弊方式供抄寫(制)論文、創作、展演、書面報告或技術報告。前項罰款之處罰,第一款由‘教育部’為之,第二款由學校主管機關為之。”。因為學術活動不是“無根之水”,需要建立在他人“肩膀”上。如果對前人的研究成果不信任,這不僅會對特定研究領域的研究水平造成傷害,也會對整個學術討論的嚴謹性造成傷害。學術不端行為就會造成這樣的后果。而學位獲得者的“學位”就是證明其在未來的學術活動中有遵守科學研究核心義務的意愿與能力。如果達不到這種要求,學位會被撤銷。學位的這層意義在其他國家也得到認可。比如2012年,匈牙利總統施米特·帕爾20年前獲得的博士學位被澤梅爾魏斯大學撤銷,原因是他的論文不符合專業和道德標準④澤梅爾魏斯大學近日在網站上公布調查結果時指出,施米特的博士論文第34頁至50頁與德國學者克勞斯·海涅曼的一篇文章相同,另有180頁的內容與保加利亞體育專家尼古拉·格奧爾基耶夫的論文部分一致。不過調查報告同時認為,盡管施米特獲取博士學位的程序存在缺陷,但形式上符合當時匈牙利體育大學(現為澤梅爾魏斯大學體育學院)的做法。。
一般來說,學位不能因非學術原因而被撤銷〔24〕。如果確實要撤銷,撤銷時間僅限于學位獲得人取得學位之前。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將“品行”這一標準擴大到獲得學位后的話,會導致什么樣的結果?第一,會無限擴大學校的權力,致使學校職權的濫用;第二,學校是否有時間和精力去撤銷學位獲得者的學位,比如獲取學位后做出貪污受賄、殺人等犯罪行為?因此,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手冊里規定:“學生畢業后所獲得學位,可能會因為畢業前的行為暫扣或者撤銷學位。”〔25〕但是也有情況例外,以偽造學歷等欺詐方式取得入學資格的不受時間限制。違法授益性行政行為經撤銷后,溯及既往失其效力。因為這是屬于受益人的欺詐行為所致,其信賴不值得保護。比如我國臺灣地區的臺灣大學、臺灣海洋大學、政治大學、臺北大學、交通大學和世新大學等學校的學則規定:“新生或轉學生所繳證明文件,如有假借、冒用、偽造或變造等情事,一經查明,即開除學籍,不發給任何學歷證明,并由學校通知其家長或監護人。畢業后始發覺者,除勒令繳銷其畢業證書外,并公告取消其畢業資格。”〔26〕
除去程序限制權力尤其是裁量權的肆意行使這一功能外,普通法國家的程序還有促進公眾參與,實現形式正義,確保法律事實的客觀公正和平等對待,維護個人尊嚴的獨立價值。學位撤銷不再是對授予學位的延伸,而是一個新的行政程序開始。學位撤銷也必須遵循相應的程序,因為程序更能有效限制學位撤銷的恣意行使。這個要遵循的程序是“正當程序”而非“法定程序”原則。
堅持“法定程序”原則會對公民權利的保護不利。在我國尚無統一的行政程序法的情況下,我國學位撤銷的程序見《學位條例》和《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只要經“學位評定委員會復議”即可。也就是說我國法律法規對撤銷程序并沒有做出具體規定,僅有的《學士學位授權與授予管理辦法》也只是要求學士學位的撤銷建立申訴復議通道①2019年7月26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的《學士學位授權與授予管理辦法》第23條:“學士學位授予單位應建立相應的學位授予救濟制度,處理申請、授予、撤銷等過程中出現的異議,建立申訴復議通道,保障學生權益。”。而“正當程序”的真實內涵我們可以從“田永案”窺見一斑。法院認為,北京科技大學做出的退學處分涉及田永身份的改變,從充分保障當事人權益的原則出發,該處分決定應該送達本人,并且聽取田永的申辯意見。北京科技大學并未按照此原則辦理,忽視當事人的申辯權利,這樣的行政管理行為不具有合法性。在當時,法院并沒有明確指出北京科技大學為什么要遵守上述程序的法律依據②當時也沒有任何法律、法規、規章甚至規范性文件對此有規定。,但是法官依據“正當程序”的理念,從而認定北京科技大學具有程序義務。2015年的“于艷茹案”,北京大學在作出決定前未充分聽取于艷茹的陳述和申辯③參見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行政判決書(2017)京01行終277號。;2017年的“李濤案”,華南理工大學在作出決定時沒有通知李濤,沒有聽取李濤陳述申辯、沒有說明理由④參見廣州鐵路運輸中級法院行政判決書(2017)粵71行終2130號。。據此,法院再次根據正當程序原則,裁定兩所高校違法。也就說,學位撤銷要嚴格遵守最低限度的正當程序原則〔27〕。
美國高等教育機構不管是因為學術還是非學術原因拒絕授予或者撤銷學位時,也必須向學生提供必要的程序保護。公立高校和私立高校提供程序保護的法源不同,前者源于憲法第十四修正案的正當程序⑤參見Amelunxen v.Univ.of Puerto Rico,637 F.Supp.426,430(D.P.R.1986);Merrow v.Goldberg,672 F.Supp.766,771(D.Vt.1987)。,后者基于公正原則和合同法⑥參見Palmer Coll.of Chiropractic v.Iowa Dist.Ct.for Scott County,412 N.W.2d 617(Iowa 1987);Southern Methodist Univ.v.Evans,115 S.W.2d 622(Tex.Comm'n App.1938)。。如在1987年的克魯克訴貝克案中,第六巡回法院闡述了克魯克的正當程序權利,并且為類似的學位撤銷案提供了程序⑦參見813 F.2d 88(6th Cir.1987)。。在阿巴爾哈伊爾訴克萊蒙特大學案中,盡管作為私立大學的克萊蒙特大學不用為學生提供完整的憲法正當程序,但是要給其學生(在校或已畢業)提供最低程度的程序保護,以確保當其作出扣留或者撤銷學位時能夠享受程序公正⑧參見2d Civ.No.B014012(Cal.Ct.App.1986),cert.denied,479 U.S.853(1986)。。
據此,我們提出學位的撤銷程序應該如下:第一,啟動程序。學位撤銷涉及利益重大,因此必須審慎啟動程序。收到舉報后,首先由相關人員進行初步審查學位獲得者的行為不端是否屬實。如果屬實,學校要成立一個專門的委員會對此進行調查。并且要求經辦人員提供《撤銷學位審批表》,在表上要寫明撤銷學位的原因,并提供相應的材料,該委員會對此進行合法性審查。只有通過合法性審查,學位撤銷程序才啟動。
第二,告知程序。告知程序分成預先和事后。預先告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在學校入學的時候發放的學生手冊里面就要有相關條款,即學校有權因各種不端行為而扣留或者撤銷學位,并且詳細說明扣留或者撤銷學位的程序;另外一部分是在做出撤銷學位的決定之前,將擬做出的決定告知程序當事人。預先告知的目的是促使程序當事人及時采取程序行為,這與訴訟上通過送達訴狀而使當事人采取主張權利或者采取防御措施的作用相當。法國1983年第1025號法令第8條規定:“受到不利行政決定影響的人應當得到事前通知、書面陳情以及聽證的權利。”英國丹寧勛爵曾言:“如果被聽取意見的權利要成為物超所值的真正權利,它必須承載讓被訴人了解針對他所提出的情況的權利。”〔28〕事后告知,是做出撤銷學位決定后,及時將決定告知程序當事人。因為告知的時間節點不僅是當事人參與行政決定過程的時間終點,也是當事人尋求法律救濟的時間起點。
第三,聽取意見程序。歐盟法要求,撤銷授益性行政行為需要事前通知,并且至少提供書面陳述意見的機會〔29〕。在學校做出撤銷學位這一決定之前,學校應聽取當事人的意見并給予機會參與程序,確保當事人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相對于其他聽取意見來說,聽證較為正式。這能夠為行政相對人充分行使權利和保護合法權益提供程序保障。對相對人來說,撤銷學位是一種侵益性行政行為,嚴重影響其權益,所以要求提供書面通知和聽證程序。聽證會必須公開進行,讓畢業生有機會出示證據,維護自己的權益〔28〕。通過陳述和申辯,一方面,當事人提出對己方有利的證據,從而有效防止學校主觀臆斷,濫用職權,有助于防止學位撤銷行為違法;另一方面,也“常常能軟化決定者的心緒,因而改變他們的決定,即使從一開始懲罰行為就是正當的。這是良好與人性化行政的要義,法律應當注意保持它”〔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