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勇 甘齊寧
治軍先治校,強軍必強校。習主席站在時代發展和戰略全局高度,鮮明提出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發出人才強軍戰略號令。教員隊伍是軍隊院校教育的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載著“知戰、教戰、研戰、練戰”的使命和責任,面對建設一流軍隊、培養一流人才的時代要求,加快提升教員隊伍整體建設水平現實而緊迫。
當前,隨著軍隊院校改革重構重塑,職能使命任務拓展變化,軍隊院校教員隊伍建設面臨諸多矛盾問題。概括講,主要集中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選才”渠道不暢。長期以來,軍隊院校教員隊伍補充優秀軍官難、教員隊伍進出流動不暢、整體活力不足的問題不同程度存在,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師資隊伍建設水平。從軍隊院校實際情況看,教員隊伍選才面窄、選才渠道單一、針對性不強、指向性不高、高層次人才選拔難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從部隊一線選拔優秀軍官,還存在“選不準、選不進”的現象。部隊一線優秀軍官苗子與院校對優秀軍官人才需求之間,還沒有完全實現“供給側”與“需求側”的精準對接。
二是“育才”短板明顯。突出表現為:有的軍隊院校專業學科的教員隊伍建設缺少長遠梯次培養意識,在教員成長成才上缺乏清晰培養路徑規劃;有的教員自我加壓不夠,專業學科理論積淀不深,知識結構“窄、舊、薄”問題突出,核心能力素質與教戰研戰要求還有差距;有的教員缺少作戰部隊任職經歷,有的脫離部隊一線多年,對當前部隊建設現實問題和矛盾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理論研究緊貼實戰緊跟部隊不緊,教學科研對接未來戰場、部隊需求還有較大差距。
三是“留才”比例難控。受編制比例影響,軍隊院校現役軍官教員編制員額大幅壓減,文職教員編制員額大量擴充,軍文編制員額比例持續調整。大量高中職軍官教員或轉改文職,或選擇退役,使得軍隊院校教學、科研一線骨干大量流失,給軍隊院校部分學科專業的教員隊伍傳幫帶造成較大沖擊,教員隊伍接續的穩定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四是“引才”模式單一。長久以來,受辦學思維理念、軍事保密要求等影響,軍隊院校辦學自成體系,在學科設置、辦學模式等方面與地方高校存在諸多差異。特別是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重軍內體系、輕社會體系,重自給自足、輕借才引智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在與地方高校聯合辦學、盤活社會教學資源、選聘地方名師大家、與外軍開展學術交流方面,探索和創新還不夠。
落實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建設世界一流軍隊院校,必須以習主席關于備戰打仗和軍隊院校建設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深入抓好《軍隊院校教育條例(試行)》貫徹落實,把打造軍隊院校曉戰名師作為重要著力點和突破口,全面加強和提升軍隊院校教員隊伍建設。
進一步暢通“選才”渠道。以今年修訂發布的《軍隊院校教育條例(試行)》為準繩,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軍隊院校教員隊伍選人用人制度,著力暢通“戰將型”“專家型”人才選拔渠道。以“備戰打仗所急、部隊建設所需、院校教學所缺”為指向,面向部隊精準選才,切實把經過重大演訓任務錘煉、部隊戰訓實踐經驗豐富、具備教員潛質的部隊優秀軍官選入院校,充實進教員隊伍,不斷優化和改善教員隊伍結構,激發教員隊伍潛能和活力。進一步完善教官制度建設,加速推開教官選聘,切實把那些組織指揮能力強、理論思維層次高、科學文化基礎好、部隊實踐經驗多、發展潛力后勁大的干部選派到軍隊院校擔任教官,實現教員隊伍與教官隊伍優勢互補,推動“教戰、研戰、練戰”工作同向發力。
進一步完善“育才”機制。進一步完善教員培養機制,以優化能力素質為著力點,加大軍隊院校領軍拔尖人才、中青年骨干教員培養力度。以重大任務活動、重大課題研究任務為牽引,鼓勵青年教員“挑大梁”“唱主角”,以壓力倒逼能力素質快速提升。每年有計劃安排部分教員到部隊、機關任職代職,組織教員參加部隊軍事實踐活動,幫助教員隊伍不斷更新知識結構、熟悉部隊戰訓情況。充分發揮教官“酵母”作用,組織教員與教官隊伍圍繞部隊戰訓亟待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和難點熱點問題開展攻關,實現課堂與戰場快速對接、教學和研究精準銜接,最大限度激發教員隊伍活力。
進一步鮮明“成才”導向。大力鏟除教學科研中的和平積弊和頑瘴痼疾,大興“教戰、研戰、學戰、練戰”之風,以良好的教風、學風、研風推動軍隊院校教學科研工作深走實落。要匡正選人用人導向,為想干事、會干事、能成事的教員創造機會、搭建平臺。堅持表彰獎勵向教學科研傾斜,及時褒揚教學科研中取得突出成績的先進教員典型,并在提拔使用時優先考慮。大力營造濃厚的尊師重教氛圍,積極關心廣大教員身心健康,努力改善教員工作生活條件,主動為教員家屬就業、子女入學等出策出力,真正幫助教員消除后顧之憂,使其安心本職工作,真正做到一心一意抓教學、心無旁騖搞科研。
進一步創新“引才”模式。結合軍隊院校辦學實際,積極構建和完善校外智力引進機制,加強與駐地地方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協作,將地方優質教育資源盤活、用好。選聘地方名師大家擔任軍隊院校客座教授,邀請其承擔相關教學任務,參與院校一些重大課題研究,逐步探索嘗試聯合辦學新路子。加強與軍隊兄弟院校教學力量互通共享,加大軍隊院校間師資力量協調對接,不斷拓展和深化教學科研領域合作項目,真正實現師資力量的疊加和集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