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陽 闞延華
新修訂的《軍隊基層建設綱要》明確提出在全軍開展爭創“四鐵”先進單位、爭當“四有”優秀個人活動。新“雙爭”活動強軍為戰的導向更加聚焦,評先評優的標準更加科學,全員參與的方式更加靈活,評建一體的要求更加鮮明,彰先勵后的作用更加明顯,是撬動基層建設創新發展的戰略抓手。
備戰打仗是軍隊的主責主業,也是“雙爭”活動的根本目的。這次新“雙爭”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把戰斗力標準作為根本標尺,全面強化了為戰導向,為推動官兵把創先爭優熱情轉化為備戰打仗能力提供了堅實支撐。一是指向更明。2020年8月,軍委政治工作部印發《開展爭創“四鐵”先進單位、爭當“四有”優秀個人活動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明確新“雙爭”評比標準,在“優先評選和限制評選”中有多條直接指向備戰打仗,著重突出了對基層單位和個人打贏能力的考量和評估。二是尺度更硬。《實施細則》作為全軍層面的指導意見,多是從宏觀角度提出要求,為各單位具體操作提供了很大的細化空間,但在單位和主官年度軍事訓練綜合成績的約束條件方面劃定了必須達到“良好”以上的門檻和硬杠杠。由此也啟示我們,在具體組織“雙爭”活動過程中,必須堅決貫徹戰斗力標準,讓官兵在打仗上的表現、為打贏做的貢獻實起來、硬起來、香起來。三是考量更全。各類對象的評比標準,都把打贏能力貫穿始終,不僅要看訓練落實得好不好、訓練成績達不達標,更是把重大任務現實表現、戰備工作組織領導、考核檢驗評估結果、軍事科研攻關成效、訓練監察問責情況等要素全部納入評比評定參考,涵蓋了基層備戰打仗的全方位、全過程。
基層黨組織是黨在我軍的神經末梢,是實現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團結鞏固部隊、完成各項任務的堅強戰斗堡壘。新“雙爭”在評比程序要求上,無論是季度階段評比還是年度總體評定,都要求由基層黨組織作出評比結論或審核,這對基層黨組織來說既是重要責任也是很大考驗。一是考驗把關能力。基層黨組織在新“雙爭”評比實施過程中,要充分體現應有的擔當,特別是在認定哪些可以優先評選、哪些不得評選、哪些可以容錯,以及按比例作出“好、中、一般”評價方面,必須以高度的政治敏感、嚴肅的原則觀念、務實的價值取向把好組織關,做到既綜合考慮現實表現和群眾意見,又符合單位建設和個人發展需要。二是考驗抗壓能力。“雙爭”評比涉及官兵切身利益,難免受到外在的“現實壓力”、面上的“糖衣炮彈”和隱形的“于心不忍”等因素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基層黨組織必須筑牢“防火墻”,保持抵御外界干擾的內在定力,確保評比結果實事求是、眾望所歸。三是考驗定向能力。開展“雙爭”活動不僅是評出先進、評出優秀,更要評出干勁、評出動力。基層黨組織既要保持公平公正,更要通過準確作出評比結論、合理確定表彰對象,彰顯對單位發展方向和官兵擔當作為的精準把握,引導廣大官兵在思想上行動上與黨組織保持一致,確保單位建設動力不減、活力不斷、力量不竭。
從新《綱要》和《實施細則》有關規定來看,新“雙爭”活動的激勵措施更具剛性,更易于調動廣大官兵創先爭優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體現了習主席和中央軍委對基層建設實效和官兵工作實績的重視和關懷,對于樹立“靠素質立身、憑實績進步”的實干導向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壓縮比例增加了“爭”的分量。新“雙爭”活動中,先進單位比例從原來的30%壓縮到25%,優秀個人比例也從原來的25%壓縮到了20%。比例的壓縮,表面上看是在獎勵數量上做減法,但實質上是在榮譽分量上做加法。一些官兵反映,現在創先爭優必須付出更大的努力、作出更大的成績。二是重獎舉措提振了“爭”的動力。新“雙爭”激勵措施中提出“任期內所在單位連續2年被評為‘四鐵’先進單位的主官,連續2年被評為‘四有’優秀個人的人員,優先晉升使用”“連續3年被評為‘四有’優秀個人的應當記三等功”等一系列明確規定,在廣大官兵中引起強烈反響。我們在組織基層座談時,一些軍士骨干提到,“有了這些要求,只要干得好,是你的功績搶也搶不走、讓也讓不掉”。三是容錯機制解除了“爭”的顧慮。《實施細則》中明確了5 種不影響評優評先的容錯情形,這是新“雙爭”的一大創新,也是一大亮點。特別是對于剛剛經歷重大調整改革的部隊來說,基層官兵急切需要在探索前進道路上的支持與鼓勵。有了容錯手段的宏觀調控,極大緩解了基層官兵畏首畏尾的顧慮、糾正了少干少出錯的誤區、濃厚了擔當作為的氛圍。
新“雙爭”在整體設計上,提高了標準的清晰度、群眾的參與度和結果的透明度,不僅讓基層發言,更注重讓官兵評判,在營造良性競爭氛圍的同時,對維護基層清新、奮進、和諧、公正、民主的內部環境,更是有力的推動和促進。一是標準劃定更加清晰。新“雙爭”把標準條件、程序規范和激勵措施交給基層、交給官兵,確保做有參照、創有目標、評有標尺。《實施細則》明確的基本標準和各項條件,讓廣大官兵能夠更清楚地看到“向哪里努力”“誰符合條件”“自己差多遠”,保證了比在標準中、爭在明面上。二是群眾意見更加厚重。新“雙爭”活動無論是在階段評比還是在總體評定之前,都設計了民主測評環節,而且將民主測評結果作為黨組織作結論、拿方案的重要依據,真正下放發言權、建議權,讓群眾來把第一道關。三是評比過程更加透明。新“雙爭”活動倡導“不搞千分制,不搞天天打分、事事考核、處處留痕”。這就要求在具體組織實施過程中,要把日常工作的表現、講評的記錄、測評的結果、評比的結論進行全程公示,真正讓評前有依據、評時無“死角”、評后有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