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會 周 春
新修訂的《軍隊基層建設綱要》明確指出:“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做到隊列集會有歌聲、周末假日有活動、重大節慶有晚會、年度文體有比賽。”這就要求我們要把基層經常性文化活動與火熱的軍營生活有機地融合起來。開展歌詠演唱活動是基層文化工作的重要內容,它寓教于樂、寓美于歌,凝聚軍心、鼓舞士氣,深受廣大官兵喜愛。當前,由于部隊訓練任務重、業余時間少、缺少教歌員等現實問題,戰士們的演唱常出現“音不準、聲不齊、歌不美”的現象。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關鍵是教歌環節要把住“準、活、美”三字訣,就能有效改變“音不準、聲不齊、歌不美”演唱現狀。
基層廣大官兵的音樂素養參差不齊,大部分人不懂樂譜。這就意味著在教歌過程中,教歌員教成啥樣,戰友們就唱成啥樣。因此,唱準歌譜、把準吐字是唱好歌曲的前提。
歌譜要準。歌譜是一首歌曲旋律音高的標尺。想唱好歌,首先要唱準。怎樣才能讓官兵唱得準呢?那就是嚴格按照樂譜來演唱。比如《團結就是力量》,這是許多戰友走進軍營后學唱的第一首歌,但是許多基層部隊對這首經典歌曲的演唱都存在著音不準的問題。究其原因就是學唱的時候,沒有嚴格對照歌譜學唱。如第一樂句的結尾本來是1、5、3,這是主和弦的三個音,結果被唱成了1、6、5;第二樂句的結尾本來是1、6、5,結果又被唱成了1、6、6。這種錯誤的演唱習慣完全破壞了歌曲本身的音樂意境和思想內涵。實踐證明,要想唱好歌,唱準歌譜是基礎。即使旋律唱錯了,也可以通過學唱歌譜加以改正。唱準歌譜是幫助官兵建立正確的音高概念、提高演唱技巧的重要一環。
氣口要準。有的教歌員反映,即便歌譜會唱了,但基層合唱依然存在著聲音不整齊、不統一的現象。這是為什么呢?原因是大家的氣口不在一起,也就是演唱前的吸氣動作不一致。在2015年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 周年千人合唱排練中,為了在短時間內提高整個合唱團的演唱水平,教歌員每天帶領大家一起練習氣口,特別是起唱前的吸氣動作,反復訓練1200 人統一呼吸的氣口,收到良好效果。比如《保衛黃河》第一句的“風”字,提前反復練習發聲前的氣口,也就是演唱前的呼吸動作,讓大家體會“倒吸一口涼氣”或是“嚇一跳”的感覺,經過兩節課的專門訓練,最終確保了1200 人的歌聲在瞬間整齊地發出。
吐字要準。部隊是個大熔爐,戰友們來自五湖四海,方言各異。對于基層合唱來講,各地不同的方言也是造成合唱發音不齊不準的原因之一。比如湖南、廣東、福建的方言中l、n 不分,常把“湖南”讀成“服藍”,“風景”讀成“哄景”;安徽、江蘇一帶的方言中s、x 混淆,常把“洗一洗”讀成“死一死”。在2015年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 周年千人合唱排練中,許多來自南方的戰友就把《保衛黃河》的“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誤唱成了“哄在吼,馬在造,黃河在咆騷”。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教歌員在逐字逐句糾正發音基礎上,通過朗讀歌詞、背誦繞口令來提高官兵的“嘴皮子”功夫;通過自唱自錄的方式,讓官兵聆聽自己的聲音,找準癥結,逐一糾錯;通過照鏡子說話的方式,改變說話習慣。通過這些訓練方法,戰士們的吐字準了,歌聲也整齊統一了。
對教歌員來講,教歌的過程是一個人綜合素養的展示。要做到教得好、學得快、唱得準,就要善于用語言來調動官兵的學唱熱情。
語言要活。可以適時穿插歌曲創作背景的介紹,通過介紹歌曲的誕生背景和鮮為人知的創作細節,點燃官兵的演唱欲望。比如《大刀進行曲》,這首歌創作于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當時,中國守軍指揮官宋哲元向29 軍官兵下達了“以宛平城與盧溝橋為吾軍墳墓,一尺一寸國土,不可輕易讓人”的命令。29 軍大刀隊的將士們奮勇沖殺,浴血奮戰,19 歲的戰士陳永德一人就殺死9 個鬼子、繳獲13 支槍。將士們的英勇壯舉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和勝利信心。作家麥新聽到29 軍的捷報后,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寫下了這首不朽的作品。教歌時,穿插這樣的背景介紹,就會有效激發官兵的學唱熱情。另外,還可以從歌曲的歌詞旋律、節奏速度、詞曲作者入手進行分析講解,增強教歌的趣味性和知識性。
方式要活。基層部隊學唱歌曲最忌“車輪戰”,單一的重復歌唱會消磨戰士們的演唱熱情,降低學唱效率。為了避免類似的問題出現,首先,在基本會唱的基礎上,可適當邀請音樂基礎好的同志進行示范演唱,以點帶面,穩定學唱成果,還可以讓大多數同志的嗓子得到休息調整。其次,對個別音符唱不準的重難點,可采用教歌員大聲唱譜、官兵小聲唱詞的方法,邊跟唱邊校正邊修改,逐步增強大家的演唱信心。還可邀請建制班、排進行小組演唱競賽,舉一反三,現場點評,激發大家的集體榮譽感。
氛圍要活。教歌是提高戰士藝術修養的關鍵環節。可以穿插與歌曲相關的音樂故事,拓展官兵的藝術視野,還可以講一講藝術家背后的奇聞軼事,增加大家的學習興趣。另外,根據戰士們對歌曲的熟練程度,視情展開二聲部的“卡農”輪唱,培養和訓練大家的演唱修養。在此基礎上,可按照歌曲的主和弦、下屬和弦和屬和弦的順序進行簡單的和聲練習,邀請唱得準、樂感好的同志進行“和聲游戲”,讓他們演唱歌曲的主旋聲部,由教員配合演唱歌曲的變奏聲部,在濃濃的藝術氛圍中讓大家感受音樂和聲的美妙。
把準速度體現節奏美。把準節奏是唱好合唱的基礎。對歌曲來講,速度本身就是一種表情語言,有著嚴格的藝術界定。如果將所有的歌曲都用一個速度來演唱的話,歌曲就背離作曲家最早的創作初衷。如《保衛黃河》的速度記號是快板,每分鐘大約在132 拍上下,如果演唱時節拍達不到這個速度,歌曲中排山倒海、勢不可擋的氣勢就會大打折扣。與之相反,《當你的秀發拂過我的鋼槍》是首浪漫的軍旅抒情歌曲,速度必須控制在每分鐘90 拍以內,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柔中帶剛、深情委婉的歌曲意境,速度一快則意境全無,速度慢了又有種沉迷于兒女情長的頹廢感,這就是歌曲速度的重要性。在電影《大腕》中有這么一個搞笑片段:樂隊由于演奏《哀樂》的速度快了一倍,使原來莊嚴肅穆的“悲曲”變成了興高采烈的“喜歌”,令人哭笑不得。因此,無論演唱什么樣的歌曲,把準節拍速度是非常重要的;否則,歌曲的“味道”就變了。
把準時值體現旋律美。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由12 個音符的重復變化組合而成,每一句旋律就是構成音樂作品的一磚一瓦。好的歌唱就是該長的長,該短的短,該斷的斷,該連的連。比如《保衛黃河》中的第一句“風在吼,馬在叫”,“吼”和“叫”字都是兩拍,演唱時既要拖滿時值,又要唱得短促有力。在實際的演唱中常出現兩頭冒尖的情況,一種是過分追求緊張有力,只斷不連,把兩拍的時值唱成一拍半,使歌曲的藝術形象打了折扣,速度越唱越快;第二種是時值拖得太滿,只連不斷,音樂的緊張氣氛又受到影響,速度越唱越慢。旋律美重點體現在對音的時值的準確把握。同時,還要根據歌曲不同的段落和情緒變化進行二度創新,準確展現音樂的起伏變化。
把準對比體現變化美。不論何種藝術,最大魅力主要體現在創新變化上。歌唱也是如此,好的演唱就是要對歌曲的強弱、高低、快慢作出恰如其分的處理,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出歌曲的韻味。基層官兵的演唱往往不注重歌曲中強弱、高低、快慢的變化對比,從頭至尾用同一力度、同一速度、同一情緒去演唱,演唱效果就會千篇一律、千歌一聲。比如賀綠汀的《游擊隊歌》,歌曲開始必須弱聲進入,才能把游擊隊員神出鬼沒、機智靈活的藝術形象展現出來;中間樂段的“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要作出漸強處理,這樣在力度強弱上與歌曲的開頭形成對比,歌曲意境和思想內涵才會得到完美展現。
總之,教歌的不同階段要注意把握不同的側重點,針對官兵演唱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對癥下藥、有的放矢,點燃歌唱熱情,拓展藝術視野,從而不斷提高基層部隊教歌活動的效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