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第一小學 林秀欽
萬丈高樓平地起,小學中年級是習作的起步階段,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一環,其效果與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整體語文素養的提升與發展,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學中年級的學生初接觸到習作這一系統任務,其不免存在著抵觸以及不知如何下手的尷尬狀況。為此,作為一名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師,我在自身的語文習作教學實踐活動中致力于探索能顯著提升中年級習作教學質量的方法,感悟頗多,以下就從“先說后寫”“以讀促寫”以及“學生評價”三個方面入手,針對帶給中年級習作教學以無限生機與活力的有效策略發表個人認識與看法,望能拋磚引玉,推動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工作的有序進行與開展,也帶動小學生寫作素養與能力的顯著進步與發展。
我在小學中年級語文習作教學中發現,當出示習作題目時,很多學生不知道寫哪些內容,更不知道如何寫,導致他們在寫作時總是磕磕絆絆,擠牙膏式地編一句寫一句,這樣寫出來的文章質量如何可想而知。更令人擔憂的是,長此以往,就會扼殺學生習作的積極性,甚至會產生放棄習作的念頭。針對這一情況,我認為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時,當學生審完作文題目后,可以不急著讓他們動筆,而是引導學生針對所給定的主題發表各自的認識與看法,以此為基礎,教師再順勢進行引導。相信在輕松愉快的師生、生生交流中,學生的思路將得到開闊,寫作方法也能得到有效的梳理,這時,教師再告訴學生寫作并不難,只需要將剛才說的分段寫下來,就可以很好地達到本次習作的要求,寫出一篇難得的美文佳作來。此時學生動起筆來,自然便能得心應手,進而大大提升其語文寫作的效率與質量。
例如:在以“可愛的……”為主題的習作教學活動中,我沒有急著讓學生寫作,而是先鼓勵學生踴躍進行口頭表達,內容不限,要求不限,只要言之有理、思路清晰即可。與寫作相比,口頭表達的難度相對較小,因此學生積極舉手,都想將自己認為可愛的事、人表達出來,他們踴躍發言,課堂氛圍空前高漲。
有的學生說:“我有一只可愛的小狗,它的名字叫作蒙多。這個好聽的名字還是我給起的。假期放假回家,媽媽帶著我回老家,我發現姥姥家竟然養了一只小狗,聽姥姥說它還沒有名字,我認真想了想,決定叫它蒙多。蒙多非常可愛,我讓它做什么,它就做什么,我說‘蒙多,跳一下’,它就能順著我的手前腳跳起來,我說‘蒙多,打個滾’,它就能在地上滾一下,別提多可愛了……”
有的學生說:“姨姥姥家有個弟弟,我感覺他很可愛。弟弟今年五歲半了,眼睛大大的,而且非常活潑,每次來我家,都會‘哥哥’‘哥哥’地叫我,讓我陪他玩。別看弟弟的年齡小,但是他卻能說出很流暢的英語,會打出瀟灑的跆拳道,還會輪滑,真的是讓我這個哥哥也自愧不如啊……”
有的學生說:“今年的植樹節因為特殊的原因我沒有能參加學校的活動,看到我失望的神情,媽媽從廚房找來了一個紅薯,媽媽說我們可以把這個紅薯放到剪好的飲料瓶中,然后將飲料瓶里放上水,這樣我們就可以水培紅薯了。起初,我沒有對媽媽這一水培紅薯的做法感興趣,可是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我透過透明的飲料瓶看到了放置于水中的紅薯一點點地長出了嫩芽,最后這些嫩芽就像小樹一般茂密起來。現在我可以很自豪地跟大家說,我有一盆非常可愛的水培紅薯了……”
在進行口頭表達的過程中,學生關于“可愛的……”的思路變得清晰起來,此時,教師只需要鼓勵學生將剛才各自表達的內容以文字的形式整理、記錄下來,再加以修飾與潤色即可。由于已經有了之前的表達,因此,學生關于寫作的抵觸與排斥情緒便會大大降低,他們會很有成就感地將剛才自己表達的內容整理與記錄下來。此時,對于學生來講,他們的寫作難題已經得到了有效解決,而我們本次的寫作教學質量也得到了極大的保障,效果突出且非常明顯。
所謂以讀促寫,便是通過閱讀促進寫作的一種教學模式。閱讀與寫作是密不可分的兩大部分,其中閱讀作為輸入性的活動,是學生豐盈內心,積累素材、經驗與技巧的一種過程;寫作作為輸出性的過程,是學生對外展示自我的一種過程。鑒于閱讀與寫作兩者之間的緊密聯系,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便可以實施以讀促寫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充分地閱讀,為他們的寫作奠定下良好的基礎,這也不失為提升中年級語文寫作教學質量的重要切入點。
我在語文寫作教學活動中,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進行了積極的嘗試與實踐,對此,學生反饋良好。例如:在《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課的教學之中,除了認真帶領學生學習其中有關的閱讀知識之外,我還有意識地重點向學生分析了這一課文的寫作思路與方法,其按照“總—分—總”的寫作思路對美麗的小興安嶺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讓人讀了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對小興安嶺的美麗景色心生向往之情。以此寫作技巧為基礎,我為學生布置了一項“讀后習作”的任務,讓學生根據《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課文中“總—分—總”的寫作方式,嘗試對自己的家鄉進行描寫。由于有《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很好的范例,學生對“我的家鄉”為主題的習作信心滿滿,信手拈來。即先總述家鄉的美麗,直接抒發熱愛之情,然后按一定的順序分述家鄉的美麗,可以從春、夏、秋、東四個季節入手,對每一季節吸引人的代表性美景進行有序介紹,也可以按照方位順序,寫出家鄉的美景,還可以介紹典型建筑表達熱情之情,最后再進行總結性的描述表達家鄉之美。像有的學生寫出了如下的文字內容。
我的家鄉
我的家鄉,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雖然在別人看起來毫不起眼,但是在我心里卻有著非同一般的地位。
春天來了,綠綠的小草冒了出來,嫩綠的柳樹抽出了枝丫,人們也開始了繁忙的春耕。春天的家鄉處處顯示出生機與活力。
夏天來到,知了在樹上悠揚地歌唱,蟋蟀在草叢里高歌,池塘里的荷花盡情地開放,孩子們嬉笑著追逐低飛的蜻蜓。夏天的家鄉讓人感覺非常舒適。
秋天給家鄉換了一身衣裳,到處都是金燦燦的莊稼、紅彤彤的果子,秋天給家鄉人們帶來了豐收與希望。
冬天翩然而至,孩子們最喜歡的雪來了,雪地上孩子們玩鬧著,堆著雪人,打著雪仗,經歷過一個忙碌的秋天的人們也坐在一起閑聊著,一片安逸的氣氛。
我的家鄉,一年四季都有它自己的特色。我熱愛我的家鄉。
由學生創作的以“我的家鄉”為主題的文章來看,因其具有極強的邏輯性與條理性,文章質量得到極大的保障。以讀促寫之于提升小學中年級習作水平的可行性得到了充分證明。
當前的小學語文習作批改環節,很多時候都是學生將寫好的作文交給教師,由教師來批改。教師面對一個班級幾十個學生五花八門的作文,從修改錯別字開始,到眉批、總批……耗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當教師將嘔心瀝血批改好的習作本發放到學生手中時,學生看一眼等級后,就不再理會了。這種投入與產出嚴重不對等的工作實在沒有意義。但是對于學生習作中存在的問題不提出修改意見,就會使本次習作的質量大打折扣,所以作文不批改不行。如何使習作批改過程既讓教師省心省力,又讓學生受益良多呢?
針對這一情況,我認為中年級習作批改可以嘗試著引入學生自評和互評的模式,即讓學生對所寫好的文章進行自主評價。首先要求學生在結束了寫作任務之后,對照教師制定的本次習作目標進行自己評改,即自己對自己寫好的作文進行點評,并根據發現的問題進行修改。以此為基礎,學生秉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對他人所寫好的作文進行評價,就是讓他們相互之間交換寫好并自改的作文,進行互評并發現對方作文中所存在的問題,同時還要寫明問題所在,并提出修改建議,以方便對方的后續修改。這樣下來,整個班級的學生就形成了互幫互助的習作評價氛圍,這樣一來可以緩解教師繁重的批改習作壓力,二來更是讓學生得以靜下心來認真揣摩自己所寫的文章,從中發現不足與問題,看到優勢與閃光點。有了對自己所寫文章的深刻認知,學生在日后的寫作活動中便能做到揚長避短,進而切實提升自身的語文寫作教學質量。在小學中年級語文寫作教學活動中推動“學生評價”的批改模式之于提升學生語文寫作質量的意義得到了充分凸顯。
總之,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師一定要立足自身的語文教學實踐情況,多途徑、多渠道地探索合適的習作教育教學方式,這樣,小學語文中年級的習作教學活動才能得以有效組織與開展下去,學生在習作起步的路上才會一步一個腳印,從中獲得切實的習作素養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