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伊吾縣中學 劉延娜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培養學生適應時代發展所需的能力與品格。在高中化學學科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重點在于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傳統的高中化學教學中,化學教師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教授,把提升學生化學成績當成教學重點,忽視了化學實際上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高中化學書上的知識也都是來源于化學實驗。當代高中化學教學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不能再忽視實踐教學,要從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視角出發,合理設計化學課程。
“核心素養”這一詞語并不是我國提出來的,而是在教育不斷發展全球化過程中逐漸傳入我國的。從核心素養的英文字面意思上來翻譯,核心素養可以被分解成兩個部分,一部分理解成為“關鍵”“重要的”,另一部分理解為“職業能力素質”“能力素質”。“核心素養”一詞傳入我國之后,我國的教育工作者對其進行了本土化翻譯,將其含義與我國的教學改革進行融合,把核心素養當成評價學生綜合能力的主要標準。在我國教育領域中,把“素養”翻譯成通過學習與實踐而獲得的道德修養以及學科技能。在化學學科教學當中,學科核心素養可以被理解為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運用化學知識認識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構成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如今的高中化學學習中,很多學生將學習與實踐相分離,不少教師將教學與實踐相分離,不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重視學生的化學學習實踐,或者所講授的內容與課堂要求內容沒有較大的關系,導致教與學不匹配。沒有實踐來檢驗所學知識,學生就可能出現“知識與實踐相背離”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正確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相關問題。因此,在高中化學中應用“教學做合一”這一理論,對于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在這個過程中,實現“教學相長”。
第一,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構建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認識,并從化學的角度來看待生活中的事物。也有助于幫助學生認識化學的本質特點,學習化學科學研究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自然觀和嚴謹的研究態度。將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將課堂與生活相融合,促使他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能夠輕松地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解決。
第二,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對學生的生活也有較大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如果能將自己在課堂上所學到的東西進行靈活運用,就會發現,生活中還藏著很多自己沒有發現的奧秘。例如:當家人出現疲勞、記憶力減退、失眠等問題時,說明家人可能身體內缺堿。這時,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平時所學的知識,推薦家人多吃含堿性物質較為豐富的食物,如海帶、豆腐、蘋果等。運用所學的知識來進行實踐操作,為自己以及家庭的生活提供便利,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加深自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第三,提高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也會對社會的發展有較為重要的影響。每個學生將來都會走上工作崗位,成為這個社會的建設者和維護者。在高中時期,打下良好的化學基礎,就能在將來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得心應手。目前,化學的應用,對我們的社會起到了建設作用。但是,超過應用的尺度,也會造成生態的破壞。例如:酸雨就是因為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等化學物質的大量使用,并釋放到大氣中而形成的。因此,在高中時期就打下化學應用的基礎,能幫助學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正確運用化學知識,在用化學知識造福社會的同時,也能保證對自然的保護。
很多學生學習不好不是因為他們對個別知識點掌握得不好,而是因為沒有整體意識,把學習過的知識當成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這樣在實踐運用的時候就容易導致思維混亂,頭腦中的知識雜亂無章。這時候培養學生的整體化思維就顯得尤為重要,就像是用一根根線把知識串起來,幫學生梳理學雜的知識點。整體化思維與片面化、零碎化思維相對應,所強調的是把所學習的知識整體化,這樣可以有效防止知識過于零散,整體化思維幫學生把每節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關聯到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培養學生養成整體化思維,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中逐漸滲透,這也是教學生把知識轉化為核心素養的重要 方法。
可以培養學生整體化思維的工具有很多,如建立知識樹、概念圖、思維導圖等。知識樹就是把知識用樹的形狀畫出來,知識樹的樹干可以是一門學科、一個單元、一個章節、一堂課。而樹上的枝干和樹葉就是對知識的進一步細化,學生可以用畫知識樹的方式來梳理化學知識,這樣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學習過哪些知識。概念圖是用節點來代表概念、用連線來代表概念之間的關系,用文字來標注概念之間的這種關系。概念圖的運用可以幫學生構建起比較細致的知識框架,是學生記憶知識點的有力工具。思維導圖是構建整體化思維最有效的工具,所采用的是文字與圖片相結合的方式把知識串聯起來。例如:教師在講鐵的化學反應時,讓學生記憶的Fe、Fe2+、Fe3+三者之間通過添加Mn、Zn、Cu、S 等化學溶液而發生化學反應的“鐵三角”圖示就是思維導圖。
化學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如果教師把化學課上成理論知識的灌輸一定難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時間久了以后,還可能讓學生產生對課堂的厭倦心理,使得化學課堂氣氛比較沉悶。情境教學通過創設學習情境,把課本上抽象和枯燥的知識情境化。化學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來創設合適的情境可以讓學生體驗到學習化學知識的樂趣,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與吸收情境教學中融入的化學知識,進而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提升。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運用的情境創設方法有很多,如創設生活情境、創設實物情境、創設問題情境等。其中,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都是化學教師比較常用的。比如當教師在給學生講“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對大氣的污染”這一課時,就可以把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相結合。首先讓學生回憶近年來社會廣泛關注的霧霾問題,說一說霧霾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不利影響,分析霧霾產生的原因。通過生活中霧霾現象的出現來引出課堂教學主題,是給學生創設生活情境的過程,接下來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進一步切入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教師可以問學生:為什么我們的生活中會有霧霾天氣的出現?霧霾里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我們在霧霾天氣戴的防霧霾口罩有沒有用?情境創設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知識的學習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帶給學生更具體和真實的學習體驗,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自己要學習的化學知識。
傳統的高中化學課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實驗課很多時候也會被教師用來上理論課。而在如今重視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教育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師應該轉變教學理念,不僅要重視理論教學,還要重視實踐教學。在化學實驗課上,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更多,正所謂實踐出真知,在實驗課堂上,通過親自動手實驗來驗證知識可以讓學生記得更扎實,而且會給學生枯燥乏味的課堂學習中增加更多樂趣。所以,高中化學教師要開始重視實驗課,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實驗課堂雖然要以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為主,但是教師也不能對學生完全放任不管,讓學生按照書中記載的實驗步驟完全自主操作。為了保證實驗效果,提升實驗教學效率,教師在帶學生上實驗課的時候需要給學生布置任務,借助教學任務來驅動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在實驗課上給學生布置的任務必須與學生接下來要做的化學實驗緊密相關,一方面,教師提出的教學任務應該對學生的實驗過程和目標有指導性;另一方面,教師設計的教學任務應該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究。比如:教師在帶學生做“離子反應”的實驗時,可以先讓學生預習實驗過程。首先,讓學生準備好實驗需要的器材。然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用手中的器材和工具檢驗溶液里是否存在某種離子。最后,當學生完成這個任務時,教師可以對其進行合理性評價,分析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提出的證據是否準確,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才能驗證自己的設想,如何用實驗結果支撐自己提出的觀點。設計合理的實驗任務就是給學生提供明確的目標,讓學生知道自己做的實驗目的是什么。
綜上所述,在教育改革發展的浪潮下,高中化學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充分認識到傳統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上都做出積極的改革與創新,把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當作主要教學目標,進而不斷提升高中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