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志國
甄先生讀書人出身,典型的文人氣質,卻陰差陽錯置身官場,當起了局級單位的一把手。轉眼過去了很多年,他逐漸成了老同志,再過兩年也就退休了。甄先生因家庭原因主動請求不再擔任領導職務,想到一個新單位任調研員。組織上自然理解,便接受了甄先生的請求。
沒想到由此卻引出了麻煩。眼看就要到新單位報到了,深陷心理困擾的甄先生,感覺自己雖經努力自我調節,卻依然沒能解決問題,終于決定來訪了。
如果工作變動屬于被動服從,陷入這樣的心理困擾,還好理解。甄先生的工作變動,應該說是如愿以償,本該是件高興的事,為什么也會出現心理問題呢?
我引導說:“能談談具體緣由嗎?”
甄先生滿臉愁容:“唉,說起來也不算什么。只是幾年前有過一件小事。一次會議上,休會時上級領導老王跟大家聊天。我從外面進來,正好有個急事想跟領導談談,看當時沒人說話,就上前搭話。沒想到話還沒出口,老王就來了一句,‘等會兒,我還沒談完呢?!敃r,感覺老王很粗暴,讓我很尷尬,很沒面子。不過,時過境遷,這件事也就慢慢忘記了。沒想到,這個老王現在就是我要去的新單位的一把手……”
我笑了:“于是心里有了顧慮?”
甄先生苦笑:“是啊?,F在,老王將成為我的頂頭上司,想到那次那件事,想到他那句話,就心里擔憂,他會怎樣對我?會怎樣安排我的工作?想到這些,心里就不舒服,甚至渾身都不舒服,真有些不想去新單位了……”
“工作可以重新安排嗎?”
“如果硬要上級重新考慮,也不是沒有可能。但是,這到底不是兒戲,去還是要去的?,F在的問題就是,我自己越想越擔心,越想越不舒服,越想越放不下了。我知道,這其實是我自己的問題。別人隨便一句話,我心里就會放不下。這么多年,學著自我調節慢慢走過來了。沒想到現在又遇到了這種情況,跟誰也不好說,只好找您來了……”
很明顯,甄先生的所謂人際困擾,并非遇到了什么實質性的具體人際障礙,而是由于對人際關系太過敏,而導致的人際關系的主觀猜想。就是說,甄先生所謂的人際困擾,并非源于外部的客觀生活現實,而是源于由于人際過敏導致的內部的主觀假想。甄先生的人際困擾,不是被別人所傷,而是自己嚇唬自己,是被自己所傷。這用心理學的話說,叫作人際過敏,嚴重了就是人際過敏癥。
人際交往中保持適度敏感,不僅是正常的,而且是必要的。我們說的人際過敏,是人際敏感超過了一定限度,對人際關系過于敏感,容易猜疑,以至于不能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由此感到自卑而懊喪,感受到種種消極的心理體驗。人際過敏不僅讓人產生消極的心理體驗,有時候甚至還會引發消極的生理反應。比如,光是看到對方的模樣、聽到對方的聲音,身體就會僵硬,連腸胃都會難受起來。
我們都難免陷入這樣的困擾。比如,看到別人對自己笑,會以為是嘲笑自己;聽到別人說悄悄話,會以為說自己的壞話;甚至連別人一個隨意的眼神,一聲平常的咳嗽,一個隨便的轉身,也會以為是對自己的不友好,是對自己的鄙視,是對自己的傷害。這可說是人之常情,區別只是表現不同,有人偶爾出現,有人經常出現,有人表現比較輕微,有人表現比較嚴重。所以,所謂人際過敏癥,準確一點叫作人際過敏現象更合適。甄先生面臨的麻煩,可以說都是人際過敏惹的禍。
人際過敏的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敏感、猜疑、戒備、自卑、封閉、拘謹等性格因素,都可能與人際過敏互為因果,都可能導致人際過敏。但是,人際過敏的心理根源,往往是由于內心缺少安全感,讓人際過敏成了一種心理自我防御機制。
心理學上有個心理現實的概念。我們把生活的世界,叫作客觀現實,把這個世界反映在人心理上形成的主觀體驗,叫作主觀現實,也就是心理現實。我們生活在同樣的客觀現實里,然而,不同的人卻會形成不同的心理現實。
他人對我來說是不是足夠安全,他人會不會傷害我?人的許多心理體驗,都源于生命的早期。這些對他人的基本體驗,也源于生命早期的心理體驗,源于在與“重要他人”互動中獲得的經驗。這個“重要他人”,當然首要的是父母。就是說,一個人早期的親子關系,制約著他的人際體驗,制約著他內心的心理現實,制約著他的人際敏感性和人際交往的模式。如果一個人缺乏安全的人際體驗,心理現實中缺乏安全感,就會表現出比較嚴重的人際過敏。
甄先生的人際過敏,與早期生活經驗,與心理現實中缺乏安全感,不無關系。
類似甄先生這樣的人際過敏,需要心理調節三步走。
第一步是情緒調節陷入人際過敏的困擾時,內心有很多消極的情緒體驗。情緒調節的主要方法是表達和傾訴。所以,首先是引導當事人,盡情表達自己的體驗,盡情宣泄自己的情緒。就是說,作為心理專業人員,或者是家人親友,對當事人首先需要做的不是講道理,不是勸說。要知道,許多道理當事人都懂,可能只是需要情感的支持和回應。您只需要耐心傾聽,然后告訴他,您能體會他的痛苦,也許您沒有靈丹妙藥幫他立刻告別痛苦,但是,您愿意和他一起面對,一起想辦法。
第二步是認知調節我們知道,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現實。這些被主觀加工過的心理現實,直接導致人的情緒波動和行為方式。人際過敏的人,常常會把自己的心理現實推測為客觀現實。本來,情緒體驗常常是由自己的心理現實引起,但是,人際過敏的人卻會錯以為是客觀現實引起的。本來,對方只是露出普通的表情,人際過敏的人也會錯以為對方在生自己的氣。所以,需要區分哪些是客觀現實,哪些是自己的心理現實。
第三步是行為調節心理問題的解決,領悟是很重要的。有些問題真正領悟了,也就基本上解決了。但凡涉及心理體驗的問題,光有領悟是不夠的。領悟到了的東西,如果體驗不到也毫無用處。所以,化解人際過敏,只有切身感到身心的緊張焦慮消散了,體驗到了輕松自如的感覺,才算真正解決問題。這只有在實際的人際交往中才能得到。所以,當出現人際過敏時,不能回避,不管有多大的心理障礙,也要主動勇敢地與對方交往。
正所謂“響鼓不用重槌”,鑒于甄先生的悟性,上面的意思我沒做多少說明,除了表示自己理解那種很不好受的感覺,更多的是靜靜地傾聽,只在適當的時候插話,引導甄先生盡情訴說。到后來,甄先生笑了:“在家里,我一說,妻子就攔我,勸我,就跟我講道理。今天跟您這樣訴說訴說,心里痛快多了?!焙苊黠@,現場的傾聽和傾訴,對甄先生產生了比較好的情緒調節作用。
隨之而來的是自然過渡到認知調節。幾乎沒用我引導,甄先生便開始了自我辨析:“其實,我們幾乎沒有任何交往,更談不上有什么過節,老王沒有理由對我有什么看法或成見。老王原來在鄉鎮工作,可能就是習慣了那樣說話,也可能他當時正有什么急事。說不定這件小事,他根本就沒有印象了,我有點自己嚇唬自己了……”
我笑了:“是啊,人常常會這樣自己嚇唬自己。我也是比較敏感的人,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呢。一次,參加一個遺體告別儀式,我偶遇熟人,打招呼的時候,對方表情僵硬。以至于過后受邀出席一個婚宴,預知那位熟人也將出席,我顧慮重重都不想去了。但是,我告誡自己,回避不是辦法,硬著頭皮也要去。婚宴上,那位熟人滿面笑容跟我握手。隨著我們的談笑聲,我心里的憂慮糾結煙消云散了?!?/p>
甄先生笑出了聲:“明白您的意思,我也不能回避,只有面對,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p>
大約兩周后傳來好消息:甄先生早已到新單位上班了,感覺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