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市中醫藥大學血液科博士 夏樂敏 圖片提供/壹 圖
硒元素是人體必需的微量營養素,遍布各組織器官和體液,對許多器官、組織的生理功能有著重要的保護作用和促進作用。研究表明,硒缺乏容易導致人體免疫能力下降,不僅可能引起癌癥、心血管病、肝病、白內障、糖尿病、生殖系統疾病等,而且還可能導致溶血性貧血,威脅人類健康。
我們知道,成熟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為120 天。正常情況下,全身成熟紅細胞總數中每天約有1/120 因衰老而消亡,同時,有相等數量新的成熟紅細胞生成,如此,使得人體內成熟紅細胞保持恒定。某些原因,如硒缺乏,會使得紅細胞的壽命縮短,過早或過多地被破壞,就可能發生“溶血”。此時,通常骨髓會加速造血,以補償紅細胞的不足。但是,如果紅細胞的破壞能力超過了骨髓最大代償能力,以致新生紅細胞不能補足破壞的紅細胞數量,就會發生貧血,這種貧血被稱之為“溶血性貧血”。
研究證實,硒元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抗氧化,是脂質過氧化作用的強力抑制劑,能“抗衰老”,保護紅細胞細胞膜的完整性。如果人體缺乏硒元素,紅細胞細胞膜的膜結構完整性很容易受到破壞,紅細胞破裂,發生溶血。一旦紅細胞的破壞能力超過骨髓最大代償能力,就可能引起溶血性貧血。

國內外一些研究發現,胎兒缺乏硒元素容易出現發育遲緩;缺硒的新生兒中,早產比例較高,并且容易發生溶血性貧血。除此之外,孕婦和青少年也是容易缺硒的人群,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機體營養消耗大,如不注意及時攝入營養素,也容易出現硒缺乏,進而出現溶血性貧血。
研究人員還發現,老年人是貧血高發群體,進一步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老年貧血患者的血液中,大多硒含量不足。分析認為,老年人缺乏硒元素和平時營養攝入不足有關,加之機體代謝減緩,容易出現紅細胞壽命縮短,發生“溶血”現象。再加上骨髓造血能力衰退,來不及補償,最終可能導致溶血性貧血發生。
根據中外科學工作者對食物含硒量的測定我們可以發現,蛋白質含量高的食品含硒量>蛋白質含量低的食品含硒量,其順序為動物內臟>海產品>魚>蛋>肉>蔬菜>水果??梢姡瑒游镄允澄锖枯^高。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近年來我國居民攝入動物性食物不斷增多,但是,飲食習慣還是以食用植物性食物為主,這可能導致動物性食物不足,硒的攝入量偏低。此外,需要強調的是,我國糧食主要種植地如東北平原、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均為低硒地區,其糧食產量占全國的70%,這也可能造成食用這些地區糧食的人群普遍缺硒。
一般來說,我國成年人除食物之外,可每日補硒25 微克左右;缺硒成年人每日應補硒50 微克或75微克以上。在天然食物中,富硒大米、富硒小麥、海鮮、蘑菇、雞蛋、大蒜、銀杏等含硒元素都比較高,因此,缺硒人群可以適當多攝入一些這類食物。可以這么說,只要食物攝入適當,硒元素缺乏及其導致的溶血性貧血是可以預防的。當然,也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適當補充硒制劑。
摘自《大眾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