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吉 星 圖片提供/站酷海洛

汽車,曾經是多少有點兒神秘的東西。可能很多中老年朋友還記得,在新中國建國初期,甚至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駕駛員還是很榮耀的“五大員”之一。坐在駕駛室,摸摸方向盤,在那個時候是能讓小朋友興奮很久的事。機關單位培養一名司機更是很重要、很嚴肅的一件事情。有些老司機可能還記得去駕校學車,夏天暴曬,冬天手搖啟動發動機,學得慢了還要被師傅責罵等“有趣”的場面。甚至改革開放有一段時間了,馬路上跑的還是老三樣——桑塔納、捷達、富康。今天,這一切都不一樣了。到駕校考個駕照不再那么困難。國外品牌、國產品牌,進口車、國產車,買車、擁有私家車變得十分容易,總有一款能滿足您或全家的要求。
但是,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加,路上越來越堵,交通情況愈加復雜,事故也時有發生。據統計,目前導致交通事故逐年上升的四大主要人為因素包括:飲酒、睡眠不足、車速過快和老年駕駛。隨著全球步入老齡化時代,中老年駕駛員或者叫“銀發族”駕駛員的駕駛安全問題越發突出。
2018年夏,日本澀川一位55 歲的中年人駕車撞進了路邊的市場,傷及14 人。事后駕駛員說,當時他感到右半邊身體僵硬麻木,無法踩踏剎車,導致車輛失控。同年,茅崎市一位90 歲的老婦人駕車闖紅燈撞死了一位57 歲的步行者,并重傷另外三人。日本政府2018年6月發表的《交通安全白皮書》公布了該國車禍的數字,相當驚人。資料顯示,隨著社會老齡化加劇,國家面臨交通安全挑戰,交通事故中“銀發族車禍”比例上升。在2018年道路車禍中14.8% 是由75 歲及以上年齡段的駕車人引起,是10年前的2 倍,為歷年來最高。
在我國,中老年駕駛員造成的交通事故也呈不斷上升的態勢。歸納起來,主要原因包括突發身體不適、駕駛技術不過硬、車輛故障、有意無意違反交通法規等。
美國的汽車文化發展較早,對于中老年人駕車出現的問題有一定的經驗,美國相關研究機構對此提出六條建議。
中老年朋友們可以經常做一些肢體的拉伸運動,來保持四肢、肩頸部和腰身的柔韌度和較大的延展度,這樣在操縱方向盤、向左右觀察和回頭倒車時,身體容易到位,且調整體位變換時間短,操縱汽車更靈活準確。經常做拉伸運動有利于遠離事故并減少其他危險。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聽力和視力難免都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導致對外界事物的觀察感受能力減弱,對緊急情況反應遲鈍。一些眼部疾病,如近視眼、青光眼、白內障等,更是可能對駕駛安全造成重大影響。因此中老年朋友們即使自我感覺良好,最好也要定期進行視力、聽力檢查,因為車輛行駛中對視力、聽力的要求與坐在自家沙發看電視可大不相同。
可能有些中老年朋友已經開了很多年車了,自覺經驗豐富。但隨著年齡增長,一定要懂得調整,一些駕駛習慣需要適當改變。例如,應盡量選擇開自動擋的車,因為自動擋比手動擋更容易操作,可降低駕駛強度;適當調高座椅,調直椅背,減輕膝關節、背部、頸椎的壓力;購買專用的駕駛手套,增加握力;將導航儀的聲音調大一點,畫面清晰一點,放置的位置更合理一些,不要低頭看導航……這些都可以提高駕駛的安全性。
大風、大霧、雨雪等天氣惡劣的情況,或者一些鄉村道路晚間光線不明時,都會提高車禍發生的危險程度。遇到這些情況最好不要出門。如果一定要出行,要么推遲出門,等惡劣天氣減弱,要么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駕駛車輛時集中精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中老年朋友們最好不要在開車時接電話、發短信等。需要使用手機導航應該先查好地址和路線,再啟動出發。不要坐在駕駛座上一手扶方向盤,一手操作手機。這無論對中老年人還是青年人都是十分危險的。如必須接打電話,應當找個安全的地方停穩車輛再打。同樣,邊開車邊吃東西、喝水、聽收音機、聊天等也會分散精力,影響駕駛安全,應當盡量避免。
一些慢性疾病也可能在駕駛時造成危險,比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癲癇等。中老年朋友們應按照醫生的要求,在治療后病情穩定了再開車出門。有些藥物服用后可能會產生暈眩或者麻木的感覺,那么服用這些藥物后就要等這些不良感覺徹底消失再開車,避免出現風險。
筆者結合自身經驗再補充三點:一是開車時注意控制情緒,心態平和,安全第一,情緒不佳或者心事重重時最好先冷靜冷靜。二是控制車速,有些中老年朋友喜歡開快車,這萬萬要不得,車速太快可成倍地增加出事故的幾率。三是切莫酒后駕駛,一方面觸犯法律法規,另一方面給自己、給他人帶來生命的危險,危害極大。
現在汽車已經走進千家萬戶,很多中老年朋友已經不僅僅滿足于上下班代步和周末郊游,短途旅行甚至自駕長途出游越來越普遍,那么安全駕駛就顯得愈發重要。因為這不僅僅是個人財產的考量,更是個人、家庭乃至社會的安全問題,牽扯到每一個家庭的幸福生活。
從下一期開始,我們將和大家陸續分享一些安全駕駛的知識、經驗,包括汽車的構造、工作原理、保養維修常識,汽車駕駛的禮儀、技巧等等,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并有所收獲。
小問題
您知道中國第一輛汽車何時出現、出現在哪里嗎?下一期為您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