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抗戰時期聞一多先生的民間文化觀念與情懷

2020-12-04 17:26:33
大理大學學報 2020年11期
關鍵詞:民歌文化

劉 薇

(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昆明 650500)

“湘黔滇旅行團”遷徙中的民歌采集活動開啟了聞一多對民間的認識,沿途的采風問俗活動讓他在學術上運用民間文化知識來闡釋現實問題,在親眼目睹沉重的民族災難后,來到昆明的聞一多以自己的言行來闡釋其民族情懷。

一、“湘黔滇旅行團”采風問俗活動開啟民間意識

1937 年12 月13 日南京淪陷,日軍向長江流域逼近,不久武漢告急,長沙遭到空襲,為了讓學校能夠正常上課,“長沙臨時聯合大學常委會”準備尋找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經研究決定遷往云南省會昆明。“關于遷校路線,常委會事先指定軍訓教官雷樹滋研究并提出方案。雷樹滋是云南元謀人,以前經常往返于云南與京滬間,對交通、地理情況比較熟悉,他提出水陸兩條路線。前者經粵漢路到廣州轉香港,乘海船到安南(今越南)海防,由滇越路經河口入昆明。后者由湘西經貴州直赴昆明。走陸路可以組織步行,沿途還可以采集標本,了解當地民俗風情,做社會調查。”〔1〕常委會接受了他的方案。參加步行入滇的人員組成“湘黔滇旅行團”,參加步行團的老師有11位,聞一多就是其中一員。旅行團于 1938 年 2 月 20 日出發,4 月 28 日到達昆明,歷時68 天。1938 年 4 月 2 日,長沙臨時大學正式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一)民間文化理念的源泉

長沙臨時大學為了鼓勵師生沿途調查的積極性,為此專門發文,《長沙臨時大學關于遷校步行計劃的布告》規定:“本校遷滇原擬有步行計劃,藉以多習民情,考查風土,采集標本,鍛煉體魄,務使遷移之舉本身即是教育……步行隊到昆明后得將沿途調查或采集所得作成旅行報告書,其成績特佳者學校予以獎勵。”〔2〕學校予以的激勵,對于青年學子很有吸引力,再加上參加步行團的諸位老師首先作了表率作用,在旅行團老師的帶動下,學生根據自己所學專業成立了各種沿途考察的社團。

聞一多是“湘黔滇旅行團”四位教授之一,他不顧一路的疲憊,沿途與老鄉攀談,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路途中所目睹的民眾苦難深深地刺痛著他的心靈,激發了他的愛國情懷,是他后來學術研究具有時代感和民族責任感的源泉。“湘黔滇旅行團”在抗戰史和教育史上都是一個偉大的壯舉,同時在文化史上也具有其特殊的價值。從聞一多及其指導的學生在日后的學術研究方面可見這次特殊的旅行對他們的影響。對聞一多而言,這是他首次如此近距離地與大眾文化接觸。他原來的學術研究是文學、詩歌,生活圈大多局限于學校,與下層勞動人民打交道的機會很少。聞一多作為教授本可以乘坐交通工具前往昆明,而他卻認為“國難期間,走幾千里路算不了受罪,再者我在十五歲以前,受著古老的家族的束縛,以后在清華讀書,出國留學,回國后一直在各大城市教書,過的是假洋鬼子的生活,和廣大的農村隔絕了。雖然是一個中國人,對于中國社會及人民生活,知道的很少,真是醉生夢死呀!現在應該認識認識祖國了!”〔3〕523對于當時的學者而言,大多不知生活在底層的老百姓是什么樣子,更談不上對少數民族眾多的西南地區的了解。沿途中作為教授的聞一多身體力行地關注老百姓的生活,收集記錄民間文化,引導學生認識到圣賢文化之外,民眾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打破了“中國文化一元”的認識,使他們認識到民間文化也是有價值的。

聞一多在近距離地接觸老百姓的生活狀態后,不但在思想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在學術上對民間文化也有了新的認識。他在《西南采風錄·序》中透露,“湘黔滇旅行團”是他新生命的起點,他曾說:“我相信自己的生命是從戰爭之后開始的。”〔4〕當國家處于憂患時,祖國的命運時刻牽動著每個知識分子的心,促使他們從政治腐敗、學術僵化等方面找原因。聞一多認為,中國人之所以被侵略,是因為“我們文明得太久了”,中國長時間把正統文化作為文化精華,人們的思想被傳統文化禁錮了,沒有還擊的勇氣和力量了,需要重新尋找中國文化整體的價值觀,建構起中華民族勇往直前的勇猛精神。聞一多認為那些看上去無知樸實的農民身上有不少真知灼見,特別是生活中具有鮮明特色的民間文學可能成為傳導新思想、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的利器。可見,聞一多對民間的深刻認識是從抗戰開始的,如果沒有從長沙步行到昆明的這段經歷,他就沒有機會與民眾廣泛接觸,也就不可能對普通百姓有如此深入的了解,更不會對民間文化有如此大的興趣。當時西南聯大《邊疆人文》期刊編輯部的成員邢公畹也認為:“聞先生參加了部分師生的‘湘黔滇旅行團’,步行到達昆明。一路上見到了苗、瑤、傣等許許多多的兄弟民族,聽到了廣布于遼闊西南土地上的民歌、民謠和傳說、神話。千里旅途的見聞和采風活動,更豐富了他對古典文學、神話、詩歌研究的內容。十年后的四十年代撰寫《說魚》一文時的思路,跟這一段經歷是有關系的。”〔5〕聞一多的神話研究始于20 世紀30 年代中期,正是基于在《詩經》《楚辭》等古籍中發現了大量神話資料,開始整理、考證,并追尋神話中所包含的民族本源性。1936 年聞一多曾在清華大學開設專題課《中國古代神話研究》,他所講授的《中國文學史》也是以神話為起點開講的,他認為神話是文學的“根苗”,這與他后來通過神話研究來探尋中華民族的源頭的理念相關。如果說,30年代的神話學研究依靠的是文獻典籍,那么,40 年代的神話研究更多則是運用民俗學的學科理念,探尋中國文化源頭,挖掘中國文化中蘊含的共同民族精神,表現出強烈的使命感和對現實的關懷。

(二)民間文化理念的傳播

“湘黔滇旅行團”途中少數民族的民情風俗、生動的民間歌謠、優美的神話傳說,引起了聞一多對民間文化的興趣。一路上的長途跋涉,使他有機會親眼目睹下層老百姓貧困的生活狀態。懷著對水深火熱中掙扎的民眾由衷的熱愛和同情,他身體力行地記錄民間口頭文學,采集民風民俗,同時還指導“歌謠組”的學生們收集整理民歌民謠,引導他們從民歌中去感受深藏于民間的那種“原始的野蠻的力”。到昆明后“歌謠組”成員劉兆吉編輯出版了《西南采風錄》;馬學良寫成了《湘黔夷語掇拾》一文,發表于1938年第3期的《西南邊疆》期刊。

《西南采風錄》是民間文學史上記錄民歌的典范。“湘黔滇旅行團”途中,原南開大學心理學系學生劉兆吉積極加入了聞一多組織的民間歌謠組,一路上在聞一多支持和鼓勵下采集民歌民謠,到昆明后把采集到的二千多首歌謠整理命名為《西南采風錄》,于1946 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書出版后得到了多位著名專家的肯定,被譽為“現代的三百篇”“研究西南民俗及方音的良好資料”〔6〕1。朱自清在序中寫到:“他以個人的力量來做采風的工作,可以說前無古人。他將采集的歌謠分為六類。就中七言四句的‘情歌’最多,這就是西南流行的山歌。四百多首里有三分之一可以說是好詩,這中間不缺少新鮮的語句和特殊的地方色彩,讀了都可以增擴我們自己。還有‘抗戰歌謠’和‘民怨’兩類,雖然沒有什么技巧,卻可以看出民眾的敵愾和他們對政治的態度;這真可以‘觀風俗’了。歷來各家采集的歌謠,大概都流傳已久,新唱出來的時事歌謠,非像劉先生這樣親歷民間,是不容易得到的。……總之,這是一本有意義的民俗記錄,劉先生的力量是不會白費的。”朱自清肯定了歌謠來自民間的重要性,內容真實地表達出民眾的心聲:是觀風俗的一個好辦法,也是一本有意義的民俗學書籍。據《聞一多全集》記載,聞一多一生中只為五本書作過序,分別是劉兆吉的《西南采風錄》、薛沉之的《三盤鼓》、彭麗天的《晨夜詩庋》、藏克家的《烙印》和費鑒照的《現代英國詩人》,可見聞一多對《西南采風錄》一書是比較滿意的,而且還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把《西南采風錄》稱作“新《詩經》”。序中說:“你說這是原始,是野蠻。對了,如今我們需要的正是它。我們文明得太久了,如今人家逼得我們沒有路走,我們該拿出人性中最后最神圣的一張牌來,讓我們那在人性的幽暗角落里蟄伏了數千年的獸性跳出來反噬一口。”〔7〕281抗日戰爭時期正需要中國人民具有“原始”“野蠻”的民間精神,而在中國正統文化中“我們文明得太久了”,聞一多深感抗戰不是講文明的時候,《西南采風錄》中正好體現了中華民族所具有的反抗精神和鮮活的生命力。

中國民俗學是以1918 年成立歌謠征集處為肇始,繼而在劉半農主持的《北京大學日刊》開辟專欄,發表征集來自全國各地的歌謠。歌謠征集在全國產生了很大的反響,發表歌謠的《日刊》更名為由常惠主持的《歌謠周刊》。1923年成立了“風俗調查會”,自此,歌謠學的收集迅速波及到了民俗學的調查,并在知識界引起廣泛的關注。《西南采風錄》在當時之所以得到大師們的高度認可,與五四前期的“歌謠學運動”對知識界的影響有關,知識分子開始重新估價中國文化的整個面貌,不再僅僅把正統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唯一,開始尋求民間文化應有的地位。從當時知識界對民間文化的收集整理來看,他們的目光已逐漸轉向平民生活,但卻少有機會真正走入民間去感受民眾的生活狀態,而在聞一多指導下的民歌采集活動,引導同學們認識中國社會和人民生活,開啟了走向田野調查的先例,并且用學術研究來反映這些現實。

遷徙的路途中采集民歌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能有毅力堅持下來的只是鳳毛麟角。沿途少數民族眾多,民族語言各異,“在這次采集民歌的工作中,抱著最大的希望,而結果最感失望的,就是搜集苗歌的工作,在湘黔滇三省的旅程中,自湖南晃縣,一直到昆明再至蒙自,到處都看見苗家同胞,經過了許多住有苗家的城鎮村落,并且在黃平的皎沙村,在爐山縣城,都曾與苗家舉行過聯歡,請他們歌舞多次,再者一路山坡田畔間也常聽到一聲兩聲的苗歌。可是因為語言不通,不易探訪采錄,所以在三千多里的旅途中,僅得苗歌兩首”〔6〕192。雖然路途中經過不少民族村寨,但由于語言障礙,記錄下來的少數民族歌謠卻很少。從采錄者的調查過程來看,可見其悲喜交加的復雜心理,喜的是沿途中豐富多彩的民歌民謠,悲的是由于趕路時間緊迫和語言不通等原因,不能記錄下這些民歌。能使劉兆吉堅持完成沿途的采集活動,與聞一多對他的鼓勵密不可分。當時的聞一多由于自己也參與到民歌的采集活動中,因此,能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并肯定民間歌謠的采集是非常重要和有意義的活動。“晚上在沿途山村農舍,臨時住宿地,與他觀賞、討論搜集的民歌。聞先生與學生們同樣席地而坐,在如豆的菜油燈下,他忘了一天走80 多里山路的勞累,高興地審閱我搜集的民歌”,稱贊這些民歌“不但在民間文學方面有欣賞和研究價值,在語言學、社會學、民俗等方面也有參考價值。要編輯成書出版呀!不然就辜負了這些寶貴的材料”〔7〕181。正是有機會時時受到聞先生的指導和精神上的鼓勵,認識到民間歌謠的重要價值,劉兆吉才能克服一切困難完成數千首歌謠的采集。

聞一多指導下采編的《西南采風錄》一書,其價值也從多次的出版中得以體現,1976 年,該書編入臺灣著名民俗學家婁子匡主編的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第42冊,由臺灣東方文化書局出版。1991 年臺灣商務印書館也再版此書。在大陸,2000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再版,2003年編入《西南民族文獻》第14卷,由蘭州大學出版社再版。

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家、民俗學家馬學良先生,抗戰時期是北京大學中文系大四學生,也是“湘黔滇旅行團”民間歌謠組的成員之一,其調查成果為《湘黔夷語掇拾》。據他回憶:“由于民族語言的隔閡,調查時語言障礙很多。我當時是隨旅行團步行的一個學生,聞先生得知我在北大中文系學語言專業,就約我同他一起去調查。他對我們這些年輕人,從來都是滿腔熱忱,誨人不倦。每次調查前,他都諄諄叮囑我,在調查語言的同時,千萬不要忽視宗教、民俗、民謠、神話傳說方面的資料,它們與民族語言、民族文學都是息息相關的。”〔8〕聞一多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理念,引導馬學良認識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并走向探尋民族文化的學術之路。

聞一多的教導使當時中國知識分子意識到中國民間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價值和魅力,引導他們學術研究眼光向下,關注民間文化。

二、聞一多對民間文化知識的運用

聞一多在“湘黔滇旅行團”途中搜集的民間材料,雖然沒有單獨的論著整理出版,但在他的神話學和民俗學領域研究中,卻大量使用民間文化的材料進行論證研究。

(一)神話研究開啟民族精神探源

聞一多以伏羲女媧神話開啟了中國神話的研究,他認為“不管是化生萬物,或創造宇宙,總歸得有一個先決條件,那便是,他必須是最首先出世的一個人。而伏羲,照真正原始的傳說,應該是人類歷史最初一頁上的最初一個人物,人皇即伏羲。那么楚人為什么祭他呢?這是因為楚地本是苗族的原住地,楚人自北方移殖到南方,征服了苗族,同時也征服了他們的宗教,因此伏羲是苗族傳說中全人類共同的始祖”〔9〕。聞一多以追溯上古文學來研究神話,到從故紙堆、從書齋中走出來,對伏羲的身世進行考證,得出中華民族同源性的結論。

聞一多知識淵博,特別體現在其深厚的古文功底方面,無論參照古籍文獻進行族源追溯,還是以少數民族活態神話為基礎,對比較神話研究都具有開創性。朱自清先生曾說:“聞先生研究伏羲的故事或神話,是將這神話跟人們的生活打成一片;神話不是空想,不是娛樂,而是人民的生命欲和生活力的表現。這是生死存亡的消息,是人與自然斗爭的記錄,非同小可。”〔10〕聞一多力圖用民俗學的眼光來研究神話,從神話資料中讓中國各少數民族知其同源性,以達到激發民眾的民族主義情懷。

民俗能引起聞一多關注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具有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熱情,確信從民歌、神話、民間習俗中可以找到民族精神。聞一多的神話研究不單純是一項學術研究,更多的體現了通過神話來尋找民族共同的記憶。在研究方法上,他吸收了考古學和民俗學等學科的理論成果,與傳統文獻相結合實現對神話學研究的新突破。《伏羲考》是體現聞一多思想和運用綜合研究最為典型的著述。1942 年5 月,也就是聞一多潛心寫作《伏羲考》的那段日子,他應邀為云南省地方行政干部訓練團作了一場題為“神話及中國文化”的講演。現存聞氏手稿中,有一份題為“神話與古代文化”的提綱,從內容上看,很可能與這次講演有關〔3〕634-637。演講題目雖然是“神話與古代文化”,但在“導言”卻重點介紹了歷史教育與民族意識。1942 年11 月6 日,國文學會和歷史學會聯合舉辦的文史講座,第一講即為聞一多《伏羲的傳說》。1942 年12 月的昆明《人文科學學報》發表了《從人首蛇身像談到龍與圖騰》。以上這些都是聞一多對《伏羲考》前期的思考,可見聞一多通過龍圖騰建構出龍與中國歷史、文化、民族國家、國人之間的關聯。運用古籍文獻、考古資料、外文資料、民俗調查材料,開創了神話研究的新境界,努力去實現古今材料的互證與結合。運用民俗學的學科理念,探尋中國文化源頭,挖掘中國文化中蘊含的共同民族精神,表現出強烈的使命感和對現實的關懷。

聞一多對民間文藝方面的重視不僅局限于自己的研究,并且還希望引起更多的人來關注,參與到民俗學的收集整理工作中來。1941 年春季,聞一多給西南聯大文學院中國文學系文學組四年級講授“古代神話”〔11〕。1942 年 5 月 6 日,聞一多應邀為云南省地方行政干部訓練團講“神話及中國文化”〔3〕643,在“神話與古代文化”這一份演講提綱中是從“歷史教育與民族意識”談起,他提出在民族意識產生的過程中認識到有共同來源,民族意識越堅固,則表現出過去無歷史教育或不太重視歷史教育,提出“用考古學和民俗學兩種新舊材料融合的研究方法去發現事實。”最后是“神話與古代民俗”的關系,他將神話研究納入民俗生活,從中國文化中尋求民族意識的統一性。神話是活態的文化傳承,自然不能只注重古典文獻而無視生活。在抗戰的大背景下,聞一多從神話中尋找民族記憶,希望更多的學者去發現身邊的活態神話,把神話與生活中的民俗相連,從西南各少數民族神話中探求中華民族的同源性。

(二)民間歌謠對古代文學的闡釋

聞一多把對民歌的興趣進一步擴大到了民俗領域,對民俗文化的關注,使他在楚辭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他在《什么是〈九歌〉》的提綱中寫到“戲劇的起源∕從生活中求∕宗教生活”〔3〕623。戲劇起源于生活,宗教是人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文學的研究離不開對生活的體驗。

1945 年,聞一多《說魚》一文在《邊疆人文》上發表,以民歌民謠中的“隱語”為論證,指出“魚”在民眾生活中的功能及流行的地域與時間。為了說明“鯉魚”指書函,書函刻成魚的形狀,象征愛情。他列舉安南情歌、黑苗情歌、昆明民歌、會澤民歌、尋甸民歌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近30多首民歌,而出現在全文中的民歌達到近60首,而且不少的民歌都是聞一多采錄于昆明周邊的民族和地區。聞一多引用古典文獻材料和大量的近世歌謠來說明,魚是象征配偶,這與人們的婚俗觀有關。他認為“在原始人的觀念里,婚姻是人生第一大事,而傳種是婚姻的唯一目的,而魚是繁殖能力最強的一種生物,把人比作魚是等于恭維他是最好的人,青年男女稱對方為魚,那等于說:‘你是我最理想的配偶!’現在浙東婚俗,新婦出轎門時,以銅錢撒地,謂之‘鯉魚撒子’,便是這觀念最好的說明。《尋甸民歌》‘鯉魚擺子’,也暴露了同樣的意識”〔12〕。這篇文章中對各地民俗的應用,也可見聞一多對民俗文化的認可和學術研究上的轉變。雖然五四以來,在走向民間的呼聲下,北京大學開展了歌謠學運動,但對古典文學頂禮膜拜的聞一多,能夠對民間文學如此看重,實在是抗戰時期他思想的一大轉變。

聞一多對少數民族民間歌舞的熱愛,也讓他的學術研究有了新的突破。1946 年5 月,聞一多在昆明親自參與指導了一臺彝族歌舞演出,把不被外人所識的少數民族民間藝術搬上了大眾的舞臺。原由是聯大劇藝社負責人王松聲和中山中學學生畢恒光到路南縣圭山鄉去服務,看到熱情奔放的彝族歌舞,產生了組織彝族演出隊到昆明演出的想法,二人去拜訪聞一多,想得到他的支持,基于對民間文化的重視,他認真聽了二人建議后大為贊同,并積極去爭取文化界人士的支持。5 月19 日晚第一次招待演出在昆明,出席的有新聞、教育文化、文藝各界三千余人。演出團帶來了20多個節目,有象征戰爭的《跳叉》《跳鱗甲》《霸王鞭》等,有表現愛情的《阿細跳月》《阿細先雞》《大簫》《一窩蜂》等,有哀悼戰士的《葫蘆笙》,有反映娛樂的《架子鑼》《三串花》《猴子搬包谷》《拜堂樂》等。演出完畢后聞一多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24 日,正式演出時,他更是帶領全家去觀看。演出非常成功,昆明各大報紙紛紛報道演出情況,《時代評論》出版了評論專集,刊登了聞一多對演出的題詞“從這些藝術形象中,我們認識了這民族的無限豐富的生命力。為什么要用生活的折磨來消耗它?為什么不讓它給我們的文化增加更多樣的光輝?”評論專集上還刊登了楚圖南的《勞動民族的健壯的樂歌和舞踴》、徐嘉瑞的《圭山的彝族歌舞》、費孝通的《讓藝術在人民中成長》等。他們為彝族民間音樂舞蹈有史以來第一次登上大雅之堂,給予熱情的贊揚。演出期間,先生還參加了聯大文藝社在北門書屋組織的一次文藝問題討論會,實際上是學習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3〕1029-1031。在聞一多的努力下,文化界對這臺歌舞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和極好的評價,起到了宣傳少數民族民間藝術的目的。

聞一多親自指導中華民族土著歌舞,再一次受到了來自少數民族民間藝術的滋養,并提出讓這些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藝術保留下來,以豐富中華民族文化。運用民俗知識使聞一多的文獻考據取得重大的突破,他從各民族的民間文藝中看到相通之處,把這種相通運用于古代神話和文學研究中。他從彝族歌舞中領悟到的是兩千多年前楚國演出《九歌》的盛況,據文獻考證,《九歌》是楚人祭祀天神時表演的宗教歌舞,他對《九歌》的研究早有涉及,發表了《什么是九歌》《怎樣讀九歌》《九歌的結構》等論文。從民俗學視角去解釋民間信仰,從神話中去研究民間信仰的神,寫出了《東皇太一考》《司命考》等文。之前他想把《九歌》祭天儀式還原為歌舞劇的愿望一直縈繞心頭,是彝族歌舞給他帶來了靈感,彝族歌舞中,聞一多看到了古人的生活習俗。在演出結束后的幾天內,他就完成了《〈九歌〉古歌舞劇懸解》的劇本,彝族民歌大多是歌唱戀情的,形式是一男一女對唱,這也是《懸解》劇本的基本結構。彝族歌舞中表現戰爭的《跳叉》《跳鱗甲》《霸王鞭》等歌舞場面,在《懸解》劇本中也可以找到痕跡,如為慶祝勝利并哀悼國殤,手拿著武器和鉦鼓,環繞著死者尸體,舉行與撒尼人跳鼓似的舞踴。在聞一多看來,少數民族藝術不僅有審美價值,還有助于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

總之,在抗戰時期,聞一多走出書齋和故紙堆,走進廣闊的田野,湘黔滇之行的采風問俗經歷引起了他對民間文化的興趣,使他的學術研究內容遠遠超出了一般訓詁考據的陳規局限。抗戰時期他對民間知識的運用是為了向國人強調中華各民族的同源性,強調共同的血緣性,實現全民一心共同抗日。

猜你喜歡
民歌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誰遠誰近?
畬族民歌
心聲歌刊(2018年2期)2018-05-25 03:05:23
民歌一樣的小溪(外二章)
散文詩(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11
藤縣水上民歌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05
中呂 十二月帶堯民歌 十九大勝利閉幕
岷峨詩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3
《十送紅軍》不是純粹的民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久久中文电影| 色悠久久久|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思思热精品在线8| 91视频首页|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无码高清专区| 99精品影院|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欧美第九页| 久久综合色88|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欧美一级黄色影院| 久久亚洲天堂|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69精品久久|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97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不卡无码av中文字幕|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黑人在线|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亚洲视频在线青青|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欧美第一页在线|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亚洲精品777| 久久福利片| 天天躁狠狠躁| 亚洲福利视频网址| av在线5g无码天天|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2021亚洲精品不卡a|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色网在线视频|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a欧美在线| 免费va国产在线观看|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香蕉国产线|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国产91丝袜|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小视频网站| 欧美一级在线|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最新国产精品第1页|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国产激情国语对白普通话| 欧美国产另类|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国产网站在线看|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在线中文字幕网|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国产成人综合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下载| 中文成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