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鹽港中學 陳夢心
教書二十余年,我一直追求能夠和我的學生共歷一場精神的旅行,體悟語文課堂上氤氳流動的文字之大美,感悟詩意之流淌。我心目中的好課堂,應該是以尊重為前提,思維碰撞、充滿激情而又學有所得。
課堂教學從本質上說,就是師生生命共同交融、心靈共鳴。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對學生的每一節課負責,還要對學生的一生發展負責;更要真誠地把學生視為心靈上的朋友,靈魂中的親人。理念決定行為,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是一節情意交融的好課的關鍵。
首先,我們要學會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在教學中,要真心誠意地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少一點講解、分析、提問,多一些引導、點撥、激勵,將思維還給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我的基本做法是“五讓給”,即把課堂的大多數時間讓給學生、把充足的閱讀與思考討論讓給學生、把閱讀問題的結論概括讓給學生、把作文的一部分評講讓給學生、把考試的部分評議讓給學生。同時,我努力引導學生“會”學習,即讓他們主動、積極、創造性地去學。這樣一來,學生思考的時間多了,學習活動多了,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了,體驗成功的快樂多了,創造學習的驚喜多了,這樣的課,學生能不喜歡嗎?
其次,我們要學會觀察與傾聽。善于觀察與傾聽學生,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的基本功。所謂觀察,就是察言觀色,如學生的情緒狀態、交往狀態、認知狀態、參與狀態等,及時并恰當地采取措施,進行課堂調控,使課堂學習活動順利有效地進行下去。所謂傾聽,李政濤老師在《傾聽著的教育》一文中寫得很細致:要傾聽學生的欲望和需求;傾聽學生的情感;傾聽學生的思想;傾聽學生的疾病;傾聽學生的差異與區別;傾聽學生與他人的關系。課堂教學是傾聽的藝術,學會傾聽對教師上好一節課至關重要。
通過有效互動,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感知及領悟程度,在傾聽的過程中去規范學生的說法,及時給予肯定、引導、糾正、提煉、鼓勵等,調整自己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調控課堂流程,讓課堂教學走向深入,確保每一節課有效順暢。
最后,我們應全力構建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營造融洽、民主、積極的課堂氛圍。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過:“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可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課堂教學中培養和發展學生主體精神的首要條件。為此,我要求自己充分發揮“親其師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強化師愛作用,在課堂上嚴格控制自己的情緒,要求自己“四帶”進課堂,即“帶著微笑,帶著信任,帶著激勵,帶著競爭”,同時,還要做到“三給”,即“把信任的目光投給每一名學生,把尊重的話語送給每一名學生,把和藹的微笑灑給每一名學生”。正是熱愛和尊重學生的行為,我贏得了學生的喜愛與信任,收獲了師生和諧共鳴的教與學之佳境。
我國著名教育家于漪說:“激情是教師必不可少的素質。”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有激情的課堂教學,能夠使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內容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快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由此可知,激情不僅是一種職業道德形態,也是一種積極的教學行為藝術。
帶著激情去上課,是職業道德使然。唯有執著追求激情的教師,才能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激情追求目標的學生。走在學生中間,站在講臺上,我總會感到激情滿懷。站在講臺上,我一定面帶微笑,聲音洪亮,表情豐富,講至興奮時激情飛揚,情難自禁,讓學生被我的激情“燃燒”,使得課堂氣氛活躍,思維碰撞。
帶著激情去上課,是一種教學行為,更是一種教學藝術。教學是心靈的對話,是心心相印的生命活動,必須以心激心,以情感情,以期師生的心靈“同振共鳴”。古人云:“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從古至今,一篇篇名文佳作之所以傳誦千古、流芳百世,就是源于作品中動人的藝術形象,飽含著作者的喜、怒、哀、樂之情,甚至凝聚著作者的鮮血和生命。教學中,要想把學生帶進作品的藝術天地,去觸摸作者的內心情感,在思想和情操上得到陶冶,教師就必須帶著對作品深愛之激情,進入“角色”,使所教的課文“如出我口,如出我心”,去感染、打動學生,達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理想境界。
在課堂上,我始終把關注學生的激情放在首位。據說梁啟超的課堂激情澎湃,講到精彩處:“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嘆息,悲從中來,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情緒轉好又“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了,每每過后,他總是大汗淋漓,狀極愉快”。這更加堅定了我利用激情成就課堂的信心。在課上,師生在激情燃燒和情感的立體交流中,使誘人的青春活力四射,充滿在課堂的每個角落,絕對是人生樂事。
帶著激情去上課,我一直努力練習“巧舌如簧”的嘴上硬功夫。上課有了激情,但沒有一張“巧舌”,把話說“通”、說“活”、說“準”、說“趣”、說“美”,富有感染力,圓滿傳達出激情,也是枉然。教師要善用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生動幽默的語言去催化激情。若教師根據文本的情境需要,或高亢起伏令人振奮,或語調低沉令人傷感,或一句幽默令人發笑,或一句妙語引人恍然有所悟,以才情、智慧催化激情,必會成就成功的課堂。
古人云:“動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了激情,課堂就有了生命力。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學生將充滿信心,朝氣蓬勃,積極向上地投入學習,那么,我們就將獲得一節節有效的課堂,課堂的氛圍也能夠變得更加熱烈。
課堂教學注重結果,我采用的主要方法是“作業達成法”。布置作業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促成課程目標達成和確保學生學得好的最重要一環。作業達成,一定要做到“三原則”:一是從內容和形式上精細篩選或設計,以質勝量,精要以有用為原則;二是作業題目要有代表性,以練一道會一類、舉一反三為原則;三是作業題目力求兼顧學生在知識、能力上的差異性,做到既有統一性,又有區分性,以讓不同層次的同學都提高為原則。
課堂教學注重結果,我采用的另一方法是“考試拉升法”。考試有評定、診斷、反饋、預測和激勵等功能,同時也具有很強的導向性,是推動課堂教學改革和學生語文學習力度很大的一個環節。所以,我一直采用“考試拉升”的策略。具體來說,以課程標準為依據,把各模塊內容、知識點,分散在課堂教學和階段測試中。題量上,或三五題,或二十幾題,不求全,但求有用;時間上,十幾二十分鐘,或一節課,或一百五十分鐘,區分學情,相機而試,切實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果。
只有有效地感悟課堂中的方方面面,才能夠在反思的過程中提升語文課堂的質量。具體而言,我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應該讓學生之間更好地進行合作學習,并讓每個人學會獨立思考。如果采用“人人參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等方式來進行學習,自然能夠讓人受到良好的啟發。例如:有的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根本還沒有對課文進行深入的理解就進行學習,實際學習的效果也不會太好;有的小組討論活動也只是一個學生在進行發言,所以實際反思教學的效果不好。
第二,課程的反思也是一種獨立自主性的表現。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需要重新設計教學的結構,更需要在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則上增加教學的靈活度。因此,在實際反思的過程中,教師要懂得將學習的時間留給學生。但是,在這樣的模式下很容易出現“教師課堂上講授少了,課堂上紀律太亂且沒有主題”的局面,有的學生借著反思的名義來胡亂地說出自己的想法,甚至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最終的結果就是教師其實不能在課堂上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反思效果較差。
第三,注意在教學反思的過程中不能淡化科目的工具性。其實,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學生不會寫作的情況。但是教師應該時刻認定“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更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每個教師在進行自我反思的過程中都需要將課程本身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人文因素很好地統一起來,這樣才能夠讓課程反思的效果變得更好。
諸多教師在反思的過程中也一再提道:雖然現在學校教學形式變得越來越多樣化,但是其實聽不到學生在讀課文,更不能讓學生更好地揣摩語文課文。因此,學生在最后自然不能夠揣摩非常優美的語句段落。很多學生甚至不能夠很流暢地讀完一篇課文,寫起作文來也是錯字、病句連篇,這些問題都是需要教師進行反思的。
因此,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一個語文教師只有將不同科目的內容有效地落到實處才能夠更好地品讀和感悟語文課堂中的內容,在實際自學和自悟的基礎上更好地進行合作學習才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其實,每個教師反思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實現取長補短,并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進行合作和評價。因此,反思最根本的目的是提升教學的質量。
總之,上好每一節課,讓學生學有所得,思有所獲,是我不懈追求的教學夢。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一如既往地用我對教育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去激活課堂,讓我的課堂能夠“活色生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充分地運用各類合適的教學方法才能夠讓課堂發揮實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