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安市第六中學 鄭 鴻
古往今來,很多仁人志士秉承著“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家國情懷,他們在保家衛國、造福民生等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如今國泰民安,華夏子孫應繼承先輩的優良傳統,不忘前輩的家國情懷。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優化課堂設計,引入多媒體教學方式,切實將愛國情懷培養與知識學習結合起來,轉變教學方式和評價標準,提高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使命感。
家國情懷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衍生出了豐富的內涵:遠古時代的“家國情懷”是對部族群體的歸屬感和對族長威望的認可;秦漢之后則體現在天下、家、國一體的“修身、治國、平天下”,講究忠孝一體;晚清以后,“家國情懷”應當包含對國民的關注,夏曾佑曾提出對專制制度的批判,認為救國應當從推翻專制統治入手;抗戰時期,中華民族的觀念應運而生,中華民族的統一和內部團結成為家國情懷的主旋律。
現代的家國情懷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成為與國民密切相關、內容更加豐富的信念,它將對國家領土和民族團結的認同、對歷史事實與傳統美德的繼承、對政治體制和發展道路的尊重結合起來。通過文化符號的形式融入了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比如唐裝漢服的流行、故宮文創產品的風靡等,都體現了現代中國人對國家民族的深切情感,對家國情懷的繼承和發揚。
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應當采取多元化學習的策略,通過教材講解、史料閱讀、習題練習、社會實踐等多種途徑。在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的同時,將課本知識與社會實踐、日常生活結合起來,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歷史的學習應該是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深入理解、親身感受,從而引發反思人類命運,以增強自身的責任感,學習如何為人處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知行合一的學習方式對于增長見識和開拓視野有著很大的幫助,空談理論難免會落空,實踐則可以起到加深印象、鍛煉能力的目的。在“家國情懷”的課堂教育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入社會實踐的方式,比如引導學生參觀歷史古跡的方式來進行實踐學習。
教師還可以通過歷史人物解讀、傳記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人物思想的轉變、人生經歷對于其人格品質的塑造,例如:通過閱讀《孫中山傳記》來感悟其思想的緣由、投身革命事業的經歷,從而加強對“三民主義”背景淵源的理解,對人物的解讀能夠輔助對時代脈絡的梳理。
為了加強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深挖教材內涵,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大綱,科學設置歷史情境,深入挖掘歷史事件背后的情感和人文內涵,將史料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例如:在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專題的學習中,中華民族面臨著“未有之大變局”,林則徐、魏源等開明人士開始正眼看世界,思索救國救民之道,思想解放的潮流逐漸興起……在這一段思想解放歷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將時間軸作為線索,將近代思潮串聯起來:鴉片戰爭時期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維新運動—三民主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此入手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史料信息,通過搜集先賢資料和著作,學習感受他們的憂國憂民的思慮情懷。還可以對歷史遺跡圖片展示和紀錄片的播放為切入點,例如:用林則徐虎門銷煙池的相關圖片來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感。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制作對比圖,對比近代和現代的不同,通過對比來引導學生領悟現代社會進步和發展,體會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在社會經濟、制度建設、民生福祉等取得的巨大成就,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國家的認同感,有助于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
通過多媒體手段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聲音、視覺方面加強對學生情感的激發。例如:在“中國文化事業曲折發展”的專題中,可以利用影音資料來展示近代以來我國文化潮流的發展——從單一的樣板戲到影視行業的百花齊放;從1979 年中國重返奧運場到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這些變化不僅僅是我國經濟實力提高的表現,也是文化和體育事業協同發展的體現,中國有能力、有信心讓國民過上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時富足的小康生活。通過新舊時代的影視資料的對比,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中華民族偉大的創造力,切實感受到我國政治體制與發展道路的優越,從而加深學生對家國情懷的理解。
我國各省市地理環境和文化特色迥異,構成了一幅多姿百態的生活圖景,通過結合地方鄉土特色進行歷史教育,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家鄉的歸屬感,也能激發學生奉獻家鄉、扎根基層的意愿和動力。在地方鄉土特色的教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集地方志等資料,結合本地的名勝建筑和文化遺跡來提高學習的效果。以陜西為例,可以在教學中加入鐘樓、兵馬俑等特色地方建筑與出土文物,挖掘古代建筑藝術的精妙設計和人文內涵,還可以學習到先秦時代的服飾兵器等知識,深入了解古代建筑科技水平和服飾文化特點,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操。
為了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對于歷史學科的教學效果應當采取綜合評價的方式,在試題中加入家國情懷的因素。例如:“福建地區的族譜中記載了入臺族裔回鄉請祖先牌位……這說明乾隆年間大陸移民已在臺灣繁衍定居”,在這道試題中既體現了大陸與臺灣情濃于水的感情牽絆,也通過貼近生活的歷史史料達到了考核知識點的目的,激發學生對于族譜、地方志等鄉土特色資料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以鄉土情懷的入題,使教學效果的考查評價機制更加親民、更接地氣。
綜合評價學習效果不僅從考題出發,還可以鼓勵學生通過讀后感寫作、歌唱等方式來進行。例如:在閱讀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相關資料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寫讀后感來考查判斷對知識的掌握水平,學習中國近代史可以引導學生歌唱《黃河大合唱》《義勇軍進行曲》等歌曲,感受激情澎湃的愛國熱情。通過演唱、朗誦等情感表達方式來加深情緒體驗,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真正扎根于學生的心里,培養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優秀人才。
隨著歷史教學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家國情懷在培養學生價值觀方面的作用也越發舉足輕重,歷史學科不再局限于知識的教學,還包括對學生人生觀的塑造。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為歷史學習增強了使命感,令師生對歷史更加敬畏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