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泊于中學 孫成偉
所謂情境,是一種形象環境的表現,如光線、顏色、聲音、氣氛、教學設施等。情境教學法是一種把科學教育和藝術融為一體的教學方法,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激發學生的情感,建立良好的教學情境,讓教學走進學生心靈,讓學生隨著生物學教學而心動起來,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經驗出發來學習生物知識。而300 多年前,教育家夸美紐斯在他的《大教學論》中也曾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學生有感受,這有助于學生他們對新知識的學習。如在學習“生物的特征”這一節時,我讓同學先想想他們從早晨醒來睜開眼睛到現在坐在這里聽老師講課都看到或接觸到哪些生物,然后讓學生說說這些生物有哪些共同之處。
學生大都喜歡聽有趣的故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形象地給學生講述一些有趣的故事等,更容易讓他們融入當時的故事情境中,慢慢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激發他們學習新知識的渴望。在“人類的生殖”這節課中,為了讓學生知道男性主要的生殖器官是睪丸并為后面學習激素調節的知識打下基礎。我說了一個我以前看過的電影故事情節:在一個村莊,一對夫妻已生有四女,生產隊長動員這對夫妻做絕育手術,恰巧這家的女主人由于身體原因不能做這個手術,所以只好讓丈夫做絕育手術,可這丈夫一聽不干了,說這樣會讓他像太監一樣,男不男,女不女。然后讓同學們討論會不會發生像這位丈夫所說的那樣的事。
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科學。在生物教學中,教師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去觀察、思考、想象和推理,從中發現和掌握其規律。整個實驗過程既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思維力和想象力,又能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有一次上“練習使用顯微鏡”的實驗課,課前我已經要求學生在自己的位置上認真做實驗,不能到處亂串。
但在實驗中,班上有幾個調皮的男生沒有按我的要求觀察玻片標本,而是把自己的手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并且他們幾個還把別的組的顯微鏡隨意移動,害得這幾個組的學生都向我告狀。這時,我正想嚴厲批評他們幾個人,但一想這不正好也是一個機會,可以激發他們學生物的興趣嗎?于是我就把他們幾個召集到一起,問他們在顯微鏡下觀察到他們手的結構沒有?移動別的組的顯微鏡是不是想看別的組已經觀察到的結果呢?看到結果沒有?這幾位學生本想我會嚴厲批評他們,但沒想到我會這樣問他們,都有點吃驚,連連說是的。然后我又引導他們做實驗來找答案,當他們通過自己認真做實驗得到正確結果后,個個都興奮不已。從此,他們學習生物的積極性一發而不可收,上生物課再也不調皮了。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這種舊模式嚴重影響和阻礙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更體現不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許多聰明的,天賦很好的學生,只有當他們的手和手指接觸到創造性勞動時,他們對知識才會覺醒起來。”現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學改革的深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充當的“角色”也在漸漸地發生著變化。正由“旁觀者”走向“當局者”“參與者”甚至“主導者”。在學習“生物圈”時,學生已經知道生物圈能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提供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這時可以利用角色扮演(讓學生扮演航天飛行員聶海勝和其他星球),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鞏固所學知識,讓學生清楚知道迄今為止,生物圈仍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園,而且還能激發起學生愛護生物、保護生物圈的情感。
在教學中創設一個巧妙的問題情境,往往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如果這個問題與學生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身體驗情境中的問題,不僅可以讓學生理解情境中所包含的生物學知識,更讓學生體會到生物學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在講“傳染病及其預防”的時候正值感冒大流行的時刻,并且流感也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傳染病,流感的分類?如何預防流感?得了流感以后,如何有效地治療?流感中蘊含著哪些生物學重要概念等等,直接通過“流感”這個例子就可以把一系列的問題一一解決掉。也真正體現了學以致用這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