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楊市中心小學 唐曉宇 吳 君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數學學習作為學生生命成長的一段重要經歷,究竟應該給學生一種怎樣的生活?相信每一個數學教師心里,都有一個共同的追求,即讓學生有滋有味地學數學。
小學數學是兒童的數學。因此,數學教學時,首先要讀懂兒童,基于兒童,走近兒童的世界,拉近兒童與數學的距離,讓兒童在場,使兒童在數學的樂園里有如田野里的野花,自由地呼吸,競相地開放。
“兒童眼中的數學”與“成人眼中的數學”是不一樣的,兒童數學教育的成功必須建立在教師對兒童的理解之上。教學中,我們就要站在兒童的立場,順應兒童天性,給純粹的數學“穿”上富有兒童味的彩色外衣,讓理性知識變得具體形象、可觀可感、有情有趣:兒童愛聽故事,我們就把數學融進故事情境,將艱澀的概念和原理轉化成兒童特點的語言,讓他們在聆聽故事中領悟抽象的數理;兒童愛玩游戲,我們就把枯燥的數學學習融入兒童感興趣的、與兒童知識背景相關的游戲,讓他們在“玩”中主動發現數學的奧妙;兒童愛觀察,我們就把兒童熟悉的生活素材引進課堂,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用數學的思維去發現和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兒童愛問為什么,我們就把數學學習寓于問題情境之中,用富有挑戰的問題引領學生“打破沙鍋問到底”……
順應了兒童天性,數學學習便有了“兒童味”,高冷的數學便多了幾分活潑與童趣,數學學習也將成為童年最美妙的音符。
課堂即學堂。兒童是教學的主體,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無論是知識概念,還是思維技能,都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兒童依靠自己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建構和學會的。因此,我們教師應有“讓”的意識,心中有兒童,與學生建立平等的伙伴關系,為學生搭好學的舞臺,讓學生真正走到“前臺”處于C 位。備課時,我們要從學的角度去思考和設計:“學生的需求是什么,他們需要怎樣的學習”“哪些東西要教師講,哪些東西要讓學生主動發現”“怎樣的教學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上課時,盡可能地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質疑的機會,多一點動手實踐的空間,多一點等待、包容與不一樣的體驗,讓學生真正擁有刻骨銘心的數學經歷、深刻的數學感悟和豐富的數學體驗。
讓教于學,數學學習便有了“人情味”,冰冷的數學便多了幾分溫柔,充滿了尊重與愛意,學生也定能獲得“情”“智”的協調發展。
小學數學學習有別于數學研究,但這并不意味可以將結論方法直接告知學生,對小學生而言,數學學習也應是充滿數學味的發現之旅。教學時,我們要為學生設計一些生動、有趣的探索、操作、交流和分享等活動,引領學生親歷數學的“再發現”過程,感悟思想方法,提升數學素養。
小學數學相對簡單,但我們絕不能只看到它的結果,更要關注知識產生和發展過程。所以,每一位數學教師都應重視數學的過程設計,既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更要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思考的過程和應用的過程。有些知識一目了然,但再直白的知識也要體現過程,要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實驗、猜想、驗證、交流、反思等活動中,親歷數學知識的發生、形成及發展的全過程,實現知識的主動建構,獲得對知識與方法更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有些知識比較抽象,如果直接教給學生,短時間內學生能記、能做,但這樣的學習只是無意義的短暫的機械記憶,并不能留下什么。真正的數學學習需要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數學經驗實行再創造,以自己的發現與創造經歷數學的建模過程,感悟數學思想,積累學習 經驗。
從結果到過程,單調、點狀的知識便匯聚成“流”,滿滿的“數學味”不僅給予學生柳暗花明的驚喜,更賦予學習持續向前的動力。
對數學教學而言,其本質關鍵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數學教學要站在更高更廣的知識體系中去理解和挖掘低淺知識背后隱藏的思想方法。通俗地理解,就是要關注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讓學生不僅掌握形式和內容,更能產生一種方法,形成一種思想。教學時,我們要引導學生主動地數學思考,通過實實在在的做中思、思中做,促使學生形成深度的認知狀態。例如:在基本的加減計算練習后,讓學生尋找變與不變,滲透變量與函數的思想;在簡單的“同樣多”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體驗一一對應的思想;在運算律的探究中,幫助學生建立數學符號思想;在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后,向學生滲透集合的思想;在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引導學生習得數形結合的思想;在平面圖形面積的教學中,讓學生應用轉化思想探索計算公式……
做思融合,使數學有了“思想味”,學生的學習也就變得更有深度,實現從“技”到“道”的提升。
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但“數學文化”不是簡單的“數學+文化”。數學作為現代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目標不僅要求學生具備數學的知識、技能,還必須注重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與發展,使他們具有積極的情感、良好的意志品質、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數學文化作為教材的組成部分,滲透在整套教材中”,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數學教學就是數學文化的教學。教學中,我們要將數學文化融于課程、貫穿于課堂,比如:引入數學發展史的有關材料,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由來,理解數學家探索的精神,感受數學在人類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和情感,培養求實創新的精神以及求真嚴謹的品格,促進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有了“文化味”,理性的數學將變得更加豐富而有營養,數學學習不再只是知識、習題與分數,而是精神、思維、方法、活動、意識等文明的培育和發展。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小學數學更應該走一條與生活實際密切結合的教學之路。教學時,我們要立足學生的真實生活,巧用生活素材,為學生創設適宜的數學學習情境,在數學學科知識與實際生活問題之間架起橋梁。當數學走下理性的課本,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就會對數學學習產生親近感而主動投入思辨、想象、發現、創造等一系列探索活動中。學有用的數學還有一個重要標志是看學生能否用數學的眼光、數學的意識去觀察、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我們要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實際問題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自覺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數學知識真正內化。數學走進生活,抽象枯燥的數學便多了一份地氣,有了“生活味”,學生的學習也將變得更生動、鮮活和有價值。
數學學習是一個成長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把握數學的本質內涵,帶著學生所需的“營養”走進課堂,讀懂學生心靈,理解學生思想,為學生構建一個充滿了兒童味、人情味、數學味、思想味、文化味和生活味的數學課堂,讓學生有滋有味地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