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舒蘭市幼兒園 王麗華 張艷梅
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強調,體驗探究過程、激發探究興趣、發展初步探究能力是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幼兒園的科學區活動就更應該注重幼兒的自主學習和探索,教師應該在科學區活動中為幼兒提供能夠進行實踐操作的活動材料,以便于幼兒獲得知識積累和獲得經驗,加強幼兒科學學習和自主探索過程的有效性。衡量活動材料投放質量最主要的指標就是材料是否可以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探究欲。
在進行科學活動的過程中,幼兒并非是在聽科學,也不是被動接受科學,而應該是將幼兒主動探索科學的意識充分地發揮出來,因此,活動材料的投放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教師應該充分重視材料的引導性。
如果教師投放的活動材料對科學操作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自然也不會對幼兒的探究能力發揮引導作用。如教師在科學區準備了麥子和黃豆的種子,要求幼兒對其成長過程進行探索。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首先在長托盤中準備種子,然后再將水注入到長托盤中,經過十小時的浸泡,做好種子發芽的準備,這樣幼兒就可以探索出種子是如何成長發芽的。經過探究可以總結出種子發芽需要水、通風、陽光、合適的溫度。探究完之后教師可以指導幼兒將一層白紙放入上層網托中,然后在白紙上戳出小洞,在白紙上放好浸泡的種子,最后再把蓋子蓋好,期待種子發芽。經過一天之后幼兒就可以看到嫩嫩的綠芽了,這時幼兒們就可以研究如何保護好發芽的種子,使其茁壯健康地成長,可以常曬太陽、多澆水等。
幼兒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共同探討、互相討論,科學活動所投放的材料是幼兒們生活中常見到的,這樣的引導材料可以使教師不用語言指導的情況下幼兒們之間積極進行互動,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操作就可以了,而操作方法和操作過程是幼兒通過互動和討論得出的。
《指南》中提出要經常帶幼兒與自然接觸,充分地激發其探索欲和好奇心。事實上,在投放科學區活動材料的時候教師應該重點考慮給幼兒提供哪種輔助材料、半成品以及活動材料才可能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興趣。因此,教師在實際進行活動材料投放的時候應該充分地考慮幼兒自身的能力和生活經驗以及材料間的關聯,考慮通過科學活動要使幼兒取得怎樣的發展,考慮所投放材料能夠為幼兒帶來何種啟示等。如教師在進行調制泡泡水的活動過程中,可以為幼兒準備湯匙、水、小碗、吸管、洗潔精、示意圖、蜂蜜等材料。首先幼兒需要認真看示意圖,通過示意圖可以明白需要加蜂蜜、洗潔精和水,然后就可以開始操作了。一位學生負責加蜂蜜、洗潔精和水,然后搖一搖讓幼兒們試著吹,如果不能吹出來就再攪拌幾下,這時有可能部分學生就能吹出來了,而仍然吹不出泡泡的學生就開始研究原因,是洗潔精放少了么?然后再加入點洗潔精搖一搖繼續吹,這時可能就吹出來了。
像這樣調制泡泡水的科學活動可以表明:圖例暗示、探究性以及材料的引導性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師應該在開展活動之前充分了解幼兒自身的能力水平、哪些材料和操作能夠幫助幼兒學習知識以及實現科學活動目標,然后再對于不同能力水平和年齡的幼兒進行科學的引導。
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會發現受到幼兒們喜愛的往往是那些操作性強、新奇的、有趣的材料,因此,只有有價值和有趣的科學活動才能夠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該活動應該可以直觀地反映出科學知識且其應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如當進行“看誰跑得快”實驗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幼兒準備不同形狀的物體和不同的材料,使其進行自由發現和探索,幼兒們往往對這樣的形式比較感興趣。
在投放科學活動材料的時候教師可以用心思考運用卡片或圖片來提示幼兒總結和發現科學活動的玩法,試著幼兒是否可以按照圖片提示內容進行自主游戲,盡量避免教師單一化的講解和介紹。如當進行小動物編織實驗的時候,教師可以把數學概念從顏色變化、數字大小、由粗到細、圖形間隔規律以及按點等進行排列并在紙上進行記錄,要求幼兒們在小烏龜和小企鵝身上按相關規律編制紙條,教師可以在小圖片上畫一些指示圖標,要求幼兒自己觀察圖片再進行排列,幼兒們通過主動發現、總結和探討積累了自己的經驗。因此,形式多樣的材料有利于激發幼兒進行嘗試和探索,進而得到成功體驗,其對幼兒的探索活動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基于幼兒本身的特點和其幼小的年齡性格,我們要想更加高效地進行科學教育,興趣對孩子們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高效地將孩子們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因素。而在信息化的多媒體應用過程中有很多的相關因素,例如音頻或視頻等相關文件可以吸引孩子們的興趣,利用一些視頻或動畫短片剪輯一些動畫效果,從而幫助孩子們調動積極性和學習興趣。
在幼兒進行知識學習時,幼兒園的教師若一直采用傳統的方式進行教學,孩子們不僅不能吸收,還會覺得學習非常乏味無趣,又加上年齡較小可能會對學習失去興趣,但是孩子們喜歡有趣的事物會被可愛生動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幼兒園教師在進行科學區域教學時可以增加信息化多媒體的動畫形式來讓整個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有趣。
科學區域活動具有針對性,在開展科學活動的時候教師應該確保活動材料與幼兒年齡特點相適應,而且還應該根據不同學生個體設置活動操作方法,盡可能將復雜原理變得簡單。如幼兒每天早上入園的時候都會有專人用手電筒檢查孩子們的手、面部、口腔,如果有一天手電筒不亮了他們就會思考是什么原因,難道沒電了?確實手電筒不亮是因為電池被消耗完了,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要求其給手電筒安上電池,同時教師還可以給其講解電池的正負極。
科學區域活動具有層次性,主要指的是在投放和選擇材料之前應該先進行思考。科學活動主要是把核心的科學概念轉化成本體經驗的過程,此過程中允許幼兒在精確度和速度方面存在差異,首先完成操作的幼兒可以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給幼兒充分的消化反思空間,不會一視同仁。科學區域活動具有生活性,生活處處皆教育,幼兒科學活動需要充分體現生活化,與幼兒的生活經驗緊密相連。如當研究磁鐵的時候應該準備塑料、鐵、木制品以及各種材料的紙等來源于生活的材料,同時還需要考慮材料的衛生學和安全性。教師在活動的過程中還應該不斷提醒幼兒注意安全,將材料清潔徹底,然后把材料用彩色繩子裝飾起來,這樣會使科學活動更加生活化。
綜上所述,在幼兒科學教育中實踐操作是非常重要的,科學知識需要幼兒在日常科學活動中進行實踐和探索,不斷進行改進和總結。在進行科學活動材料投放的時候,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幼兒積極思考、激發幼兒主動探索、利用材料變化激發幼兒探究興趣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幼兒在對科學知識進行探索的過程中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