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軍 (江蘇宿遷市實驗學校)
良好的班級管理不僅有助于班主任工作,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也具有積極影響。在管理過程中,教師需要采取多元化策略與技巧,促進班級制度的良性運行,用自身的品行照亮學生的人生道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大到社會事務,小到班級管理,如果沒有規矩,勢必會陷入群體性混亂。在小學教學中,班主任同樣需要為學生定下規矩,這樣才能避免班級無序狀況的出現。因此,為了實現班級的穩步發展,班主任必須明確班級制度,細化班級規定,讓其變成學生的行動遵循。
例如,在制定“衛生制度”時,有的學生向班主任抱怨,班級一些同學缺乏責任意識,不懂得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即使剛剛清潔干凈的地面,也會出現一些隨地丟棄的垃圾紙片,這種現象出現多次,但是無人管理,最終導致本班屢屢在評比中落后于別班。結合學生反饋的這一情況,班主任可以和學生一同展開互動交流,和學生聊聊這種行為背后的心理因素以及導致的危害。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想得到了提升。此時,班主任可以因勢利導,鼓勵學生談談如何治理這種現象,該制定怎樣的規定才能減少這種行為。最后,根據學生提出的建議進行民主票選,得票最高的作為班規進行推行。如此一來,不僅解決了班級管理問題,而且也增強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班級存在多種類型的制度,如紀律制度、衛生制度等,正是這些制度讓班級教學順利實施,為學生營造出一個和諧、美好的學習氛圍。但是在制定制度的過程中,班主任必須鼓勵學生參與,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讓學生明白班級一切事物與自己息息相關,不能置身事外。
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至關重要。一方面,班主任是班級的主要負責人,統領一切事務;另一方面,班主任同樣是接觸學生最多、和學生關系最為密切、對學生影響最深的人。所以,作為班主任必須約束自身的行為,完善自身修養,做到推己及人,這樣才能提高班級管理成效。對小學生而言,如果教師能夠身先士卒,為班級學生做出行為表率,就能提高他們對班主任的信服度。如此一來,班主任將產生一定的公信力,對今后的班級管理工作將產生積極的作用。
對很多班主任而言,班級衛生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班級衛生保障著學生的學習環境,對班級形象也構成重要影響。有的班主任要求學生必須按時值日,做到提前到校、最后離校,但是在實踐中,很少有學生做到這點。有的值日生遲到早退,有的學生甚至不做值日,還有一些學生故意拖延時間。有的班主任看到這種現象,常常用批評的方式解決問題,但是仍然無法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究其原因,還在于班主任自身沒有做到以身作則。為了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幫助學生養成集體意識和衛生意識,班主任自身就必須愛干凈、講衛生。如地面上出現碎紙片、紙屑,班主任不能只是站在原地數落學生,而是需要彎腰拾起來扔進垃圾桶。在無形中,班主任的這一行為會對學生構成影響。以后遇到此類情況,學生也會有樣學樣,慢慢地班級氛圍才能逐步形成,班級管理才能真正落實。
班主任不是學生的主導者,而是學生行為的引導者。作為班主任,在實施班級管理時,應該將語言要求轉化為實際的行動,用行動帶動學生、用行動感染學生,這樣才能為學生帶來正向引導。
班級管理,從行為實質而言,是對人的管理。更確切說,是對學生行為的管理。因此,對班主任而言,在實施班級管理時,必須以人為本,關心學生的主體性,深入了解學生的情況、心理、性格以及內在需求,從而高效管理學生的信息,做到有針對性地開展班級事務。如此一來,班級管理才能真正落在實處。因此,班主任需要深入了解學生,對學生的家庭情況、性格類型、興趣愛好等做到了然于胸,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展開班級管理。
在管理過程中,班主任必須了解學生的各項信息,如學生的家庭環境、性格、喜好、特別是留意學生的家庭背景,看看是否為留守兒童、父母是否離異。很多留守兒童以及單親家庭成長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如果班主任不能盡早識別,就會影響學生的一生。又如,有的學生情緒低落、沉默寡言,教師需要和學生耐心溝通,可以選擇適當時機進行家訪,看看學生的家庭情況如何、學生最近是否遇到什么難題等。
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必須做到關心學生、愛護學生,讓管理更加科學化、人性化,這樣才更容易為學生接受,也更容易提高學生的榮譽感,不斷提高班級管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