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壇丘小學 周 錦
“小先生制”是指人人都要將自己認識的字和學到的文化隨時隨地教給別人,而兒童是這一傳授過程的主要承擔者,是實現普及教育的重要力量,“即知即傳”的“小先生制”體現了這一特點。吳江區大力推進課堂教育教學“提質增效”,在這一改革背景下,結合我校體育教學的實際困難,尋突破口,解放師生,讓兒童“活”出應有的色彩,獲得更好的生命成長,“小先生制”便是一種更適合的嘗試。
改革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在知識的“接受者”與“傳授者”之間進行體驗,找到“小先生”的角色體驗感,激發參與熱情,尋找適合的切入點,為人人爭做、學做“小先生”營造氛圍。
基于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的需要,對有創新思維和組織能力的學生,教師及時推薦“創新型小先生”。比如:在玩“大漁網”游戲的時候,為了增加游戲的趣味性,我讓學生來創新游戲玩法。鼓勵同學們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增加捕魚手的人數,讓魚兒更有挑戰性”“在魚池邊上畫一個圈,跑累的‘魚’可以短暫休息、加以保護”“捕到的魚存放在自己的筐里”“可以與‘冰凍爆炸’游戲相結合”……老師推薦貢獻智慧的同學擔任“小先生”,帶領大家嘗試新玩法,鼓勵學生重新命名游戲,打上自己的烙印,讓游戲成為孩子專屬的“私人定制”。基于對某一教學單元的需要,教師舉薦動作優秀、技術技能強的學生擔任“技術型小先生”。比如:在學習隊列隊形(三面轉法、橫隊、縱隊走等)練習時,推薦動作優秀的“小先生”擔任技術指導,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幫助。
此外,基于對教學秩序維護、課堂安全管理、場地器材布置、裁判組織、活動策劃等需要,老師舉薦適合的學生擔任“管理型小先生”,讓學生體驗更多的角色。
“三人行,必有我師?!惫膭顚W生善于發現自己身邊的“小先生”,并大方舉薦。
比如:在學習雙腳交換跳繩時,剛開始有很多學生掌握技術困難,我讓學生自主推薦“小先生”,自主選擇“小先生”,組成學習團隊,在課上、課后勤加練習,提前完成教學任務。再比如:在推選大課間領操員的時候,有的孩子明明動作很優美,但是因膽怯等原因,不敢擔此重任,而通過伙伴推薦,把他推向舞臺中央,并得到全班同學的認可,他也能欣然接受。
伙伴舉薦的方式,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辨別能力、舉薦能力,同時還能讓學生學會欣賞伙伴、接納伙伴,讓更多有能力的“小先生”被發現,被信任。被推薦的“小先生”認識到自己必須具備一定的運動特長,與同伙伴友好相處,在同學中漸漸樹起威信。
教師創造機會,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大膽自薦,并保護好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知道敢于自薦是自信、有膽識、敢于擔當、樂于分享的表現。在《三字經》課間操單元教學開始前一周,我告知學生,這套操的組織教學將聘請多個“小先生”來完成。我將視頻發給學生,鼓勵學生先嘗試自學,也可以尋求他人幫助,找到自己最擅長的動作環節。在開展單元教學時,“小先生們”踴躍報名,在接受全班同學的考核后,每節動作產生了“小先生”,他們一絲不茍地示范,講解,或羞澀、或老練。此刻,老師好似成了“旁觀者”,有更多的精力去觀察全班同學的學習情況,及時糾錯指導,把控課堂。這些“小先生”足夠敬業,在課后,還追著“學困生”不厭其煩地一遍遍指導動作。就這樣,《三字經》課間操比預計少用了兩課時,而且全班學生的學習熱情,動作掌握效果比同年級其他班級好很多。
同樣的方法在籃球、足球、前滾翻和后滾翻等單元教學中嘗試,也取得了高質量的效果,讓學得快的學生在課堂上能“吃得好”,也能讓學習慢的學生“吃得飽”。
“小先生制”這一教學創新的嘗試,讓學生從原先被動的“學”到積極主動的“教”,從老師叫我學到我要認真學的轉變,給了學生更自由、更大的空間,這對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激發挑戰心理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也為伙伴之間構建“學習共同體”奠定了基礎。
“私人定制”式學習共同體即由一名“小先生”跟蹤指導一名學生,集中力量一對一,讓學習在課堂、課后都可以發生。這種私人定制式學習共同體角色相對固定,目標單一,操作方便,適用于學習難度大、技術掌握時間長或者個別學習能力較弱的情況。比如:在教學雙腳交換跳繩的技術動作時,對學生的協調性、跳躍能力、手腕力量和靈活性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些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達成良好的學習效果,需要多一些時間的練習和督促,更需要伙伴的陪伴和鼓 勵。這樣持續的跟蹤學習指導,縮短了學生技術掌握的時間提升了跳繩成績。
“多對一”是指可以由兩名或多名以上的“小先生”結對一名學生,小先生共同體成員之間相互合作,發揮各自特長和技能。在這樣的學習共同體中,“小先生們”也是一個共同體,要目標一致、相互合作,各自發揮特長,對受教者進行幫扶。例如:在《幸福排舞》教學過程中,對于協調能力差、接受能力弱的學生,請“小先生們”自行選擇幫扶對象,組成學習聯盟。小先生們各自發揮特長,有專門負責動作示范的,有專門講解動作要領的,還有專人觀察糾錯,專人觀察肢體語言、面部表情……被幫扶的學生感受到伙伴的幫助和鼓勵,更容易了解自己的問題所在,加快對動作的理解,建立肌肉記憶,增強學習的自信。
領袖式學習共同體即由一位“小先生”與多名學生組建成學習共同體。要求“小先生”的個人能力比較強,是團隊的靈魂人物。例如:在《投沙包》單元教學中,我讓同學們研究不同的投擲方法,有想法有能力的“先生”組成自己的研究團隊,著重一個方向進行創新玩,我們驚喜地看到以下變化:改變速度(出手距離)——從原地到助跑;改變方向——正面、側向、背向、胯下等;改變姿勢——站姿、跪姿、蹲著、趴著;改變方位:低投、平投、高拋;改變組織形式——在互動游戲中“你投我接”等;改變投擲物——沙包、實心球、紙球、棒子、瓶子、繩子等等,真可謂是百花齊放,創意無限。
在成果匯報中,“評委先生”和“大眾評審(學生)”評選出最具“趣味性、游戲性、技術性、創新性、多樣性、力量性、技巧性”等成果獎,形成了一整套班本化《投擲》單元教學創新內容,既完成了國家課程的教學,又豐富了單元內容和形式。
“衍生型”學習共同體即由多名“小先生”和多名學生組成的學習共同體。在共同體內部,經過技術考評過關的學生可以升級為“先生”,“先生”也會因為各種原因降為學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和多變性。比如:在《前滾翻》單元教學時,各學習共同體間先生的角色有:講師、助教、安全管理、評價考核等先生角色。為了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讓技術易學、易練、易掌握,團隊群策群力,各顯身手。有的學習團隊提煉關鍵字:合、并、蹲、撐、團、壓、立、展,簡化動作要領;有的團隊創編兒歌:一蹲二撐三低頭,四蹬五推六抱緊,七伸八收九穩住,十全十美展英姿;也有的團隊采用保護幫助形式,給伙伴營造安全溫暖的學習氛圍。在練習中,技術過關、動作優美的同學經團隊考核后升級為“先生”,可團隊留任或推薦到其他團隊擔任“小先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從天性上來說,兒童就是探索者?!焙闷妗⑻骄渴莾和奶煨?。蒙臺梭利也說:“兒童是上帝的派來的密探。”兒童將真實與聯想、現實與超越、個體與伙伴聯結起來,這樣的學習方式、活動方式是快樂的、是開放的、是有效的。
仔細觀察各團體的教學方式,“小先生”們使出渾身解數,花樣百出,小伙伴們對新上任的“小先生”也能言聽計從、服服帖帖,個個卯足了勁。有些小團隊里進行了成員比賽,能當選為“小先生”的同學勝利感、自豪感溢于言表,體會到團隊合作學習的幸福,也激發了兒童為團隊付出的熱情。有的團隊之間還自行組織挑戰比賽,比比哪組最厲害。學生們的集體榮譽很強,獲勝的團隊異常興奮,伙伴之間更加情感交融,失利的小組也能自我反省,查找問題,期待練好本領后“卷土重來”,一雪前恥。
“教”是最好的“學”,“小先生制”讓課堂組織形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改變了教師的“一言堂”,把主體地位還給學生。給學生帶來的不僅僅是動作技術的學習,更是一種有趣的、有價值、有意義、有深度的體驗式學習過程,創設出更多的可能性。最為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兒童在學習與他人相處、與團隊共存的過程中,對學習、對學科、對伙伴、對教師有了更好的理解和認知。而以“小先生”為主體的學習共同體的形成,不僅解放了兒童,更是解放了教師的頭腦、雙手、眼睛、嘴、空間和時間,讓老師有更多的時間去觀察、引導、點撥、協調學習團體的學習過程,去探尋更好的適合兒童生命成長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