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第十小學 王潔新
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都習慣按照傳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模式來開展美術教學活動,不利于小學美術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導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不到有效啟發。
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是簡單地為學生講解相關的繪畫技巧和理論知識,之后完全由學生自己進行練習,缺乏對學生的專業指導和針對性引導,不利于學生的快速提升。此外,很多教師在美術課堂教學中為了維持課堂紀律,不允許學生互相交流,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作為單獨的個體進行繪畫,整體的教學氛圍十分沉悶,不利于學生創作靈感的激活。
通過相關調查不難發現,當前階段小學美術教師更側重于將時間和精力放在相關繪畫技巧的講解與教學上,所有的教學內容都是圍繞教材開展,將學生的思維都束縛在十分有限的課堂中,使得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大打折扣。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很多教師在對學生的美術作品進行評價的時候都是將學生的美術成績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但是美術成績其實僅僅只能夠體現學生的一方面,更多的關于學生的創作思想、創作靈感以及創作天賦都不能僅僅依靠一張試卷來完全體現。教師所采用的這種單一化的教學評價模式,完全忽視了對學生藝術審美與藝術創造的評價與欣賞,缺乏公平性,更缺乏客觀性,久而久之學生們對于美術學科的學習信心和學習熱情會逐漸喪失,而且這種評價模式也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藝術細胞,阻礙了學生在藝術領域的長遠發展。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生活即教育”,講的就是教育是從我們的生活中所衍生出來的,也必須要在實際的生活中所展開。生活不僅僅是教育的源泉,更是一切創作活動的源泉。生活與美術在一定程度上其實是一體的,生活是美術得以不斷生長的土壤,離開了生活,美術就像是失去源頭的死水,無法實現真正的發展。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必須從學生的生活出發,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并感知生活,從而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為學生們提供一個生活化和具有活力的美術課堂,促使學生們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獲真實的快樂。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遠遠高于生活,這句話說的意思是盡管很多藝術作品和藝術形式看似高深莫測,但是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其實都是來源于我們實際的生活。一旦藝術形式和藝術內容脫離了我們實際的生活,那么它將無法被人們所接受。小學美術雖然是一門藝術性較強的學科,但其核心的教學目的并非教授給學生多么高深的藝術技巧,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成長和生活過程中逐漸提升藝術修養、培養藝術情趣,善于發現生活中的藝術之美。其實生活中并不缺少藝術之美,缺少的只是發現藝術美的眼光,這就需要教師能夠發揮自己的教育職責,通過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融入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素材,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接觸和了解這些生活素材,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與熱情,發現美術學科與生活之間的關聯,進而體會到學習美術的魅力與樂趣。
比如:在講到湘教版小學美術教材中的“光影變幻”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生活素材輔助學生理解相關的美術理念。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與教學技術,采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直觀地展示不同美術作品中的光影變化,以及不同的光影變化下不同美術作品所呈現出來的不同的顏色、形態以及感覺與氛圍。之后,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向學生們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光影圖像,其中包括日出的時候太陽在每一個時間段的光影變幻;家庭中媽媽早起為自己做早飯時廚房散發出來的昏黃色的光影變幻;在節日的時候舉辦家庭聚會時廳堂里五顏六色的燈光所帶來的光影變幻等不同的場景。通過向學生展示這些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圖像,一方面能夠建立起專業的美術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連接,能夠輔助學生強化對部分美術理論知識的認知和了解;另一方面也能夠增強小學美術教學內容的廣度與深度,提升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豐富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無論是在自我管理能力還是在學習積極性以及主動性方面都相對比較欠缺,要想讓學生堅持課堂45 分鐘始終保持全神貫注的狀態其實很難。尤其是在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文化課上面,嚴重忽視了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性。并且小學美術教師自身也逐漸開始失去精心設計課程的熱情,習慣于采用灌輸式和一刀切的教學模式,無形之中導致小學生對于美術學科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也逐漸降低。而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能夠豐富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豐富性,有效增強小學生對于美術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實際的美術教學內容和教學需求,強化課堂和生活之間的聯系,營造相匹配的教學情境和教學氛圍。通過在美術教學中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以及根據相關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營造符合小學生心理需求的教學情境,一方面能夠有效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能夠加深學生對于相關藝術作品的理解和認知。
比如:在講到湘教版小學美術教材中的“生日快樂”這一課內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結合班級內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創設一個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在組織開展這一堂課程之前,教師可以結合對班級學生的了解情況,就近選擇在一位學生的生日那一天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前組織學生一起對教室進行裝飾與布置,通過粘貼彩帶以及氣球等裝飾物在外部空間方面營造一種生活中常見的生日氛圍。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小學美術教師可以采取大家一起為過生日的學生演唱生日快樂歌的形式為其慶祝生日,其間還可以組織學生一起玩各種生日聚會中常見的小游戲,讓全班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其中。之后,教師可以順勢引出當堂課程的教學主題“生日快樂”,引導學生們安靜下來回想剛剛一起過生日的場景,并從中選擇出一個自己印象最為深刻的畫面記錄下來。在經過切身感受之后進行的美術創作更加能夠激發出學生的創作熱情和創作才華。通過為學生創設這種充滿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一方面能夠豐富小學美術的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另一方面也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美術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其年齡限制的影響,無論是相關的生活經驗還是情感體驗都相對比較匱乏,但是大部分藝術創作的靈感都是來源于切身的體驗,理論知識掌握的再多也只是空中樓閣,既不利于學生繪畫技巧的提升,也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幫助與鼓勵學生積極去體驗生活、感知生活、觀察生活、探究生活以及思考生活,促使學生能夠學會捕捉日常生活中充滿真善美的瞬間,積累創作素材,從而為后續的學習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很多小學美術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缺乏對學生進行實際生活的引導,習慣于采用傳統的教師示范與學生模仿的教學方式,學生在很多情況下都只是在扮演一個被動的接受者。長此以往,一方面學生對于美術學習的學習興趣會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學生的個性化思維長期處于抑制狀態之下也不利于其創新思維的激活與提升。因此,小學美術教師應該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引導學生參與到實際的生活之中,通過深入到日常生活中去觀察生活、感知生活,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發現美好、欣賞美好以及創造美好的能力。
比如:在學習湘教版小學美術教材中的“海底世界”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考慮到很多學生其實都沒有真正去過海底世界,僅僅依靠圖片或者教師講解的理論知識繪制出來的畫面一定缺少靈氣,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親臨海底世界的形式來輔助學生完成該主題的教學和創作任務。整個過程中教師在保障學生安全的情況下,小學美術教師可以組織帶領學生前往當地的海底世界或者海洋公園等類似的展覽館去欣賞海底世界的畫面。在欣賞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先仔細觀察整個展覽館的結構布局,從宏觀的角度來欣賞整片海底世界;之后再引導學生去觀察和欣賞相關的細節,比如各種生活中不常見的深海魚類、海底植物以及海底礁石等。在觀察的同時,還要注重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去看待不同魚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親身去感受海底世界的魅力,了解不同動植物在水底的形態。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們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活化教學的魅力,之后教師再安排學生繪制關于“海底世界”的美術作品,相信學生們就一定能夠成功創造出既符合生活實際又融合了自己靈感的具有思想的美術作品。
美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全面整合教學資源,將生活化素材融入到小學美術教學中,一方面能夠提升小學美術的生活化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夠提升小學美術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