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文/本刊記者 李霜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奉節縣平安鄉、萬州區龍駒鎮、豐都縣三建鄉等18 個深度貧困鄉鎮,是按照貧困發生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硬指標,精準、嚴格識別出來的,是重慶的“貧中之貧”。這18個鄉鎮的脫貧攻堅進度,對重慶市脫貧攻堅成效有重大影響。
脫貧攻堅,離不開科技的力量。近年來,重慶市科協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作為重大任務,聞令而動、勇擔使命、盡銳出戰,協調多方力量參與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作,探索多渠道、多樣化精準扶貧路徑,讓貧困群眾摘“窮帽”,取得積極成效。
為了加強科技助力精準扶貧的組織保障,市科協、市農業農村委、市扶貧辦聯合成立了重慶市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領導小組,由市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王合清任組長,統籌協調全市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作。與此同時,14個貧困區縣相應成立了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作領導小組。
近年來,市科協發揮科協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和“智庫”優勢,以科技扶貧為支撐,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突出以點帶面、點面結合,著力開展產業扶貧、技術扶貧和知識扶貧,組織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在全市脫貧攻堅事業中奮力作為。
面上助力做貢獻,在14個貧困區縣實施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市科協聯合市扶貧辦、市農業農村委實施重慶市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動員3 000 余名科技工作者組建14 個專家團“一對一”幫扶貧困區縣,引導優質科技服務向貧困區縣集聚。
點上建功有作為,在18個深度貧困鄉鎮實施“六個一”工程。市科協緊跟市委決策部署,為18個鄉鎮建設共享科技館各1座;購置163臺“科普文化重慶云”終端,實現18個鄉鎮中小學校、村社全覆蓋;推動市級學會、企事業科協組建18支科技服務團隊,與18個鄉鎮結對,開展科技服務300余場次;在18個鄉鎮新建農技專家服務站、農技協65個;在18個鄉鎮建成檸檬、茶葉等科普示范基地24個;以“立志益智、逐夢飛揚”為主題,舉辦4期重慶市深度貧困鄉鎮中小學生科技營活動,共有216名學生、72名教師受益。
定點幫扶展形象,扎實有效推進萬州區龍駒鎮對口幫扶。市科協堅持“1+N”模式選派干部幫扶龍駒鎮民義村,先后選派2 名處級干部擔任駐村第一書記,9名35歲以下的年輕干部分批駐村鍛煉,“1+N”干部選派模式被市科技扶貧集團廣泛推廣。在實施“六個一”工程基礎上,市科協將資金力量向龍駒鎮再傾斜、再聚集,為龍駒鎮民義村新建便民服務中心、鄉村科普館、便民橋各1座。
據統計,2017年以來,市科協累計動員825個科技組織近萬名科技工作者以主力意識、主攻狀態投身科技扶貧,開展科技服務活動近4 000場次,助力780個貧困村5.86萬戶建卡貧困戶14.8萬人脫貧攻堅,為全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科協力量。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脫貧攻堅需要“輸血”,更需要“造血”;需要“給”水,更需要“活”水。近年來,市科協積極發揮人才智力優勢,著眼于產業扶貧,發揮農技協組織在助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推動貧困區縣農技協(聯合會)發展。近年來,全市新增縣級農技協聯合會7個、基層農技協67個。
在市科協的堅強領導下,市農技協聯合會聯合15 個市級涉農學會組建農科專家科技服務團為18個深度貧困鄉鎮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市農技協聯合會深入萬州區民義村、潼南區梅家村、巫山縣白洋村等12個區縣16個行政村開展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作,入戶700余戶,贈送苗木、魚苗等20余萬株(窩、尾、只),發展種植養殖面積超333 hm2。
近兩年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科協爭取到全縣整合的扶貧資金140萬元,組織全縣57家農技協參與科技助力精準扶貧。
農技協主要采取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勞務用工、保護價收購等扶貧措施,并通過組織開展技術培訓,讓每戶有勞動生產能力的貧困戶至少掌握1~2項脫貧致富的實用技術和技能,至少能夠參與一項農業增收項目,預計戶均年收入達到4 000元以上。
不僅是彭水。全市各級農技協充分發揮農技專家優勢,幫助貧困縣發展特色產業。江津區花椒產業協會在產前、產中、產后及深加工技術方面幫扶石柱、酉陽,近年來帶動兩縣2萬hm2花椒產業發展。
據統計,近年來,全市各級農技協組織開展實用技術培訓3 000余場次,培訓農民近30萬人次,充分發揮自身產業資源優勢和輻射帶動能力,以產業發展帶動鄉村振興。
2017 年5 月,重慶市科協與山東省科協在濟南舉行科技扶貧協作對接活動,并簽訂《魯渝科技扶貧協作協議》。我市14個貧困區縣科協與山東省對口幫扶的濟南、淄博等14個市及所屬14個縣(市、區)科協結成了“對子”。
在科技教育幫扶方面,東營市科協、廣饒縣科協向酉陽縣捐建價值30萬元校園科技館1個、社區科普大學科普設施10 套;臨沂市科協、蘭山區科協向城口縣捐贈縣級科技館1 個;歷下區科協向武隆區捐贈一批壁掛式科普展品,捐贈一批科普圖書。
在開展互訪活動方面,豐都、奉節、秀山、彭水等縣科協與山東對口幫扶科協開展了互訪調研活動,在電商平臺、人才交流等方面達成幫扶合作。同時,主動牽線搭橋寧波市科協與萬州區達成引入科普設備(器材)、院士專家團隊、農業優質新品種、開展科普培訓等方面的合作協議,并為萬州區龍駒鎮提供了10萬元資金扶持產業發展。經過近年來的發展,魯渝科技扶貧協作已經取得豐碩成果。
實際上,不僅是“引進來”,還有“走出去”。近年來,市科協先后投入160余萬元支援西藏昌都市,開展援藏扶貧,幫助開展科技人才培訓和科技交流平臺、科普傳播平臺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下一步,市科協將再接再厲,助力貧困區縣夯實產業扶貧之根、筑牢精準扶貧之基、實施長效扶貧之策,為重慶高質量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貢獻更大力量。
相關鏈接
彭水41家農技協助力“世界苗鄉”脫貧致富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彭水縣)是全國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今年,彭水縣共有41 家農技協積極參與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并已全面完成與941戶建卡貧困戶(或鞏固脫貧成果戶)的幫扶協議簽訂,充分發揮自身產業資源優勢和輻射帶動能力,高水平打造“世界苗鄉·養心彭水”,用“繡花”功夫推動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
農技協主動與貧困戶“結親”
“自2018年以來,我們一直在探索組織農技協參與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及時進村入戶簽訂幫扶協議?!迸硭h科協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年,38 家農技協對貧困戶承諾保護價收購,并采取產前無償投入辦法,組織了近300名“土專家”利用院壩、田間地頭開展技術培訓,免費提供了30 多萬元產前物資,將科普與扶貧有效銜接,691戶建卡貧困戶得到了實惠。
以珍珠雞養殖為特色的彭水縣三義特色養殖專業技術協會,今年與38 戶貧困戶簽訂了幫扶協議,通過解決務工、免費提供雞苗、資金入股承諾分紅10%以上、產品統一銷售等方式幫扶貧困戶,預計戶均增收將達到5 000元以上。
彭水縣科協工作熱情高,基層農技協積極參與,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2019年,彭水縣從全縣扶貧盤子中落實扶貧資金50 萬元予以支持。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今年再次落實90萬元的扶貧資金,進一步推動了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的實施。
產業扶貧讓珍珠雞飛出大山
彭水縣三義鄉曾是出了名的窮鄉僻壤,地無三尺平,山高坡陡還缺水,長期搞不好產業。如今,在三義特色養殖專業技術協會的帶領下,以“協會+基地+專業合作社+科技示范戶”的模式,當地有50多戶農戶都養起了非洲珍珠雞。而且,協會還把珍珠雞打造成“弘升珍珠雞”的品牌推出市場,和大型餐飲企業、商超、園區食堂等建立了合作關系。
“我們充分發揮了協會的載體作用,利用養殖示范基地開展各項新技術的試驗示范活動,有效地解決了單體養殖規模小、科技示范推廣難的問題?!苯衲?6 歲的李方龍,是特色養殖協會的理事長,先后組建彭水縣建龍特色養殖專業合作社、彭水縣弘升養殖場,通過加強技術培訓開展高產技術應用及推廣,以解決務工、免費提供雞苗、資金入股承諾分紅10%以上和產品統一銷售等方式進行幫扶。
據了解,經過5年的努力,特色養殖協會已經從新成立時的55名會員,發展到如今的123名會員,除了三義鄉以外,彭水縣下轄的諸佛、平安、蓮湖、馬武、普子、石柳、橋梓、黃鶴等地也建立了養殖基地,全縣珍珠雞養殖面積達到33 hm2。
拓“銷路”將大山產品賣向各地
產業發展是增收的前提,賣得出、賣得好才是關鍵。三義鄉采取線上銷售、實體推銷和對口幫扶等多條腿走路的方式,全面打開了農產品銷售渠道。
在小壩村電子商務服務站,堆放著大量蜂蜜、雞蛋、十字繡、根雕、辣椒制品、各種山珍等當地產品,服務站負責人孫奉瓊每天到農戶家中把這些產品收集起來,統一包裝,再通過電商平臺將當地的農副產品銷售出去。
“我們每個村都有一個固定的電商服務站,同時經常性面向廣大農戶開展電商培訓,鼓勵他們自己做電商,目前全鄉大大小小的電商從業者有30 余人。”三義鄉相關負責人介紹。
通過全力攻堅,彭水全縣115 個貧困村全部銷號,兩萬余戶貧困戶、11萬余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9.8%降到0.49%。今年2月,彭水正式退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