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斯勰 羅斌華 陳苾 盧巍
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是困擾孩子和家長的重大問題,隨著我國生活條件的改善,大角度的側彎并不多見,但是青少年成長中注重自身形體,或伴有腰痛,就診人數正逐年增加[1-2]。該病患者初期多考慮佩戴脊柱矯形支具、推拿,但矯正力點不準確,缺乏高效性,長此以往反而錯過最佳糾正時間,后期大多只能通過手術治療,后遺癥較多[3]。德國施羅斯博士認為,整脊手法和推拿并不能改善特發性脊柱側彎,反而會降低脊柱穩定性,增加脊柱側突的風險,他根據不同脊柱側彎分型予以針對性的訓練方法,施羅斯療法效果理想,得到了專家的高度認可[4]。肌筋膜鏈理論近年來發展迅速,認為特發性脊柱側彎與軀干肌筋膜鏈紊亂有關,為治療脊柱側彎提供了新的臨床思路[5]。因此本研究將施羅斯療法與肌筋膜鏈康復技術聯合運用于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探討其療效,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于本院收治的60例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0例。(1)診斷標準。①出現其中的任何一個均考慮可能存在脊柱側彎:兩肩不等高;肩胛下角是否不等高;一側肩胛骨較另一側向后凸起;站立低頭彎腰觸摸兩側背部不對稱隆起;同樣彎腰體位下觸摸兩側腰部不對稱隆起;脊柱棘突中軸線是否為一直線。②再攝站立位全脊柱X線片,顯示存在脊柱側彎且無結構性畸形,側彎Cobb角10°~40°,風險系數低于1.6[6]。(2)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10~18歲,男女均可;③生命體征平穩;④近1個月無治療史,且無施羅斯療法、肌筋膜鏈康復技術的禁忌證;⑤配合度高,臨床資料完整。(3)排除標準:①有脊柱推拿禁忌證,脊柱器質性病變;②被診斷為先天性脊柱側彎,椎體畸形;③頸背部有手術史或外傷史;④有心血管、內分泌、血液等系統的重大疾病;⑤不愿意配合,或治療期間主動退出,或產生嚴重不良反應。本研究通過了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治療前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患者身體全面評估,在患者充分了解身體狀況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的動作指導,放松深筋膜,并施以生活融入教育、生活姿態教育等。根據施羅斯的不同脊柱側彎分型,針對性地進行訓練課程,包括糾正坐、臥、站立等姿勢,呼吸訓練,破繭成蝶,肩部牽引治療駝背,椎髖木練習,肩膀逆向牽引,50X訓練,健身球上對抗平背訓練,步行訓練,懸掛練習,腰肌協同訓練,頸部練習,移動肋骨,肌肉訓練,以及弓造型等。1次/d,15 min/次,共治療1個月。
1.2.2 觀察組 除施羅斯療法外,予以肌筋膜鏈康復技術。患者取俯臥位,雙手置于頭后方,在軀體圖形上畫出側彎及疼痛部位,根據患者的側彎方向和體態評估,得出筋膜鏈力線紊亂部位,根據紊亂部位的強弱長短,針對性地進行肌肉筋膜的松解、拉伸或強化等康復技術促進肌肉本體感覺恢復。1次/d,30 min/次,共治療1個月。兩組均未穿戴側彎支架。
1.3 觀察指標 Cobb角:治療前后在全脊柱X線片上分別測量一次。脊柱旋轉角:用脊柱旋轉測量儀測量,患者站立位低頭彎腰呈90°,在剃刀背最高點處相應水平的椎體棘突做測量點,測量該椎的旋轉角度,治療前后記錄均選取同一個椎體棘突。肌電圖指標:患者在濕度70%~80%,室溫24 ℃下予以體表肌電圖測試,將肌電電極片放于雙側豎脊肌中部,收集治療前后豎脊肌在軀干側屈運動到最大限度時的肌電信號AEMG、MF、MPF值。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均以(±s)表示,滿足正態性方差齊性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10~18歲,平均(13.38±1.16)歲。觀察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11~18歲,平均(14.77±1.07)歲。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治療前后脊柱側彎Cobb角比較 治療前,兩組脊柱側彎Cobb角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脊柱側彎Cobb角均有改善,觀察組改善程度較對照組更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468,P<0.05)。見表1。
表1 兩組脊柱側彎Cobb角比較[°,(±s)]

表1 兩組脊柱側彎Cobb角比較[°,(±s)]
2.3 兩組治療前后脊柱旋轉角比較 治療前,兩組脊柱旋轉角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脊柱旋轉角均有好轉,觀察組改善程度較對照組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4.372,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脊柱旋轉角比較[°,(±s)]
2.4 兩組治療前后兩側豎脊肌表面肌電變化比較 治療前,兩組兩側豎脊肌表面肌電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AEMG、MF、MPF信號均升高,觀察組較對照組更優,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兩側豎脊肌表面肌電變化比較[Hz,(±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兩側豎脊肌表面肌電變化比較[Hz,(±s)]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相比較,P<0.05。
近年來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的發病率較高,患者脊柱呈現C或S形態側彎,椎體伴有左右旋轉,呈三維旋轉側彎狀態,患者可伴有骨盆歪斜、長短腿、胸廓呼吸動度不足等[7-8]。其病理機制從肌筋膜鏈上分析,該形體會引起前深鏈紊亂,在體側鏈上腰方肌和后功能鏈上肩背闊肌為了代償側彎,出現肌肉過度繃緊及拉長,螺旋鏈上腹斜肌為了代償前深鏈及脊柱側彎而產生改變,長此以往會導致肌纖維撕裂、鈣化及肌組織縮短,若未及時就醫或孩子完成生長發育,則肌肉及骨骼組織將難以改變[9-11]。
針對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推拿及長期佩戴脊柱矯形支具是常用的治療方法,但是療效有限[12]。施羅斯療法在德國已有百年歷史,現發展成為歐洲脊柱側彎治療的黃金體系,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標準體系和理念,本研究在治療全程中兩組側彎均有明顯改善[13-15]。肌筋膜鏈技術是一種肌肉筋膜的松解治療方法,整個治療具有系統化、針對性等特點,醫師在相應區域予以痛區手法和強壯手法,以期平衡改善脊柱內外,糾正形體[16-18]。糾正椎體位置、改善肌筋膜應力后,體側鏈、螺旋鏈、后功能鏈、前深鏈張力可以降低,肌肉電生理變化均會得到改善[19-20]。因此本研究在施羅斯療法的基礎上予以肌筋膜鏈康復技術治療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結果如下:治療后兩組患者的Cobb角、脊柱旋轉角均有改善(P<0.05),觀察組Cobb角、脊柱旋轉角均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觀察組脊柱側彎癥狀好轉更為明顯;檢測雙側豎脊肌表面肌電,與治療前相比,兩組豎脊肌耐力及收縮能力均有好轉,觀察組優于對照組,表明觀察組運動募集的肌肉單元更多,增強了肌肉的力量和穩定性。
綜上所述,施羅斯療法與肌筋膜鏈康復技術聯合運用對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的療效突出,能有效改善脊柱側彎,緩解腰痛,在未來臨床中適合進一步研究,有一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