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女性角色也開始出現在勞動力市場,與男性角色起相同的作用。20 世紀60 年代,女性主義逐漸崛起[1]。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女性主義者認為資本主義和父權制是壓迫婦女的兩大枷鎖,她們力求變革,追求男女性別平等和維護被壓迫婦女的合法權益。全球化加強了世界范圍內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溝通,也讓女性主義思潮從西方傳播到東方。我國在1954 年把男女平等寫入憲法,2012 年把男女平等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寫入報告[2]。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普及教育全面施行,相較于以前,女性可以更好地接受高等教育、獲取上升途徑,并且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主力軍。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女性主義者獲得更多的發聲渠道,在近年來的女性運動中,女性主義思想逐漸被普及。與此同時,女性主義也面臨者來自更多人的審視和質疑。在網絡傳播的過程中,女性主義的實際含義被曲解,“中華田園女權”“女拳主義”“拳師”等污名化女性主義的詞語頻頻出現,相關網絡輿情大有挑起性別對立之意。面對這種現象,對女性主義發展和問題研究亟需啟動,本研究旨在研究女性主義污名化現象的成因及過程,以便提出解決對策,為女性主義正名,真正促進男女性別平等的實現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國內對社會化媒體平臺中女性主義污名化現象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在中國知網上以“女性主義”“女權主義”“污名化”等為關鍵詞搜索文章,出現的結果不過寥寥數篇。通過文獻梳理發現,女性主義污名化的原因如下:
在大眾傳播時代,大眾媒介在女性主義思想普及化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媒體負面報道可以使大眾對女性產生刻板印象及污名化女權主義[3]。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女性主義自媒體開始崛起。對女性主義的普及有促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全社會女性的團結和對自己的身份認同。但女性主義自媒體在發聲的同時,也面臨著被污名化的風險[4]。在新媒體語境下,女性話語的嚴肅性被消解,甚至在網絡傳播中對女性主義思想本身產生扭曲和誤解,污名化女性主義被符號化后更容易傳播[5],阻礙女性主義自媒體的發展。從本質上講,女性主義的污名化是媒介和父權社會建構的結果,也是現實世界中男女性別差異的優勢與弱勢關系在網絡世界的投射[6]。
綜上,在國內學術研究領域,對女性主義理論發展研究較少,研究中涉及的理論不多,并且沒有結合中國實際國情,本土化艱難。對女性主義污名化現象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原因追究層面,很少能夠真正解決生活中的女性主義污名化問題。
本研究同時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提出研究問題如下:
1)社會化媒體平臺中女性主義存在的問題
2)國內社會化媒體平臺中女性主義污名化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3)如何去污名化,為女性主義正名?
本研究聚焦社會化媒體平臺中的女性主義污名化現象,探討目前女性主義在中國遇到的問題及其污名化的原因,從而提出相應的對策。在本研究中,首先通過新浪微博微指數數據平臺得出近90 天內,“田園女權”“女拳”等關鍵詞的指數趨勢,發現在2020 年5 月11 日當天,“田園女權”和“女拳”這兩個關鍵詞均出現最高峰值。對比5 月微博熱搜時間,發現“papi 醬生子”熱搜話題同日出現最大峰值,而在這次事件中,微博視頻博主papi 醬生子隨父姓引起了巨大爭議,“冠姓權”一度成為公眾討論的熱點。
因此,本研究選擇該事件作為切入點,通過爬蟲獲取數據,進行情感分析,再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等研究方法探討女性主義污名化的原因及其對策。
此次問卷調查共計回收了140 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39 份。本研究采用滾雪球抽樣的方法,從朋友圈選取對女性主義話題有一定關注的訪談對象。
女性主義被污名化現象指的是通過使用污名化稱謂的方式,來表達對女性主義者的不滿,強調激進女性主義的負面影響,造成大眾對女性主義實質意義的誤解。近年來,在社會化媒體平臺中,對女性主義的污名化稱謂越來越多,比如“女拳”“拳師”“中華田園女拳”“氣抖冷”等。這些污名性稱謂在網絡中的傳播促使大眾形成了對女性主義的刻板印象,在尚未對女性主義了解之前就已經產生負面情緒。
在微博視頻博主papi 醬生子隨父姓事件中,網友們就孩子隨父姓還是母性進行了討論。部分女性網友表示冠姓權作為男女平權的一部分,是可以進行選擇的,但是隨之而來是受到部分男性網友的質疑,他們認為女性爭奪冠姓權是較為激進的女性主義,是“田園女權”。通過新浪微指數的分析,該事件是2020 年3 月-6 月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主義污名化事件,因此研究選擇了鳳凰周刊關于該事件發布的一條微博,通過爬蟲軟件抓取其評論數據384 條,經過清洗去重后308 條,再通過詞云工具得到如下詞云圖,見圖1。
從獲得的數據中可以看出,在此次事件中微博網友頻繁使用“田園女權”“女拳”“氣抖冷”“拳師”“激進女權”等詞匯進行評論。同時,在評論中出現“嘲諷”“憤怒”“腦癱”“辱罵”等詞匯,表現出在此次事件中,網友具有相當大的負面情緒。同時,在問卷調查的樣本中有53.24%的人在社會化媒體平臺中見過“田園女權”“女拳”等詞匯(圖2),有38.85%人表示使用過這些詞匯。其中使用過這些詞匯的樣本中有86.35%都為男性(圖3)。超過79.64%的人認為這些詞匯是對女性主義的污名化。而在態度方面,68.35%人表示反感這種污名化詞匯的使用,12.92%的人表示支持,18.73%的人持中立態度。其中表示支持的人中男性占70.68%,而表示反感的人中男女比例分別為30.74%和69.26%(圖4)。

圖1 女性主義污名化事件微博評論詞云圖

圖2 是否在社會化媒體平臺(例如微信、微博)中見過“田園女權”“女拳”“拳師”等詞匯

圖3 是否在社會化媒體平臺(例如微信、微博)中使用過“田園女權”“女拳”“拳師”等詞匯

圖4 對這些詞匯所持態度
一方面是女性主義者抗爭的憤怒情緒,一方面又是男性網友對女性主義的誤讀與嘲諷。雖然女性主義有多種流派,但是在社會化媒體平臺中,大眾對女性主義已經形成了“激進”的刻板印象,污名化現象愈來愈嚴重。
本研究的問卷調查中對女性主義污名化現象原因進行了簡單調查。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圖5),參與問卷調查的樣本普遍認為過于偏激的女性主義是導致女性主義被污名化的主要原因,同時被調查者認為大眾對于真正的女性主義不甚了解,甚至出現誤解,導致只要有女性主義者發聲就會被打成“田園女權”或“女拳”。

圖5 原因調查結果
在半結構化訪談中,多位訪談者也提到相同的觀點:“首先父系社會長時間根深蒂固的影響之下,很多人以父權主義為判斷標準來看待女性主義,所以從根本出發點上不認同甚至批判女性主義,由此發生了女性主義污名化的現象;其次很多人并不了解女性主義到底代表什么,宗旨是什么,因為普通人不了解,而又聽信了上條中針對女性主義的批判所以加深了女權主義污名化的現象;還有就是有些極端女性主義者過于極端的看法與做法,完全否定男性價值與存在,使得很多人產生對女性主義的抵觸之情,加速女性主義污名化。”還有受訪者提到,女性主義污名化與目前新媒體時代下的虛擬社會中的符號消費和網絡狂歡有關。“有部分人打著這個旗號,行網絡暴力或道德綁架之實,主要見于微博,男性和女性互相攻擊之甚,甚至所謂女權在謾罵女性方面也是極為惡毒,設立某種政治正確,如結婚,生孩子就是不自由,婚奴等,過猶不及,嚴重損害了女性主義在大眾之間的觀感。”
經過研究,得出社會化媒體平臺中女性主義污名化現象的原因如下:
4.2.1 西方女性主義的本土化尚未實現
西方女性主義的產生源于資本主義啟蒙思想。18 世紀歐洲開始工業革命,資本主義得到了快速發展。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開始倡導人人自由平等,并提出人性論的觀點,但在當時這些并不適用于女性。此時,資本主義啟蒙思想成為已經先鋒女性的理論武器。先進的女性群體紛紛拿起理論武器,為自己維護合法權益,追求兩性平等和自由。世界范圍內的女性主義運動逐漸增多。18 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中,女性與男性一起參加了戰斗,19 世紀美國的奴隸解放運動中,開始了美國第一次女性主義運動浪潮。20 世紀60 年代之后,由于越戰原因,美國國內爆發了反戰運動。黑人為了反對種族歧視與壓迫,開始進行民權運動。在社會運動頻繁爆發的這個階段,女性主義理論也得到了第二次發展[7]。但是,中國具有悠久的父權制歷史,兩千多年中父權制度的權威一直是不可動搖,不受挑戰的,女性主義發展基本停滯。直到太平天國運動中洪秀全借鑒西方基督教思想,提出男女平等的觀點,并鼓勵女性參與到革命事業中。不管是五四運動中的婦女運動還是新中國成立以后頒布的婚姻法、成立婦女協會等,中國女性主義的發展是一直是伴隨共產主義革命發展的。隨著20 世紀70 年代后期市場化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更多的中國女性享受到了普及教育和高等教育,并參與更廣泛的社會生產活動。從本質上來說,中國近代以來的女性主義運動都是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執行的,這與西方女性主義資本主義思想有所區別。同時,中國社會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在某些方面,中國歷史上的父權思想一直存在。中國現代社會中的男女平等還沒有真正實現,在就業、生育等方面依舊存在著男女不平等的現象。隨著全球化和互聯網的發展,來自西方的女性主義思想盛行。女性主義理論逐漸脫離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漸漸偏向了自由主義,甚至激進主義。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到來為女性主義者提供了多種發聲渠道,但是在網絡中女性主義污名化稱謂的作用下,社會大眾上對于女性主義的誤解也越來越深。從問卷調查和訪談的結果中可以看出,大多數人并沒有學習或者閱讀過女性主義理論的相關書籍。很多人誤以為女性主義是完全仇視男性,并爭奪社會生活中各項決策的指導權。而實際上女性主義從誕生之初的初心一直是追求兩性平等,反對一切對于性別的壓迫。
西方女性主義運動的誕生和發展過程與目前中國的女性運動完全不同。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女性主義在傳入中國的時候遇到了水土不服的問題,也造成了部分激進女性主義運動的出現。由于缺乏關于女性主義的教育,大眾對于女性主義的誤解成為女性主義被污名化的原因。
4.2.2 社會轉型期下性別沖突的網絡投射
改革開放后,當代社會正處于一個社會轉型期,既包括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也包括由現代社會向后工業社會的轉型[8]。隨著市場經濟化的轉型,中國社會階級結構開始分化,當代年輕人的社會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個體需要承擔的風險越來越多。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家暴、性犯罪甚至故意傷害等的問題,極大地威脅了女性的生命安全和合法權益,女性群體在社會生活中的處境艱難。女性對婚姻、家庭生活乃至整個社會產生了許多不滿,抗爭意愿日益強烈。互聯網成為了情緒的宣泄口和解壓閥,越來越多的女性主義者借助網絡表達自己的訴求,宣泄自身的負面情緒。在這個過程中,部分激進的女性主義也引起了女性群體內部的爭議,比如在papi 醬孩子冠父姓事件中,偏激地采用用惡毒言論攻擊女性,進行道德綁架,曲解了女性主義真正要表達的合理訴求。同時,傳統男尊女卑的父權思想仍存在于大部分男性網民群體中,導致部分男性群體對于女性群體為自己的權益發聲甚至發起社會運動等行為較為反感。加上對于女性主義的誤解,污名化稱謂成為部分男性群體表達對女性主義厭惡、不滿等情緒的代表。
4.2.3 污名化符號消費的網絡狂歡
女性主義的污名化離不開網絡傳播中的互動行為。根據巴赫金的狂歡理論,網絡傳播中的互動行為擁有狂歡的屬性。在對女性主義進行污名化的群體中,通過使用污名詞匯來反對女性主義本質上反映了這部分群體共同的父權思想和意識形態特征,甚至是為了謀求身份認同,形成一場網絡文化狂歡勝景。“田園女權”“女拳”“拳師”等已經成為了一種特殊的網絡符號被廣泛使用,不僅對女性群體造成了刻板印象,也曲解了女性主義的含義。比如,互聯網中存在以“狗粉絲”為代表的群體,反對粉圈文化,反對女性主義,擅長網絡暴力,經常使用帶有辱罵性質的詞匯表達對女性的惡意,例如:稱體重超重的女性為“坦克”,女性主義者為自己的合理權益發聲時被稱為“重拳出擊”或者“拳皇”等。他們對女性主義的娛樂化惡搞也許只是為了自己一時的快感,但對女性主義的發展和促進兩性平衡健康發展十分不利。
互聯網的虛擬性和社會化媒體平臺中的沉默的螺旋也成為這種現象的催化劑,女性的合理訴求在被污名化或者受到辱罵甚至網絡暴力后,逐漸偃旗息鼓。在訪談中,有女性受訪者表示自己在社會化媒體中的理性發聲受到抨擊后會產生逆反心理。越多壓迫越多反抗,理性的女性主義者也有可能向激進主義轉化,反過來又加劇了女性主義的污名化現象。
目前中國的社會化媒體平臺中女性主義污名化現象的逐漸嚴重,甚至有挑起性別對立的現象。網絡輿論中女性爭取合理權益的訴求和反對女性爭取權益的聲音爭鋒相對。亟需促進女性主義的良性發展,引導大眾正確認識女性主義,實現女性主義的去污名化,維護女性合法權益,促進男女性別平等的實現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4.3.1 完善社會性別體制,提高女性地位
在法律法規的政策層面,需要從立法開始就保障女性的合理權益,關注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女性受到不公平對待的現象。其次,在政府職能機構層面,加強婦聯、女性公益機構等的建設,不斷完善機構體制并提高執行能力,積極解決女性不公平問題。最后,加強男女平等這一基本國策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中的貫徹執行,加快并完善社會性別平等體制的建設。這是實現女性主義去污名化的重要路徑。
4.3.2 促進女性主義理論研究和知識普及
女性主義的本土化沒有完全實現,學界需要加強理論研究和理論普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女性主義發展依舊需要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將西方發展起來的女性主義理論運用于中國國情。對于全盤借鑒西方女性主義思想和過于極端的激進女性主義思想要保持警惕,不能讓“假女權”曲解女性主義的初衷。其次,在提升大眾媒介素養的基礎上,加強普及女性主義思想的力度。但是在宣傳與普及之時要注意話術與言辭,不能過于激烈而導致大眾產生抵觸或者反感,要采取循序漸進的手段或方法使大眾了解并接受女性主義思想及觀念進而減少或消除對女性主義污名化的現象。
4.3.3 加強網絡輿論管理,維護良好的討論環境
社會化媒體平臺如微信、微博等為女性話語進入公共領域提供了多條路徑。在更多的人獲得了發聲機會的同時,女性主義傳播和發展的過程中遭遇了污名化等問題,導致部分女性主義者在面對社會中性別不平等的熱點事件時發表情緒化的極端言論。因此,要重視輿論引導,對女性主義者的意見領袖要積極引導,正確傳播和普及女性主義理論。同時,加強對污名化女性主義的群體進行監督和引導,避免惡意辱罵女性和網絡暴力的出現。最后,要警惕用污名對抗污名的現象,不管是“女權癌”還是“男權癌”,都是對性別理論的污名和偏見。要真正解決女性主義污名化問題,推動女性主義的健康發展和合理表達,男性群體和女性群體都要理性思考,消除對彼此的偏見,學會合理發聲,才能促進兩性平衡健康發展,推動社會進步。
本研究的問卷調查主要通過網絡發放,樣本代表性不足,同時,參與調查的樣本有限,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結果。
女性主義作為近年來頻頻引起社會熱議的話題,在傳播過程中被污名化現象嚴重,其原因是方方面面的。為女性主義的發展提供可持續路徑,為解決女性主義污名化問題提供對策,為促進兩性平等是我們這個研究的意義所在。作為一名女性研究者,更加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關注女性主義污名化問題,加強理論研究和普及,希望女性主義能夠真正地與中國國情結合,促進中國社會女性解放和男女平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