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雨
(南充友豪醫院胃腸外科,四川南充,637000)
結腸癌是常見的發生于結腸部位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主要臨床表現為腹脹、消化不良、黏液便、黏液膿性血便等,結腸癌可以向肝、肺、腦、骨等臟器轉移,晚期可出現貧血、消瘦、惡病質等表現,嚴重者可危及生命,發病率高,占消化道腫瘤發病的第三位。結腸癌的病因尚不明確,存在較多的高危因素,首先,在病史方面,如果患者患有腺瘤性息肉、炎癥性腸病、結腸腺瘤、潰瘍性結腸炎、結腸血吸蟲病肉芽腫等,均與結腸癌的發生密切相關。其次,在家族史方面,遺傳易感性為結腸癌發生的重要因素,有結腸癌家族史的患者,更加容易患病。第三,在飲食習慣方面,過多攝入蛋白質、脂肪,攝入膳食纖維不足均會增加結腸癌的發生幾率。此外,年齡、肥胖、種族、生活習慣等均構成了結腸癌發生的危險因素。在臨床實踐中,針對結腸癌的治療,手術、放療、化療等綜合治療手段,能夠有效降低復發率,提升患者的生存率。
所謂的幸運癌,就是這個惡性腫瘤的惡性程度較低,治療的藥物和方法比較多,早期治愈率高,臨床療效較好,而且可以收獲良好的預后。相對而言,有一些癌癥,確實比較幸運,比如甲狀腺癌、宮頸癌、乳腺癌、結直腸癌、前列腺癌等。其中,預后最好的當屬甲狀腺癌,其次為宮頸癌。在消化道常見惡性腫瘤中,結直腸癌相對幸運,即使到了晚期,部分患者仍然有良好的效果。
如果是在早期被發現且得到治療,五年生存率可達到80%以上。雖然對于絕大多數癌癥而言,如果發展到了晚期,都沒有什么好的治療方法,但是,對于結腸癌,它有點不太一樣。根據美國的最新報道,晚期腸癌的五年生存率可達到30%,這要遠遠高于肝癌、胃癌、胰腺癌等癌癥,這無疑是“幸運的”。
腸道作為糞便形成和排出的地方,腸道的健康狀態,可以通過“排便”獲知。如果一個人長期存在腹瀉、長期便秘或者腹瀉與便秘交替等排便習慣的改變,或者出大便沾血和粘液,或者大便變細,表面有溝槽,放屁有惡臭等表現,則建議去醫院進行腸鏡檢查,如果是腸癌,可以通過腸鏡檢查早期發現。而其他消化道癌癥,比如胰腺癌,就很難早期發現,患者起病隱匿,臨床癥狀并不明顯,一旦因為身體不適而去醫院進行相關檢查、得到確診時,已經發展到晚期,治療效果也十分有限。
結腸癌在早期發現診斷率方面要顯著高于其他癌癥,癌前病變主要都是由腸息肉到腸腺瘤再到息肉癌變這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而在這一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腸內息肉階段,如果做到早期發現,通過腸鏡,可以直接掐斷取下。雖然在腸息肉階段,患者的臨床癥狀并不明顯,但是有前兆,如腹脹、排便習慣改變、便血、嚴重腹瀉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對自己的大便進行觀察,如果發現排便習慣改變,則應該開展相應的檢查,做到早發現,就可以掐斷腸癌的發展。但是,早期腸癌的臨床表現并不明顯,有時候會被誤以為是“痔瘡”但是,即使是這樣,我們也不能大意,要及早就醫,做到早診斷、早發現和早治療。
結腸癌的發生與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遺傳因素等有關。從發病病因來看,結腸癌是可以預防的。首先,我們應該管住嘴,少吃紅肉與高脂肪食物。目前的研究認為,紅肉會導致腸癌發生風險的增加,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多吃魚肉、雞鴨等白肉。高脂肪、動物性高蛋白飲食的攝入,需要人體分泌更多的膽汁來幫助消化,而膽汁酸的次代謝物是甲膽蒽,此類物質具有明確的致癌性。其次,每天保持適量的運動可以幫助腸癌的預防。研究表明,久坐不動、肥胖等情況容易導致胃腸蠕動緩慢,有害物質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延長,增加了癌變的風險。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每天保持適量的運動,不少于1h,有利于促進胃腸蠕動,促進腸道垃圾的排出。同時,還可以每天順時針、逆時針揉腹50次,促進胃腸道蠕動。第三,在日常生活中保證飲食均衡而且多樣化對于預防結腸癌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飲食葷素搭配,粗細搭配,多進食新鮮的蔬菜和水果,攝入足夠的膳食纖維,纖維素的攝入,對于保持腸道健康非常重要。新鮮蔬菜水果的攝入可以有效降低結腸癌的發生,建議每天攝入500g的新鮮蔬菜,250g新鮮水果。第四,多喝水是預防工作的重點之一。有研究表明,每天攝入1500-2000ml的水,特別是溫開水,可以有效降低結腸癌的發生。第五,定期去醫院接受腸鏡檢查。通常情況下,建40歲以上的患者,每3-5年去醫院接受一次腸鏡檢查,一般大腸息肉轉化為癌癥的時間周期為10-15年,定期開展腸鏡檢查,可以發現處于癌變之前的腸息肉,及時切除病灶。因此,定期開展腸鏡檢查極為重要。最后,在日常生活中,應該保持良好的情緒,避免過于緊張、焦慮。多個研究證實,不良情緒是導致癌癥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現階段,臨床醫學取得了重大進展,一個個醫學難題被攻克。但是,提及癌癥,仍然會令人驚慌失措,談癌色變。因此,對于多數人而言,“癌”意味著“人財兩空”,但是也有一部分癌癥,相對算是“幸運兒”。結腸癌就是其中之一,惡性程度低,預后較好,而且可以早期預防,因此,對于癌癥,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態度和觀念,相信醫學,保持樂觀的態度,配合治療,有效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