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配 (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民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國家也大力發展孩子的學前教育。這對當前的學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幼兒園對高素質、高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適應當前的市場發展規律,培養出符合幼兒園要求的應用型人才,是個大高校首要考慮的問題。
在學前教育專業中,聲樂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藝術類學科,學生通過課堂的專業教學掌握聲樂技術,提高音樂素養,并在之后的幼兒教學中應用到實踐。但就目前而言,學前教育專業的聲樂課程還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課堂教學模式單一、教學與實踐銜接不當、學生音樂素質能力薄弱等問題。下面,將對目前學前教育聲樂課程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對聲樂課堂的教學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議。
首先,聲樂演唱的技能掌握在幼兒音樂教育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在幼兒音樂教學中,幼師的音樂技能掌握程度對幼兒音樂教學的教學質量有著決定性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幼兒教學的其他課程或生活管理等方面,幼師具有一定的聲樂技能都能提供一定的幫助。例如,在幼兒的生活管理中,因為兒童年齡較小,在有組織性的活動中,經常會發生秩序混亂的現象。教師如果能熟練掌握聲樂技巧,能夠使用歌曲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或者與兒童相交流互動,以代替命令式的語氣,不僅能更加靈活地與兒童溝通,使日常管理更加效率,也能使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在生活中培養審美能力,陶冶他們的情操。因此,幼師掌握聲樂技巧,是日常幼兒教育的必備技能。
其次,聲樂演唱技能在幼兒的聲樂教學中,尤其是唱歌課是教師聲樂技能的實踐方式。在幼兒的唱歌課程中,教師所做的不僅僅是要讓兒童會唱歌,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如何對幼兒進行教學。而學前專業聲樂課的教學,其中除了對教師有聲樂技巧的培養,對聲樂教學技能也有側重。因此,在幼兒聲樂相關的課程中,聲樂的意義體現在教師的教學技能,聲樂技巧,使教師能夠駕馭課堂,對培養兒童的音樂素養起到關鍵的作用。
聲樂課程除了能夠培養幼兒在音樂方面的素養,在音樂教育上有推動作用,對其他實踐課程的發展也能提供潛在動力。例如,在普通話課程訓練中,對于幼兒的方言口音的矯正以及發音準確性的訓練是前期普通話教學的重點內容。而傳統教學方式中,對于普通話的口語訓練通常是故事朗讀、課堂講述、繞口令等形式,這些古板的教學方式不僅嚴重打擊了兒童普通話訓練的積極性,同時也降低了學習效率。但是聲樂課程的教學與普通話訓練有異曲同工之處,在歌唱訓練中也很注重發音的標準,而如果將歌曲與普通話教學相結合,以歌唱的形式進行普通話訓練,利用聲樂課程對普通話教學提供技巧性幫助。
其次,聲樂課程也能為英語教學提供幫助。現如今,大部分的幼兒園都已轉變為國際化的雙語幼兒園,英語已經成為幼兒的必修課。但對于年齡偏低的幼兒園學生來說,對英語沒有明確的體系理解,只是能做到模仿發音,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而聲樂課程可以對英語教學提供幫助。英語教學作為一門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學科,可以在教學中適當加入簡單英文歌曲的演唱和教學,讓孩子在演唱的過程中培養英語語感,也能提高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在聲樂教學中,從小就培養兒童的音樂素養,為幼兒打下審美的基礎,也能成為他們學習其他音樂技能的重要基礎。例如,聲樂教學可以提高孩子的視唱與聽音能力。在聲樂教學中,可以通過聲樂演唱培養學生的聽覺能力,幫助他們建立基礎的視唱與聽音能力。在基礎的音樂理論體系中,聲樂演唱與視唱練耳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此外,聲樂技能也可以提高孩子的舞蹈編排能力。具備聲樂技能的幼師可以根據自身的音樂素養,為孩子們的日常舞蹈教學提供合適的編曲及舞蹈創作,對我國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推動的作用。
目前,許多院校對于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的學生培養目標不夠明確,將其方向定為音樂演唱或發聲技巧。在實際教學中,以歌曲演唱培訓為主要教學內容。
但是學前專業聲樂課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教師能夠更好地對幼兒進行音樂指導,學生盲目地追求聲樂技能的訓練,卻忽視了教學對象的主體,缺乏對于幼兒歌曲的學習,導致這些學生進入社會后很難將自己代入到幼師的角色,制約學生之后的發展。此外,學前專業的學生并非專業的音樂科班生,一方面自身音樂基礎較差,一方面對音樂的學習缺乏興趣。而目前聲樂課堂上的教法及教材都是按照“專業聲樂”的標準,忽視了與“學前聲樂”的區別,學生培養的目標不明確,導致學習積極性降低。
近年來,我國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即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樣地,我們的幼兒教師也是如此,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要有很高的綜合素養。目前,我國的學前教育存在著一個很大的誤區,一是忽視音樂教育的重要性,與數理化相比認為其只是學生的課外興趣;二是認為音樂教育只是技能的教育。在這種情況下培養出的學生只是學了皮毛,沒有綜合素質的提升。因此現在的學前教育聲樂課堂上,教師授課形式單一,內容單調,大多是單一的唱歌技能教學,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而社會上的幼兒園需要的幼師不僅要有歌唱技巧,對教學技能,兒歌表演等綜合技能都很看重。這種單一的授課模式造就出來的學生很難符合實際的工作需求,限制學生的事業發展。
聲樂課作為學前教育的必須課,在許多高校中并不受重視。從課時情況來看,目前的狀況多為一周一節課,這倒是學時較少,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學習所需。由于課程設置的不合理,學生無法學透幼兒合唱、聲樂技巧等音樂綜合能力,缺少與老師的交流。此外,該門課程的評價制度也存在不合理之處。大部分高校對于該門課程的最終考核制度為評分制度,這種單一的評分制度不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同時也無法體現出學生的藝術水平。學生為了通過考核,只會對歌曲演唱技巧加以練習,忽視了教學的宗旨,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
學前專業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有對幼兒進行教學的實踐能力。但是現在針對于學前專業聲樂課的時間教學內容較少,缺乏與幼兒園之間的合作,學生得不到實際的鍛煉,所學的知識只能是閉門造車。學校設置的課程與實踐要求嚴重脫節,只關注音樂技巧的提升,導致學生對于幼兒歌曲的演唱和教學知之甚少,對于兒童的發音方式和嗓音特點也很少有接觸。課堂中教學的發生技巧、聲樂知識等在實際教學中根本用不到,這樣的結果就是對學生的就業產生影響。因此,聲樂課堂的主要目的應該是讓學生學到如何教導孩童唱歌,特別是培養幼師的學前教育專業,作為定向培養方向,更應該讓學生平時多接觸實踐教學,讓學生了解今后的職業方向和職業所需技能,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
首先,教師要清楚認知到學前專業聲樂課教學的目的,主要是想幼兒園或再叫機構培養優秀教師,而不是注重對藝術技能的培養。因此,學校和教師要改變觀念,建立新的教學模式。要明確為幼兒教學服務的原則,在學生掌握聲樂技巧的基礎上,著重學習針對幼兒的兒歌演唱、幼兒表演等。長期以來教師都著重于提高個人技能的提升,但對于學前專業的學生來說并不是好方法,太過專業的聲樂技巧并不適合與幼兒聲樂教學,為了突出學前教育的專業特點,教師在教學時應當注意該門課程與專業音樂課程的區別,在教學時多增加與幼兒相關的曲目。此外,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可以多利用重唱、對唱以及合唱等教學方式,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運用單獨課、小組課、欣賞課、表演課、理論課、觀摩課相結合的多種授課方式,加強師生間的互動與交流,既能鍛煉學生的聲樂表達,也能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習興趣。
首先,目前針對學前專業聲樂課程教育的教材還存在一些不足。雖然能滿足基本的教學需要,但是還有曲目不夠豐富,安排不合理,難度沒有具體劃分等問題。因此,教師要完善學前教育課程體系,調整教學內容,以專業大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知結構和發展特點為基礎,合理選取較為經典的,有學習價值的,藝術性高的學習曲目作為教學內容,同時要跟隨時代的發展不斷進行更新。其次,在教學計劃方面。教師要科學制定教學規劃,在學期前就要準備一個整體規劃,每節課都要有具體的計劃,使得教學能夠不急不躁,循序漸進,這樣學生學習起來也更為方便,便于理解。此外,在課程設置方面,聲樂課程作為學前專業的必修課程,學時較少,每周僅有一到兩節。筆者認為可以適當增加學時數,將課時延長一至兩個學期,到了學期末可以安排實踐課程,與當地的幼兒園或早教機構進行溝通,以此來進行考核。這樣,既保證了實踐與理論相結合,也更利于學生的就業。
聲樂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要突出對學生的實踐教學。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設置情境教學,模擬幼兒課堂,一個學生當老師,其他學生當作兒童,用兒童的思維來學習聲樂,這樣僅能鍛煉學生的教學手段,也能讓學生進行換位思考,掌握教學技巧。還可以開展比賽性質的教學成果展示,在加強學生聲樂技巧訓練的同時,也能實現課堂內外的有效銜接。此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觀摩幼兒園的實際教學情況,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親身了解教學的特點。
綜上所述,學前專業中聲樂課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教師充分重視聲樂課的,根據社會和幼兒園發展的需要,改變學生培養觀念,建立新的教學模式,完善學前教育課程體系,調整教學內容,積極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培養出高素質、高水平的幼兒教育人才,真正做到為專業需求服務,為學生就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