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宛冬 (長春師范大學文學院)
從某種角度來說,音樂教育也是美育內容,因為音樂教學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和情趣,進而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而通識教育的本質是為了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人文素養,從當前我國國內學校對音樂通識教育的現狀來看,雖然音樂通識教育的作用正在逐漸被更多的人看到,但是卻因為課程體系存在問題,導致當前音樂通識教育無法有效開展。從美育和音樂通識教育的內涵來看,學校可以在美育指引下開展音樂通識教育,通過音樂來進行美育,同時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審美。
從當前音樂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置可以發現,課程主要包括音樂理論、音樂實踐、音樂鑒賞和相關的文化課四部分。音樂理論課程主要指音樂基礎理論、中西方音樂史等理論性較強的課程,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學生鞏固基本的理論知識,為進一步學習音樂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音樂實踐主要是指音樂演唱、樂器排練、音樂制作等內容,通過音樂實踐課程的教學,來提升學生的音樂表演能力。音樂鑒賞的課程主要包括中西方音樂名作賞析、電影音樂賞析等,主要目的在于,通過讓學生對優秀音樂作品進行賞析,來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欣賞水平。而與音樂相關的文化課則是為了幫助學生拓展音樂素養。
學校音樂通識教育的相關教材也分為四類,第一種是以音樂賞析為主的音樂基礎理論,如《大學音樂文化修養》,這部分教材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了解基礎的音樂知識,提升基本的音樂素養。第二種是以音樂審美為主要內容的基礎理論知識,如《大學音樂》,通過這些教材的學習,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加深對音樂的了解,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第三部分是以欣賞和鑒賞為主要內容的教材,比如《實用大學音樂教程》,通過這部分教材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音樂鑒賞能力。最后一部分是包含世界音樂在內的教材,這部分教材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認識世界音樂。
音樂通識教育的教師資源也分為三類,分別是管理教師資源、公共課教師資源和專業課教師資源。顧名思義,管理教師資源就是對學生開展管理工作的教師,這些教師大多不會對學生進行專業的教學,而是負責對學生進行日常的管理和教學管理。而公共課教師資源主要是指對學生進行公共課教學的教師,公共課主要是指除了專業課程以外的一些課程,但是在進入高年級之后,公共課程一般會取消。最后是專業課程教師資源,專業課就是指和音樂相關的一些課程,這些教師一般負責對學生進行音樂樂理和音樂實踐等課程的教學。[1]
在美育指導下開展音樂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構建,首先可以幫助學生融入當前的審美潮流,因為時代在不斷變化和發展,所以社會流行的審美也會因此發生變化。教師要積極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最流行的音樂、音樂劇等,讓學生了解到自身的問題,并且學習到音樂中的美學存在。尤其是音樂劇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到音樂的同時,還可以學習到表演情緒、構圖結構、色彩運用、表情管理等多種與美相關的內容,進而讓學生在不斷學習過程中接觸到最流行的音樂文化和審美,不被潮流所拋棄。
在美學的引導下構建音樂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還有利于鼓勵學生養成自己的審美習慣。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他們都擁有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能力和學習特點,也正因此,每一位學生對美的理解和感悟都是不同的,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慢慢就會形成屬于自己的審美方式和審美觀。所以教師在設置課程體系時,要從學生角度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更重要的是,學生要積極大膽地展示自己的審美,并且積極進行交流,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2]
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也是構建音樂通識教育體系的最終目標。因為在美育引導下開展音樂通識教育,首先可以讓學生接受音樂知識的學習,進而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音樂基礎知識和音樂表演能力。進而在美育引導下,讓學生對音高的把握、節拍的使用有一個更高程度地理解。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提升審美能力的同時提升自己的音樂水平,同時還可以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
在美育引導下開展音樂通識課程建設,還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創造力。音樂和其它專業有所不同,因為音樂充滿變化,所以通過音樂通識教育,可以提升學生的音樂創作能力。音樂可以引發人的聯想,而音樂創作也大多是在想象過程中完成的,所以學習音樂和創作音樂有時候是相輔相成的。在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進行改變和創作,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然后再將自己的創作進行展示。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根據音樂填詞,根據詞創作音樂,學生的創作能力自然也會得到有效提升。
長期以來,我國教學體制一直以文化課教學為主,在這一過程中忽略了對學生進行整體素養的培養,最終導致學生普遍審美能力低下、缺乏想象力,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學校對學生進行教育,不僅要為他們傳授文化知識,還要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以音樂通識教育為例,當前我國很多學校的音樂教學雖然都開展了音樂通識教學,但是相關課程卻與音樂通識教育關系不大,導致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基本音樂能力。[3]在音樂教學中,理論教學依然是教學重點,從考核標準就可以發現,學校依然將音樂基本理論知識的成績作為主要的參考標準。而且因為學校的不重視,所以并沒有開展足夠的相關課程,導致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除了學校對音樂通識教育的不重視之外,音樂通識教育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很多問題。以課程內容為例,當前我國很多學校在音樂教學中雖然開設有相關的實踐課程,但是在教學時候依然無法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機會,直接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無法得到提升。教學方法單一是第二個問題,教師習慣性地進行灌輸式教學,結果嚴重制約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學生的學習質量也就無從提升。
學生自身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的欠缺也是當前我國音樂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構建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不得不承認,從我國當前的教育體系中可以發現,音樂一直以來都不被重視,所以學生從小就無法接收到專業的音樂教學,在缺乏系統的音樂教學的前提下,學生的音樂素養自然得不到有效提升。而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多元化的文化對學生的審美造成了極大影響,學生很容易對陌生事物出現盲目崇拜的心理,所以學生的審美能力也比較低。
以美育和通識音樂為基礎健全課程體系是構建音樂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第一步。從我國當前的課程體系來看,音樂相關的課程主要包括音樂基本理論課程、鑒賞類音樂課程和實踐類音樂課程,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實踐教學課程未必能有效開展。因此,學校應當在健全課程體系的過程中遵循以下原則,首先是文化內容和藝術內容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化內涵和藝術修養。其次是理論體驗與實踐參與,只有保證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效結合,才能真正讓學生認識到音樂的樂趣。
積極與時代接軌,豐富通識音樂教學的教學方法是構建音樂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第二個步驟。[5]因為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音樂通識教育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所以教學方法也要不斷進行創新和豐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通識音樂教學的教學效果。而且傳統的音樂教學方式顯然無法適應現代音樂的教學需求,更無法滿足學生對音樂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結合教學內容采取相對應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進而促進音樂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是構建音樂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重點,因為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可以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音樂的學習是靈活的,尤其是在作曲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心情進行隨心所欲地創作,但創作需要靈感來源,因此,學生就需要在不斷學習中豐富自身的內在涵養,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學校還可以專門開設相關的創作課程,讓創作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創作,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創作經驗,以此來提升自己的創作創新能力。
構建音樂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還需要整合教師資源,建立專業的教學團隊。教學團隊是教學的重點,所以學校要將學校內部的音樂教師進行有效整合,組建專業的美育音樂通識課程教學團隊,對每一位教師進行明確分工。尤其是要讓教師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可以有所發揮。除了校內的教師之外,學校還可以充分利用校外教師資源,與其他學校進行合作,實現教師資源的互通有無,打破學校教師之間的壁壘,真正讓學校的每一位教師都有所發揮。[6]
音樂通識教育其實也是美育的一部分,進行音樂通識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但是因為當前學校音樂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存在一定問題,所以學生的審美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提升,為此,在美育指導下構建音樂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十分緊迫。